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回顾梳理了松阳县陈家铺村先锋平民书局和云夕摩加共享度假空间的项目进程和设计策略.提出乡村复兴项目不仅要面对新的生活及审美需求,回应空间在地性营造的现实挑战,体现前工业化时期工匠精神的新价值,延续文脉并激活乡村社区,项目的可持续运营所体现的价值观更是乡村社区新生活美学启蒙的关键.陈家铺乡村复兴经验表明,业态的外化动力和乡村在地人文通过设计美学的链接,能够在乡村和城市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乡村发展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当前乡村营造中主体错位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和现代乡土逻辑及其自组织规则体系构成的分析来理解当代乡土演化的逻辑,进一步回顾了乡村建设和社区参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乡村营造设计来介入乡土演化,促进乡土内生动力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期,国家认识到乡村发展的重要性,采取外部"输血"的方式反哺乡村,但乡村仍然面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文章从激发乡村内生活力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乡村内生发展的理论内涵,结合当前中国乡村"内生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乡村发展的建议,包括:(1)培养村民主体性意识;(2)建立利益共享的新型乡村自治组织;(3)重塑法治与礼治结合的乡村秩序;(4)构建内外资源统筹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4.
王竹  王珂  陈潇玮  郑媛 《风景园林》2020,27(4):69-73
针对当前中国浙北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半城市化乡村的乡村景观营建同质化、偏重外观审美、忽略内生动力等问题,基于乡村“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单元系统”理论,建立乡村“人地共生”景观单元的认知框架,提出以村域为景观生成与演变的单元。通过“单元系统—单元自成”程序的调控,明确村域景观特征在人地互动作用下的空间生成与演变机制,并建构了乡村景观营建在村域尺度上的基本模式。首次从较小的村域尺度和人地互动的内生动力视角研究乡村景观的生成与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5.
结合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现状,对村民全程参与乡村规划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挖掘乡村内生动力、重构乡村社会秩序等相关政策与机制建议,以促进乡村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不少地区乡村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本身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导致发展机会缺失、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社会文化活力丧失。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德国巴登—符腾堡州Achkarren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分析,得出若干启示:注重科学合理控制乡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实行产业、文化、空间"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注重公共空间场所的营造及功能更新;加强对废弃和闲置公共建筑的再利用;促进村民参与及睦邻关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徐瑾  万涛 《城市规划》2017,(12):65-72
城乡二元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导致在乡村保护与发展中内生动力不足。而同时,随着城乡壁垒的弱化,一批走出去的"村外人"带着新资源,抱着乡土情怀重返故里,成为传统村落复兴的契机。本文基于乡村精英和乡村治理的"公"、"共"、"私"领域等理论基础,以传统村落H省G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乡村治理中"村内人"和"村外人"的互动关系,并指出回流的村外精英拓展了新的社区关系资本,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研究依据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具体行动,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境的建议,包括塑造"新乡贤"文化,建立"新乡贤"议事平台,分工协作等,对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复兴传统村落的发展建设,以及拓展乡村规划的理论视角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县镇(乡)村域规划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在由农业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的转型时期,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健康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成为党和国家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推进城市化进程重要战略措施。本文根据我国县镇乡村区域层面规划存在问题,如区域性空间管制规划被架空、国家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村镇基础设施规划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支撑不足、村镇体系规划脱离实际等,进行了国外相关研究和对策的研究,并对国内相关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基础进行了梳理,提出县镇乡村域规划创新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我国百年乡建的经验和问题,在尊重自然和在地文化的乡村聚落生长模式的"蔓藤城市"理论框架下,以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索乡村营建实践,客观分析评价典型案例,并从中提炼出落地性强、具有操作性和持续性的营建策略。通过实践案例的经验引发思考,完善自组织的乡村建设理论。根据乡村自组织的内在基因和发展变迁的内生秩序,提出"根植乡土—村民主体—NGO参与—跨专业合作—农业创新—文化激活"的乡村复兴机制。建立健全乡村建设的监督和定性评价体系,旨在形成乡村永续发展的系统性乡建复兴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村作为我国实现社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地带,从2012年美丽乡村建设,到2017年特色田园的提出,其建造模式一直在追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修正与改良。目前乡村发展进入瓶颈期的主要原因为内生发展动力的缺乏。文章就当下的特色田园规划,结合对江宁区周村社区与张溪社区的案例分析,探究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现状,并提出发展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激发农村活力,调动村民自发性的可行性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21,37(2)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实践向纵深推进,如何将外部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对照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状态,根植于地域的特色资源和乡村社区的地方产业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文章聚焦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地区—浙江省,选择传统农业、加工贸易业和旅游业三种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乡村开展案例研究。从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发展的匹配程度,建构"产村互动"发展解释模型,揭示上述案例地区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规划干预的重要性,总结提炼出"三阶段、九要点"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法",以期为相关地区的乡村发展及其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城市化演进的过程中,协调的城乡关系是整个地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郊区的乡村作为承载城市功能的战略腹地,其振兴和发展必然成为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能级、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然而,与国内部分特大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北京乡村在居民收入、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本文将通过对北京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和差距的分析,以及对上海、浙江乡村振兴政策和经验的比较研究,为京郊乡村的振兴和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产业兴旺对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传统村落是一类特殊的村落,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包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内的文化血脉,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当前传统村落内生发展乏力,内外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导致人才的外流、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保护压力较大。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市场是方向"。本文从资源、市场、人才角度探讨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机制,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要求,旨在通过激发村落内在发展活力带动乡村文化的保护。并以安徽省铜陵市龙潭肖村为例,探讨从三生空间资源的挖掘利用、传统村落功能形态的重塑、村落业态模式的时代指引、多元服务人才的共建共享四个方面提出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2018年国家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1为乡村振兴拉开帷幕,对于在城市化进程中日渐衰落的乡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转机。随着人民物质精神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通过旅游来为乡村注入活力和人气,激活内生动力发展产业成为多数乡村的发展选择,特别是对于已经拥有成熟旅游资源的乡村。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的"小景点密集化"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已有旅游资源,灵活开发新兴资源,实现"1+12"的发展奇效。北京市昌平区居庸关村美丽乡村规划项目正是基于"小景点密集化"旅游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做出一些贡献。问题剖析  相似文献   

16.
李小云  朱景霞 《当代建筑》2021,(11):125-1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文明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本文基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以及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桥头村为例,在调研及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桥头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桥头村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断加强村落管理机制,强化保护意识,完善村落基础设施,活化村落公共空间,挖掘村落特色产业,促进村落经济发展,以强化村落内生动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叶露  黄一如 《新建筑》2016,(4):7-10
当前"上山下乡"热潮来袭,资本介入使乡村营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也对设计下乡中的建筑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厘清乡建中设计与资本的定位关系,不仅能有助于理性看待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场域的设计介入,也能避免泛文化危机在乡村的发生。将乡村社会作为研究本体,从资本动力的视角,通过三种乡建模式,分析资本介入下乡村营建内生动力机制,探讨不同乡建模式下设计介入的立场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乡村的影响,以期从资本驱动的角度为系统研究乡村营建与设计介入的关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复兴的策略与途径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对"乡愁"进行溯源,提出当下中国乡村复兴建设中的三个关注重点——"谁来做、为谁做、怎么做",从乡村复兴的主体性、不同人的需求以及乡村复兴策略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产业兴旺"和"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为战略的重要目标。不同于城市的小异大同,广大乡村由于地缘环境、空间形态与社会组织不同,兴衰历程各异,当下村落特征与发展条件都迥然相异。以宁波市为例,以乡村振兴首要考量——"发展动力"为依据,将村落整体分为外部依托型、内生潜力型以及普通乏力型三种类型,进而基于类型特征,从村落发展资本和人员组织等问题出发,提出"外援资本主导+纵向私有化组织""内生资本主导+横向集合化组织"与"内外合力驱动+立体化组织"三种针对性发展路径模式,以期为当前乡村振兴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乡村地区常住人口的减少。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采取集中式的布局模式。但是对于人口减少的乡村地区,集中布局的基础设施难于应对变化。德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城市型地区和乡村型地区的人口变化,初期因循基础设施集中布局,结果在人口外迁的乡村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