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检验模具的精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提出了运用逆向工程对产品实施检测,从三维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三维模型重构、性能分析等方面介绍了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的在三维实体中的检测应用。逆向工程是一种先进的技术,经实际生产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离心泵泵体水力模具为基础,提出了采用逆向三维扫描检测手段进行产品设计的数据处理方法,并以性能优异水力模型泵体模具为例,开展了针对泵体逆向工程的一系列数据处理研究,最后结合泵体三维表达与建模方法,对泵体完成三维建模的设计工作。通过实际生产过程应用,证明该逆向工程研究方法合理可行,可广泛应用于、单级泵、中开泵及多级泵的逆向工程方法中去,可解决泵体模具误差检测、模具逆向工程求解以及模具磨损修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疆某油田所使用的扩孔钻头的扫描及三维模型重构的应用实例,介绍了逆向工程在工程产品开发中的应用;论述了利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对扩孔钻头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和构造曲面过程,利用三维软件UGNX进行三维造型的过程,以及利用逆向工程技术检测加工后的扩孔钻头加工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逆向工程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快速成形与仿真分析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领域。为了对一些尺寸较小的关键零部件进行快速仿形与二次开发,针对某超音速薄壁管件的形状特点,利用逆向工程的方式建立流程与搭建平台,对其开展三维扫描、尺寸测量、点云修复及逆向建模等工作,并将最终获得的三维实体模型代入到分析软件中进行超音速流体域加载。通过对薄壁管件的内外流场分析,实现了对管口结构的初步优化,有助于提高其长期运行寿命。基于逆向工程技术对该超音速薄壁管件进行了全流程的仿形与模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针对体积较小零部件的逆向建模流程、流场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为后续表面形状更加复杂的流体域零部件二次设计与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如何获取原型实物的三维数据并生成其三维模型是逆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利用三坐标测量机(CMM)和立体视觉的集成智能检测系统高效、柔性、准确地实现逆向工程,着重论述了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其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立体视觉指导下的CMM集成智能检测系统在逆向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勇  刘志刚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9,18(4):675-677,681
如何获取原型实物的三维数据并生成其三维模型是逆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利用三坐标测量机(CMM)和立体视觉的集成智能检测系统高效,柔性,准确地实现逆向工程,着重论述了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其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时代对产品少量多样化的需求,运用测绘技术,快速将目标实物的三维外形数字化,将实物原型迅速地转变为CAD模型是快速逆向工程面临的关键技术。综合国内外快速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快速测量和快速建模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快速逆向工程几何测量的特点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对逆向工程的研究重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影像反求是逆向工程研究的一个分支,针对影像与透视图形成原理一致的特点,提出了应用透视量点的快速反求三维实体尺寸的方法,并给出了影像反求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9.
逆向工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逆向工程的工作过程、设备和主要技术,特别是三维激光扫描机和逆向工程软件,指出了逆向工程软件与普通CAD/CAM软件的不同,介绍了逆向工程的应用领域,对此项技术在我省的普及和应用,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逆向工程方法,利用UG-NX软件强大的建模功能,建立某涡喷发动机压气机三维模型,基于ANSYS软件计算了压气机强度和固有特性。然后,使用UG-NX软件设计压气机的加工轨迹和生成NC代码文件加工制造出该压气机,压气机表面光滑,尺寸精度较高。提出的基于UG软件的逆向工程数据点阵的测量方法和流道加工工艺,解决涡喷发动机压气机造型和加工困难的难题,也可为其它复杂三维型面的零件设计和制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太原市机械电子局检查工作时,肯定了该局的工作成绩,提出了开创机械电子工业新局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压电换能器谐振频率的一致性以及其长期工作的稳定性,提高换能器电声转换效率,介绍了利用检测谐振频率和扭矩压力来判别夹心式压电换能器装配质量的方法。在研究了压电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检测压电陶瓷受压产生电荷量的方法来精确判别其装配质量,解决了其装配质量不稳定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装配精度和一致性,使其性能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对加工中心在线检测软件误差补偿技术进行研究,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了在线检测误差补偿软件。并对软件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检测系统的几何误差模型的建立、测头误差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可以同时对测头误差、机床几何误差进行补偿,有效地提高了在线检测精度。软件系统在MAKINO立式加工中心上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结构光三维视觉检测中光条椭圆中心定位方法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广军  魏振忠 《仪器仪表学报》2003,24(6):589-593,652
针对在圆柱类工件形位误差的结构光三维视觉检测中,光条椭圆弧短,造成椭圆中心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由两个视觉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对加长光条椭圆弧的方法,并针对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存在的光条椭圆弧对不能严格共面的问题,从算法上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分别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了仿真结果,给出了每种方法的适应范围。研究工作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视觉检测原理的承载鞍磨耗尺寸自动检测系统,采用立体视觉结合结构光投射技术设计了测量传感器,由传感器组成测量组件,每个测量组件可以测得承载鞍一个磨耗面的三维形貌,多个测量组件构成完整的检测系统,同时测量承载鞍各个复杂磨耗面实际三维形貌,由此计算得到相关磨耗尺寸。为实现测量自动化,设计了自动传送机构和分选机构。系统工作稳定、测值准确、速度快,解决了承载鞍磨耗长期依赖手工模板测量的难题,为保证铁路运行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The problem of optimum synthesis of the planar four-bar function generator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practical case of the Ackermann steering linkage considered as an example. The reduced number of design parameters of this symmetric four-bar linkage allowed inspecting the design space of various types of objective functions through 3D representations, and their properties suggestively highlighted. For practical purpos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in a set of parametric design-charts useful to the automotive engineer in conceiving the steering linkage of a new vehicle.  相似文献   

17.
监视器的电磁兼容加固设计与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上电子设备军用标准,对2l英寸PHILIPS彩色监视器进行EMC测试;通过测试数据与军标之间的对比,提出可行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案;然后对设计后的监视器进行性能测试,最后总结出监视器屏蔽效能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为今后监视器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本臣 《工具技术》2001,35(8):39-41
根据平面四连杆机构原理设计了新型石油套管螺纹检查台。该检查台可借助钢管重力使套管从一个检查工位自动移送至下一检查工位 ,实现对石油套管管端螺纹的连续检测。  相似文献   

19.
为检测SMT焊点的质量,提取焊点质量信息,研究了利用光学手段实测的SMT焊点的三维重建和显示技术,并且运用Visual C#.Net和OpenGL编制了一套软件。该软件可以利用SMT焊点的二维图像,通过三维重构算法计算出SMT焊点的表面高度离散点的数据集,即离散点云。对离散点云进行排序重组和三角网格化后,运用OpenGL对三角网格进行消隐,设定法线、光照、材质和贴图的处理,重建SMT焊点的表面,由此获得SMT焊点的三维信息,利于分析焊点的质量信息。  相似文献   

20.
结构光三维视觉检测中光条椭圆拟合方法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在圆柱类工件的结构光三维视觉检测中,结构光光条短,数据量少,造成结构光光条椭圆拟合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短轴长度约束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无约束最小二乘拟合方法(简称无约束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提高在短弧和噪声下光条椭圆拟合的精度和鲁椿性,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