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成都市负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随访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此类人群心理干预专项工作的必要性、制定具体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92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负责HIV/AIDS病人随访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使用工作相关因素问卷和SCL-90心理评估问卷进行调查评估。结果调查的9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SCL-90量表总分为(128.7±54.51)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在人际关系因子分和偏执因子分上均比常模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的因素为辖区所属圈层、婚姻状况、专业、学历、工作以外时间思虑工作频率、担心职业暴露频率、家人对从事此项工作的支持程度(P0.05)。结论成都市从事HIV/AIDS病人管理的工作人员整体心理状况良好,不需要整体开展心理辅导专项工作。另外HIV/AIDS病人管理工作需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其加强艾滋病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同时争取获得其家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不仅要承受躯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影响了HIV感染者及高危人群自愿咨询与检测、获取卫生服务的意愿,降低了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也影响了艾滋病预防工作的开展。文章从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概念、分类、评估方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HIV/AIDS病人歧视知觉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绪水平的现状,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取样选取某市艾滋病治疗中心门诊及病房215例HIV/AIDS病人,通过一般资料问卷、正负性情绪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215例HIV/AIDS病人中,男181例,女34例,18~30岁占36.28%。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教育程度、工作状态、月收入水平、确诊时间的HIV/AIDS病人,幸福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前HIV/AIDS病人的总体幸福感指数得分为(8.99±1.92)分,积极率得分为(1.00±0.31)分。HIV/AIDS病人的幸福感指数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状况和积极率对HIV/AIDS病人的幸福感指数的总解释量占47.5%。结论 HIV/AIDS病人的总体幸福感处于较低水平,积极情绪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居住状态及积极率是影响HIV/AIDS病人的幸福感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河南省长期生存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MOS-HIV)量表对河南省217例抗病毒治疗10年以上HIV/AIDS病人进行生存质量评价,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HIV/AIDS病人生理健康总分(46.00±9.85)分,心理健康总分(45.01±11.79)分,其中机体功能、角色功能、健康担忧得分较高,分别为(73.62±24.14)分、(78.66±32.99)分、(72.60±25.35)分,而总体健康、精力/疲劳、生活质量和健康变化得分较低,分别为(40.30±29.78)分、(57.10±17.66)分、(56.57±18.94)分和(50.92±20.81)分。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感染方式、收入水平、合并其他疾病均影响长期生存病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评分,尤其是年龄、收入、合并其他疾病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更大。结论河南省长期生存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普遍较低,年龄越大、收入越低、合并其他疾病其生活质量越低,建议对长期生存的HIV/AIDS病人给予更多关怀和支持,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昌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6月,选择南昌市东湖区和青云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并确诊的HIV/AIDS病人230例,调查生存质量现况。应用MOS-HIV量表评价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其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获有效问卷225份,HIV/AIDS病人生理健康总分为(51.88±7.04)分,心理健康总分为(49.29±6.60)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情况、就业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生理和心理领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明:CD4+T淋巴细胞计数、收入、就业情况、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南昌市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较低,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对年老、失业、独居HIV/AIDS病人的关怀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ART)知识知晓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HIV/AIDS病人的管理和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首都护理学研究专项课题"HIV/AIDS病人参与的‘关爱-支持’管理模式探讨",调查内容为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信息以及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统计分析采用F检验,对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3.5±1.33)分,最高得分为16分。对抗病毒药认识得分较高,为(3.96±0.41)分,正确用药认识较为薄弱为(2.06±0.62)分。不同发病情况(F=20.21,P=0.00)、医疗保障形式(F=14.16,P=0.00)、婚姻状态(F=6.40,P=0.00)、感染时间(F=3.78,P=0.00)、服药时间(F=2.28,P=0.02)以及确诊地点(F=29.33,P=0.00),对于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健全和完善对于HIV/AIDS病人防治组织,提供更全面、体系的抗病毒治疗知识,增大宣传力度,能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命质量的因素,为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年龄14岁、有一定文化基础、能独立完成问卷调查,并且自愿参与调查研究的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248例HIV/AIDS病人。从多因素分析看,HIV/AIDS病人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特异功能(HIV)、生理功能(PHD)、心理功能(PSD)、社会功能(SOD),其得分分别为(85.29±1.17)分、(75.13±1.23)分、(61.02±1.56)分、(60.14±1.42)分(F=198.33,P0.05)。从单因素分析看,社会功能领域得分在性别之间及感染途径上存在差异,女性高于男性(t=-4.431,P0.05),静脉吸毒组、性传播组高于其他组(F=5.866,P0.05);病人的特异功能领域在不同年龄组和婚姻状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45岁组及45~60岁组得分高于60岁以上组(F=3.885,P0.05),已婚组优于未婚组、其他组(包括离异、丧偶等)(F=4.860,P0.05)。HIV/AIDS病人的4个领域得分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临床分期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期与2期优于3~4期,(FPHD=15.864,FPSD=4.677,FSOD=7.284,FHIV=38.905,P0.05);生理功能领域在病毒载量分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病毒载量低于1 000拷贝/mL的病人得分高于病毒载量高于1 000拷贝/mL的病人(t=-4.42,P0.05);在不同CD4+T淋巴细胞分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躯体不适和心理压力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命质量较为重要的因素,老年患者、未婚患者、WHO分期较高及病毒载量高于1 000拷贝/mL的病人生命质量较差,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医务人员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全面干预,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ART)知识知晓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HIV/AIDS病人的管理和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首都护理学研究专项课题"HIV/AIDS病人参与的‘关爱-支持’管理模式探讨",调查内容为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信息以及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统计分析采用F检验,对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3.5±1.33)分,最高得分为16分。对抗病毒药认识得分较高,为(3.96±0.41)分,正确用药认识较为薄弱为(2.06±0.62)分。不同发病情况(F=20.21,P=0.00)、医疗保障形式(F=14.16,P=0.00)、婚姻状态(F=6.40,P=0.00)、感染时间(F=3.78,P=0.00)、服药时间(F=2.28,P=0.02)以及确诊地点(F=29.33,P=0.00),对于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健全和完善对于HIV/AIDS病人防治组织,提供更全面、体系的抗病毒治疗知识,增大宣传力度,能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耻感、反刍性沉思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自愿检测门诊777例HIV感染者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艾滋病耻辱量表(SBHSS)、反刍性沉思问卷(ERRI)进行调查。结果 777例HIV感染者创伤后成长、病耻感、反刍性沉思得分分别为(48.38±22.944)分、(9.35±3.445)分、(12.66±8.633)分。三者呈正相关(P0.05);病耻感可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反刍性沉思对病耻感与创伤后成长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48.64%。结论 HIV感染者创伤后成长水平较低,病耻感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可以通过反刍性沉思的部分中介效应来实现。医护人员应关注感染者的认知变化,制定干预策略帮助感染者从消极认知转向积极认知,提高感染者的内心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医学专业与师范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歧视水平的差异。方法于2016年3月采用中文版zelaya艾滋病歧视量表,对381名医学专业大学生和457名师范专业大学生施测。结果医学专业大学生担心感染维度(t=-7.843,P0.001)和耻辱偏见维度(t=-3.180,P=0.002)得分低于师范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歧视维度得分高于师范专业大学生(t=3.62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耻辱偏见维度外(t=2.756,P=0.007),有无传染病亲友大学生在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学专业与师范专业大学生均在一定程度上对HIV/AIDS病人存在歧视,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哈尔滨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服药依从性现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人口学问卷、服药依从性量表、AIDS耻辱量表等收集信息,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104名HIV/AIDS病人,在耻辱量表、症状量表、敌意心理趋势、经济费用担忧以及医生信任度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3.83±3.98)分、(18.64±15.16)分、(83.57±19.65)分、(45.51±29.31)分及(73.20±23.78)分;病人在过去的7天内平均服药依从性为90.24%;41.35%的病人在过去1个月内曾发生过漏服药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AIDS耻辱得分,以及经济费用担忧得分对服药依从性有影响(P〈0.05)。结论有近一半HIV/AIDS病人存在漏服药物的现象,必须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提高HIV/AIDS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医学专业与师范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歧视水平的差异。方法于2016年3月采用中文版zelaya艾滋病歧视量表,对381名医学专业大学生和457名师范专业大学生施测。结果医学专业大学生担心感染维度(t=-7.843,P<0.001)和耻辱偏见维度(t=-3.180,P=0.002)得分低于师范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歧视维度得分高于师范专业大学生(t=3.62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耻辱偏见维度外(t=2.756,P=0.007),有无传染病亲友大学生在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学专业与师范专业大学生均在一定程度上对HIV/AIDS病人存在歧视,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20,(4)
目的探讨经验性回避以及反刍思维在颅脑损伤患者自我隐瞒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8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情况问卷、中文简版经验性回避量表(BEAQ-C)、反刍思维量表(RRS)、自我隐瞒量表(SCS)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评测表(PCL-5)对患者进行调查测评和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的BEAQ-C量表平均得分为(98.45±16.24)分、RBS量表平均得分为(64.57±8.61)分、SCS量表平均得分为(37.29±5.45)分、PCL-5量表平均得分为(60.74±6.23)分。颅脑损伤患者的SCS得分与PCL-5得分呈正相关(r=0.468,P0.05)。颅脑损伤患者的经验性回避、反刍思维在其自我隐瞒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有中介效应作用,经验性回避的间接中介效应为0.16,占总效应的18.39%;反刍思维的间接中介效应为0.15,占总效应的17.24%;经验性回避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效应为0.08,占总效应的9.20%。结论经验性回避以及反刍思维是颅脑损伤患者自我隐瞒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介变量,均能促进患者自我隐瞒,加重创伤后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感知歧视现状及相关因素,为降低感知歧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共调查武汉市HIV/AIDS病人519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感知歧视的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519例HIV/AIDS病人,男486例,女33例;平均年龄(34.48±11.95)岁(16~73岁)。感知歧视量表总分为(85.49±18.57)分,其中担心公开维度条目均分最高(3.00±0.66)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β=7.002,95%可信区间(CI):0.313~13.690],年龄越大(β=3.657,95%CI:1.475~5.840),经济状况越差(β=-3.017,95%CI:-5.765~-0.269),身体状况越差(β=-3.750,95%CI:-6.108~-1.392),朋友不知晓感染状况(β=-7.547,95%CI:-10.763~-4.332)的HIV/AIDS病人感知歧视水平较高。结论武汉市HIV/AIDS病人感知歧视状况较为严重,尤其是女性、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经济状况较差的感染者,应促进其疾病告知,进而降低感知歧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疆喀什疏附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及其亲属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疏附县103例HIV/AIDS病人及其61名亲属进行心理评定,按量表因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该地区HIV/AIDS病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国内健康人群差,各项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HIV/AIDS病人中,48例检出有强迫、抑郁、精神病症状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检出率达46.60%,其中:28例表现为轻度症状,占58.33%;16例有中度症状,占33.33%;4人存在重度心理障碍,占8.33%。61名患者亲属中,13人检出存在人际关系敏感或敌对症状等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31%。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亲属感染状态,是影响HIV/AIDS病人因子分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HIV/AIDS病人及其亲属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艾滋病综合干预中,应予以积极关注,并加强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V2)了解HIV/AIDS患者ART前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并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纳入就诊于北京市地坛医院感染一科的未ART的男性HIV/AIDS患者,收集患者基线时及ART 1年后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并采用SF-36.V2量表进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调查,分析SF-36.V2量表8个维度和两大主要成分的得分与影响因素。结果 107例未经ART HIV/AIDS患者SF-36.V2量表8个维度的评分分别为生理功能(PF)(53.87±6.68)分,生理职能(RP)(52.78±12.64)分,躯体疼痛(BP)(51.45±9.22)分,总体健康(GH)(45.86±10.55)分,活力(VT)(44.97±10.13)分,社会功能(SF)(48.86±9.91)分,情感职能(RE)(45.62±19.67)分,精神健康(MH)(40.97±11.91)分。两大主要成分生理健康总分(PCS)和心理健康总分(MCS)分别为(55.36±7.80)分和(40.04±15.37)分。ART 1年后,8个维度得分分别为(54.32±6.94)分,(53.11±10.74)分,(32.34±5.77)分,(48.37±9.82)分,(44.28±10.66)分,(49.36±9.68)分,(45.80±20.53)分,(40.29±12.01)分,PCS和MCS评分分别为(50.64±6.52)分和(41.65±15.22)分。HIV/AIDS患者的RP、GH和HT得分在ART 1年后提高,BP、PCS得分降低,P均0.05。ART 1年后,吸烟者PCS下降绝对值比非吸烟者高(P0.05);非吸烟者MCS下降,而吸烟者MCS增高(P0.05)。结论男性HIV/AIDS患者HRQoL低,且启动ART后,PCS得分仍在降低,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对HIV/AIDS患者的心理评估与干预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护士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相关羞辱和歧视,不仅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还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该文对国内外护士对HIV/AIDS病人相关羞辱和歧视的概念、现状及表现形式、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阐述,并将干预研究进行综述,为降低护士对HIV/AIDS病人相关羞辱和歧视及艾滋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心理状态与需求。方法 2013年5-12月采用SCL-90问卷工具,对HIV/AIDS病人中的76例MSM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6例总分均值为147.97,标准差为58.28。总症状指数中,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占57.89%、28.95%、9.21%、3.95%;抑郁、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惧各项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因子评分异常轻度所占比例较大,中度与重度较少。阳性项目数的单因素分析中,治疗与否有统计学意义(P0.05);需求方面认为能否传染给亲属、能否保密、如何增强体质非常重要,且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和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AIDS病人中MSM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因素的问题,有着不同的需求,需要针对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已经开始广泛关注艾滋病的流行,态度有同情和照顾,有羞辱和歧视等,在所有的态度中,歧视是最重要的表现~([1])。调查显示,艾滋病引发社会的反响强烈,人们普遍存在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歧视~([2]),其中,也有来自医务人员群体对HIV/AIDS病人的歧视。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相关歧视可大致分为工作歧视:是指经过专业医疗培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社会支持现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依托北京市佑安医院爱心家园招募志愿者,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进行调查,评价该群体的社会支持现状,以及与生活质量、健康管理满意度、服药依从性和服药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97份。497例病人中HIV感染者254例,AIDS病人243例。HIV感染者获得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的总分均显著低于AIDS病人,有统计学差异(P0.05),HIV/AIDS病人低于一般社会人群的社会支持得分。HIV/AIDS病人社会支持总分与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得分之间呈负关联(P0.01),与服药效果均分、健康管理满意度均分呈正相关(P0.01)。客观支持得分与健康管理各维度的满意度及服药效果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以及精神健康之间呈负相关(P0.05)。主观支持得分与其健康管理各维度的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P0.01),与生活质量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的得分之间呈负相关(P0.01)。支持利用度得分与健康管理满意度均分、药物知识、生理知识以及社会交往满意度得分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病人的社会支持与其是否患病、健康管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