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机制与创伤性脑梗死的关系对预后的影响及对创伤性大脑浅静脉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 2006-06~2007-02我科收治颅脑损伤患者330例,其中18例合并有术中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伴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18例中合并颅骨骨折12例,18例均合并有急性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脑梗死.伤后6个月,18例患者中预后较佳5例,预后不佳13例.结论 颅骨骨折直接损伤是导致大脑浅静脉损伤的主要原因,大脑浅静脉损伤是导致创伤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合并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差,死残率高.术中注意保护受损大脑浅静脉和给予受损静脉周围充分减压,以及术后防止受伤静脉栓塞和血管痉挛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原因。方法对4l例颅脑损伤术中发生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包括迟发性颅内血肿27例,广泛严重性脑挫裂伤、脑肿胀7例,创伤后呼吸困难、创伤性休克和术中低血压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4例及晚期脑疝、血肿压迫时间长3例。出院时按GOS评定预后:良好9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10例。结论明确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尽早采取相应措施,以取得较好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梗死致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0例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预后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结论:颅脑损伤继发大面积创伤性梗死,重残及病死率高,预后差,尤其是合并SAH者。充分引流蛛网膜下腔积血,早期应用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是预防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和经典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标准术组)接受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4例(对照组)接受经典骨瓣开颅术,随访半年,评估Glasgow预后评分(GOS),比较2组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半年,对照组良好13例,中残15例,重残37例,植物生存17例,死亡12例,预后较好28例(29.79%);标准术组良好31例,中残24例,重残42例,植物生存15例,死亡8例,预后较好55例(45.83%),2组预后较好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2,P=0.02)。标准术组术后急性脑膨出、切口脑脊液漏、术后颅内血肿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临床疗效较经典骨瓣开颅减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病因和术中处理.方法 对45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5例术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恢复良好7例(15.6%),轻残7例(15.6%),重残2例(4.4%),植物生存6例(1 3.3%),死亡23例(51.1%).结论 迟发性颅内血肿和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处理、硬脑膜网状切开、双侧去骨瓣等可以降低重症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致重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自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48例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GCS)≤8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各74例,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据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果亚低温组治疗结束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恢复良好52例,中残11例,重残及植物生存8例,死亡3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5例,中残19例,重残及植物生存23例,死亡7例。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使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得到良好改善。  相似文献   

7.
探究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选取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随机平均分调查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调查组对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而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即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对40例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4个月的跟踪,统计其治疗及预后情况,调查组预后良好9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0例,死亡3例,存活率达77.50%。而对照组预后良好4例,中残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1例。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手术治疗比传统保守治疗更加有利于患者摆脱生命危险,并能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2例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5例,中残3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结论:诸多因素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早期预防、早期开颅减压才能减少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切除梗死灶有利于减少死亡率及重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30例(73.2%),急性弥漫性脑肿胀11例(26.8%)。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根据GOS标准:死亡17例,植物生存5例,重残4例,中残5例,良好10例,死亡率41.4%。结论正确认识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102例院前急救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护理方法. 方法:将1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院前急救组102例经院前急救入院,对照组88例未经任何处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观察两组患者伤后至入院时间、预后. 结果:院前急救组伤后至入院平均时间为20.2±10.3min,预后为良好28例(27.5%),中残34例(33.3%),重残22例(21.6%),植物状态4例(3.9%),死亡14例(13.7%);对照组伤后至入院平均时间为60.4±14.5min,预后为良好12例(13.6%),中残19例(21.6%),重残28例(31.8%),植物状态7例(8.0%),死亡22例(25.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院前急救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对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中Caspase酶切割细胞角蛋白18的裂解产物CCCK-18与单纯硬膜外血肿并脑疝患者术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CCCK-18对继发性脑梗死的早期预测能力及临床决策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单纯硬膜外血肿并脑疝患者术前血清CCCK-18浓度与术后继发性脑梗死占位体积的潜在关系。结果:术后继发脑梗死49例(23.78%),其中占位体积>20 mL 32例(15.53%)纳入大面积脑梗死组;占位体积<20 mL 17例(8.25%)纳入小面积脑梗死组,无脑梗死157例(76.21%)纳入无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术前CCCK-18浓度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均P<0.001)。术前血清CCCK-18水平与继发性脑梗死的占位体积呈线性相关(P<0.001)。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提示术前血清CCCK-18水平对术后继发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P<0.001),以241 U/L为预测界值的准确度达到83.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CCK-18>241 U/L是单纯硬膜外血肿并脑疝患者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术后随访6个月,术前血清CCCK-18>241 U/L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明显低于CCCK-18<241 U/L的患者(P<0.001)。结论:术前血清CCCK-18增高与单纯硬膜外血肿致脑疝患者术后继发性大面积脑梗死密切相关,可作为辅助决策此类患者去骨瓣减压手术模式并预估长期神经功能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高分辨磁共振(HR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老年脑梗死及其血清同型半胱胺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关系。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4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以同期42例存在CAS斑块的非脑梗死患者为非脑梗死组,另选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MRI检测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斑块稳定性,测量斑块厚度(PT)、管腔面积(LA)、血管总面积(TVA)、管壁面积(WA)、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和管腔狭窄程度(L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对象血清Hcy、MMP-9和hs-CRP水平。ROC分析血清Hcy、MMP-9和hs-CRP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CAS斑块特征与血清Hcy、CRP和MMP-9间的关系。 结果脑梗死患者不稳定型斑块所占比例为63.38%,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的2.94%(P<0.05);PT、TVA、WA、NWI、LS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LA明显低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血清Hcy、CRP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非脑梗死组血清Hcy、CRP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cy、CRP、MMP-9及其联合检测诊断脑梗死的AUC分别为0.780、0.752、0.730和0.859(P<0.05)。斑块稳定性、PT、WA、NWI、LS均与血清Hcy、CRP和MMP-9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LA与血清Hcy、CRP和MMP-9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CAS斑块的HRMRI特征与老年脑梗死的发生及其血清Hcy、hs-CRP和MMP-9水平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28例急性颅脑损伤继发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8例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的致病原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8例脑梗死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部位与预后的关系以及梗死部位与预后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14例(50%),中残3例(10.7%),重残2例(7.1%),植物生存1例(3.6%),死亡8例(28.6%)。SAH位于脑裂池者11例中有7例死亡(63.6%),占死亡总人数的87.5%。梗死灶位于双额叶或累及视丘下部者死亡4例(占50%),颞顶叶累及基底节者死亡4例(占50%)。结论SAH位于脑裂池者预后差,梗死部位位于双额叶或双额叶累及视丘下部者、颞顶叶累及基底节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与老年脑梗死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 对2007年9~12月在我科佩戴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的205例>65岁的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WHO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脑梗死组(58例)和非脑梗死组(147例),进一步分析各因素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①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a=0.05,β=0.01为准入标准)得出:腔梗、血尿酸水平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作用具有显著性.其中腔梗患者对于非腔梗患者,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7.443;血尿酸水平每减少1μmol/L,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0.994.②血压各成分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得出:脑梗死组的收缩压最高值(167.12±22.08)mm Hg、脉压最高值(88.03±20.81)mm Hg,与非脑梗死组相比显著增高.结论 对于老年男性人群,脑梗死的发病与是否患有腔梗、血尿酸水平有着显著关联;在血压成分中与收缩压最高值和脉压最高值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 ,分别对脑梗死组 (2 0 7例 )和对照组 (4 5例 )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 73.9% ,对照组为 33.3%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附2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09至2003-03月经临床、CT证实的外伤后脑梗塞28例。使用GE Hispeed FX/i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200MA,时间为1.0s,窗宽90,窗位40,骨窗1000/400。其中l例行增强检查。结果 28例外伤性脑梗塞,23例可见原发颅脑损伤;4例首次CT检查阴性.24-72hCT复查证实;l例首次CT检查即表现为脑梗塞。其中儿童6例(约占21.4%),发生于手术后8例(约占28.6%)。结论 CT扫描对外伤性脑梗塞可作出准确诊断和估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和49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2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5例,检出率67.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100例非脑梗死住院患者分别纳入脑梗死组、非脑梗死组,均予以Lp-PLA2水平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Lp-PLA2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颈动脉斑块患者Lp-PLA2水平均高于无斑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不稳定者Lp-PLA2水平高于脑梗死斑块稳定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NHSS评分)>20分者Lp-PLA2水平均高于NHSS评分为2~5、6~15、16~20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复发、病情进展者Lp-PLA2水平高于初发、无进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PLA2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斑块生成及其稳定性存在关系;Lp-PLA2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Lp-PLA2水平升高,脑梗死患者复发、病情进展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CT表现、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 35例患儿均行横断位头颅CT扫描,予扩血管、解痉、神经营养及抗凝等治疗。结果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区,CT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影,治愈33例,CT低密度影消失,好转2例,CT低密度影范围缩小。结论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病经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改进,延长其留置时间,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40例脑梗死患者按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加稀释肝素纳封管、单用稀释肝素钠封管,比较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堵管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堵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采用生理盐水加稀释肝素钠封管优于稀释肝素钠封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