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碘-碘化物浸出体系,从碘初始含量、碘与碘化物摩尔比和浸出液pH值3个影响因素入手,考察不同碘化物(碘化铵、碘化钾和碘化氢)对金精矿碘化浸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碘初始含量为1%,碘与碘化物摩尔比为1:8,浸出液pH值为7,液固比为4:1,搅拌速度为600 r/min,浸出时间为4 h,温度为25℃的条件下,用碘化铵或碘化钾作为碘化浸金的络合剂,金的浸出率均能达到90%左右,而用碘化氢(其水溶液为氢碘酸)作络合剂时,金的浸出率仅有75%。考虑到不同碘化物浸金效果差异及工业应用的可行性等因素,确定碘化钾为适宜的金精矿碘化浸出络合剂。  相似文献   

2.
周光浪  周东云 《贵金属》2023,44(1):47-53
为回收某含碳高砷高硫微细粒复杂难处金矿中的金,分别开展了全泥氰化浸出、浮选、焙烧、酸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规的全泥氰化浸出和浮选工艺,对金的回收效果均不好。采用“焙烧-全泥氰化浸出”工艺,受矿石焙烧后新产生的金属氧化物包裹金的影响,金浸出率仅有72.25%。经研究发现,采用酸溶方法,对焙砂进行加温酸浸预处理,可有效打开其被包裹的金,从而提高对金的回收。采用矿石“焙烧-酸浸-水洗-碱浸-全泥氰化浸出”联合工艺,金浸出率88.52%。  相似文献   

3.
吴浩  黄万抚  邱峰  胡雪飞 《贵金属》2016,37(3):72-78
硫氰酸盐是一种高效、稳定、环保的金矿物浸出剂。讨论了硫氰酸盐浸金机理,从电化学角度阐述了浸出过程发生的反应与可行性,总结了焙烧氧化、加压氧化、化学氧化等预处理方法对硫氰酸盐浸金工艺的影响,归纳了浸出工艺参数浸出剂、氧化剂、p H、杂质离子、硫脲在浸金过程的作用,概括了硫氰酸盐浸出贵液中回收金的方法。从应用、工艺、机理角度概述了硫氰酸盐浸金体系近年来的研究与发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指出了硫氰酸盐浸金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张鹏飞 《贵金属》1997,18(4):32-34
研究了湖南某金矿氰化浸金工艺,结果表明,通压缩空气同时添加过氧化钙的浸金效果比单一效果好,提高Au的浸出速度和浸出率,并降低过氧化钙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孟宇群  代淑娟  宿少玲  沈海涛 《贵金属》2019,40(3):33-38, 42
采用非氰浸化剂(石硫合剂)对含金为2.47 g/t的甘肃某微细粒砷黄铁矿包裹金矿进行浸出试验,研究预处理方式和浸出工艺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硫合剂对金的直接搅拌浸出率低于30%,该矿属难浸金矿石;采用边磨边浸-搅拌浸出的方式,浸出率可提升至68.4%;增加碱式预氧化处理,可将金的浸出率进一步提升到80%以上。采用最优的工艺,边磨边碱式预氧化36 h,经石硫合剂搅拌浸出5 h,金的浸出率可达到91.5%。  相似文献   

6.
氨氰浸出技术自从发明以来就被认为是从含铜难处枞金矿资源中恒择性回收金的一种有效方法。系统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氨氰浸金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氨氰浸金的基本原枞、浸出动力学研究、溶液化学研究、氨氰浸金实验室实验及工业应用研究现状,对氨氰浸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辽宁丹东某铜矿尾矿金品位为1.35 g/t,属低品位难处理金矿。采用柱浸模拟现场堆浸工艺条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模拟试验。条件实验表明,在浸出剂氰化钠浓度为0.10%、石灰水喷淋调整浸出液pH=11、矿层高度305 mm、在10℃以上浸出120 h,金浸出率为58.14%。放大试验延长浸出时间至480 h,金浸出率达到70%左右。获得的工艺参数可为堆浸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杨典奇  唐云  唐立靖  王珏  王红星 《贵金属》2017,38(4):44-48, 55
采用两段充气预处理-非氰化工艺浸出微细浸染型金矿,研究了浸出条件对金浸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氧化和碱浸预处理2个阶段充气可提高金浸出率;氧化预处理2 h后,加入氢氧化钠(20 kg/t)碱浸预处理4 h,加入氧化钙(40 kg/t)替代氢氧化钠,用TY-3浸出剂(8 kg/t)浸出4 h,金浸出率可达87.21%。浸出渣的物相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及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显示,硅酸盐、碳酸盐中的金可被有效浸出,浸出渣中的石英、黄铁矿表面发生腐蚀,部分黄铁矿氧化。  相似文献   

9.
用石硫合剂(LSSS)法从高铅金精矿浸出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郁能文  张箭 《贵金属》1994,15(1):10-14
石硫合剂法是最新的无氰提金技术。石硫合剂法浸金机理是:电化学──催化机理。本文对石硫合剂法浸出高铅顽固金精矿样的工艺研究表明:石硫合剂法对顽固金精矿的适应性良好,采取二段浸出工艺,金浸出率可达99%,为国内外大量顽固金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红周  燕超  王耀宁  仵宇轩  张向昭 《贵金属》2015,36(1):14-16, 20
随着易处理金矿的减少,含砷金矿已成为金提取的重要资源,但砷对金浸出有不利影响,需要在浸金之前进行去除。进行了氢氧化钠溶液浸出金矿中砷的研究,考察了浸出时间、氢氧化钠用量及液固比等因素对金矿中砷浸出的影响。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金矿中的Fe As S及As S分解为Fe S2和As2O3,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获得了较优的砷浸出条件。在温度100℃、氢氧化钠用量500 kg/t、浸出时间2.5 h、液固比5:1的条件下,砷的浸出率达到80.10%。  相似文献   

11.
对金品位为2.02 g/t的某低品位氧化微细粒金矿开展了全泥浸出提取金的试验研究。优选出非氰浸出剂CC-1,确定了相应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3个粒级柱浸试验,对柱浸含金溶液进行了活性炭吸附试验,研究表明该矿石适宜于利用非氰浸出剂CC-1堆浸回收金。矿石磨至-200目占80%、矿浆液固比2:1、石灰用量3000 g/t原矿、CC-1浓度0.10%、浸出时间30 h条件下金浸出率92.75%;在石灰用量3000 g/t、CC-1浓度0.10%、浸出时间10 d时-10 mm矿样Au浸出率92.46%,浸出时间15 d时-20 mm及-30 mm矿样Au浸出率分别为91.49%、89.24%。采用CC-1作为浸出剂的含Au溶液活性炭吸附率为95.72%~97.11%。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了2014~2018年氰化法浸出金矿中金的论文和专利,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讨论。文献分析表明,对贫金矿的开发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有关氰化工艺、氰化条件、尾渣处理和贫液净化的研究较多,但氰化浸出条件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脉石矿物对氰化浸出效率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建议通过工艺完善、加强应用软件模拟等研究,不断完善金矿氰化浸出理论与实践,提高金矿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王峰 《有色金属设计》2001,28(3):6-9,26
从矿床的控矿因素入手,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冬瓜林矿床的金矿化特征.指出该矿床成矿的地质条件是有利的,只要合理开发,提高其金属利用率,即可实现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4.
ELECTROCHEMICALSTUDIESONTHEMECHANISMOFGOLDDISSOLUTIONINTHIOSULFATESOLUTIONSZhu,Guocai;Fang,Zhaoheng;Chen,Jiayong(InStduteofCh...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多种手段研究了金矿石中白云母对氰化浸出液中的金吸附效应。吸附试验考察了不同粒级白云母对溶液中金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云母粒度越细,溶液中金的吸附率越高,吸附率由1.29%提高至5.35%;电化学溶解实验表明,白云母粒度越小,金的溶解速率越大;对浸金产物的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表明,金的氰化络合物易吸附在白云母端点处;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金氰化物与白云母存在化学吸附。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结果显示,金氰化物与白云母(001)表面的吸附强度为[Au(CN)2]-?AuCN。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并结合光学显微镜等测试技术,对矿床矿石特征以及成矿阶段进行了分析.龙潭金矿床已查明矿物约53种,矿石结构以结晶结构、交代结构为主,其次有固溶体分离结构、压碎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团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自然金嵌布类型以包体金为主,次为裂隙金、晶隙金.通过分析,将成矿...  相似文献   

17.
N503萃淋树脂分离富集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鹰  庄尚瑞 《贵金属》1989,10(4):1-10
研究了N_(503)萃淋树脂的合成方法及其分离富集金的条件.N_(503)萃淋树脂是萃取色层分离富集金的新固定相.2%硫脲、1%亚硫酸钠水溶液均可以定量解脱柱床上的金.经矿样验证,金的测定结果与717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一致.红外光谱表明该萃取色层与N_(503)液液萃取金有相同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weathered crust elution-deposited rare earth ore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in-situ leaching. The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SWCC)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tive relation for calculating the permeability of ore body, which is related to many factors.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tests of rare earth ore samples considering different factors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pressure plate instrument. Effects of dry density, particle size and solution leaching on water holding behavior and the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decrease of dry density, the pore ratio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increases. Under the same matric suction, the water content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size, thus decreasing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ore accordingly. In the same water content, matric suction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particle size. Under the same matric suction, the water content of ore samples after leaching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ore samples before leaching, indicating that solution leaching can decreas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ore.  相似文献   

19.
1IntroductionIn1970′s,manyresearchersbeganstudyongold(Ⅰ)extractionfromalkalinecyanidesolution[1,2],butitwasinterupteddueto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