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徐金华  王育良  卢奕 《眼科》2007,16(1):52-55
目的探讨兔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的疗效及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白兔36只。方法36只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行小梁切除联合兔晶状体前囊膜植入、小梁切除联合人晶状体前囊膜植入以及单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随访时间12周。主要指标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结果小梁切除联合兔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组及人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组术后12周眼压分别为(18.66±2.61)mmHg、(18.91±2.04)mmHg,仍明显低于术前(22.58±0.51)mmHg、(22.21±0.69)mmHg(P均<0.05)。两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平均存留时间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2±0.43)周、(5.05±0.59)周,(2.74±0.32)周(P<0.05)。光镜观察实验组术后12周滤过道开放,对照组滤过道基本闭合;电镜观察晶状体前囊膜未见T及B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前囊膜植入可推迟滤过道瘢痕形成,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眼科,2007,16: 52-5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眼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的疗效。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兔(20眼),第1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A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B组);第2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C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B组)。术后3d、7d、14d、21d、28d观察眼前房炎性反应、滤过泡形态及功能,并测量术眼眼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滤过道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术后3d、7d、14d前房炎性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1d,A组、B组、C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分别为14.3%(1/7)、85.7%(12/14)、85.7%(6/7),A组与B组、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后逐渐升高,术后14d、21dA组与B组、C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3组早期滤过道均通畅;术后28dA组滤过道完全被瘢痕组织阻塞,C组滤过道远端闭合,近端小部分开放,B组滤过道完全开放,囊膜边缘变钝,未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晶状体前囊膜可在术后有效降低眼压,抑制或减轻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丁酰化壳聚糖膜在兔眼高眼压模型滤过手术中的抗瘢痕作用。方法实验研究。45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左眼为实验眼,前房均注射0.3%复方卡波姆溶液(含有0.025%地塞米松)0.3ml,诱导兔眼高眼压模型,3周后眼压为30—40mmHg(1mmHg=0.133kPa)。第1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第2组: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第3组:将丁酰化壳聚糖膜植入小梁切除术的板层巩膜瓣下。右眼均不行手术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4、8及12周每组随机处死3只兔,制作眼球标本。结果病理切片显示术后2周时,单纯小梁切除组巩膜瓣胶原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较多,伴有新生血管形成。MMC组巩膜瓣胶原排列紊乱,胶原组织短小、断裂,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壳聚糖膜组巩膜瓣间隙可见,胶原排列整齐,炎性细胞较少。术后2周,单纯小梁切除组的眼压〉21mmHg,明显高于MMC组和壳聚糖膜组(F=392.869,P〈0.05),术后12周。壳聚糖膜组眼压低于单纯小梁切除组和MMC组(F=259.923,P〈0.05);手术4周后,单纯小梁切除组与MMC组功能性滤过泡比率下降。结论丁酰化壳聚糖膜植入兔眼高眼压模型小梁切除术板层巩膜瓣下,有效抑制纤维细胞增生,维持滤过道通畅,术后并发症少,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巩膜瓣外置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已确诊的开角及闭角型青光眼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1例(120只眼),即小梁切除及虹膜周边切除.巩膜瓣两角缝合后,再行巩膜瓣两侧外置可拆除缝线,水密缝合.对照组为常规小梁切除术65例(113只眼),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1周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8);术后6个月实验组平均眼压(14.34±3.95)mmHg,对照组(19.57±7.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兔为动物模型,比较外源性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生理盐水在兔眼小梁切除术后对滤过泡瘢痕形成的影响,初步探讨CTGF在滤过泡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家兔8只(16只眼),双眼行小梁切除术,16只眼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眼,滤过泡内分别注入外源性CTGF和生理盐水,术后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眼压变化.结果 滤过泡内注入CTGF后,滤过泡失败时间为(12.00±0.82)d,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眼压比较,CTGF组和生理盐水组术后在第1、7天,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21天,CTGF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理盐水组术后第14天,差别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CTGF组眼压术后第7天与第1天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生理盐水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CTGF组眼压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源性CTGF注入滤过泡内,可以促进滤过泡瘢痕形成,眼压迅速回升,导致手术提前失败,其在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3F8气体引起滤过泡的性状、功能、结构变化,探讨C3F8气体辅助应用于抗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C3F8气体辅助应用于兔眼小梁切除术后3天、1周、2周、3周、4周滤过泡的性状、功能和眼压,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①眼压:C3F8气体组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3天、2周、3周的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3F8组和MMC组术后3天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滤过泡大小:C3F8气体组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3F8气体组五个时期比较,其中术后3天和1周、3天和2周、3天和3周、1周和2周、1周和3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有功能滤过泡的数量:C3F8气体组和MMC组术后3天均为100%;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2周无;而C3F8气体组术后4周仍有25%的有功能的滤过泡。④结膜下间隙:光镜检查发现,C3F8气体组和MMC组结膜下均有较大的结膜下间隙,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辅助应用C3F8气体可以保持巨大的结膜下间隙,改善滤过泡的形态和体积,提高滤过泡的存活率;且比单纯小梁切除术能更有效的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虹膜色素上皮(iris pigment epithelium,IPE)层色素颗粒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过程及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影响。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大白兔18只。方法单眼做小梁切除手术模型。实验组巩膜瓣下放置0.1 ml(100μg/ml)猪IPE层色素颗粒并保留,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放置0.4 mg/ml丝裂霉素C棉片和生理盐水棉片3分钟。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30天,并对滤过泡及其周边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眼压、滤过泡形态、手术滤过区瘢痕化程度。结果实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兔眼术前平均眼压分别为(24.78±1.40)、(24.11±1.18)、(24.00±1.53)mmHg(F=0.241,P=0.789)。术后30天平均眼压分别为(20.28±1.87)、(20.39±2.28)、(23.33±1.14)mmHg(F=22.500,P=0.000)。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86),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00)。滤过泡平均存留时间分别为(28.17±1.72)、(27.00±2.37)、(10.67±1.97)天(F=138.592,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兔眼滤过区结构相似,胶原纤维和瘢痕组织相对较少,而阴性对照组胶原纤维和瘢痕组织明显增生。结论小样本量短期实验研究表明,IPE层色素颗粒可能阻止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生过程,有助于延缓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晶状体前囊膜作为植入物应用于兔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阻止滤过口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12只(24眼)科研用新西兰大白兔,先制作高眼压模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右眼(12眼)为实验组,左眼(12眼)为对照组,实验组在手术显微镜下行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将自体前囊膜放置于巩膜瓣下,对照组单纯行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观察时间为1d~6mo。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眼压、滤过泡、结膜、角膜、前房形成、房水炎症反应,眼部并发症情况及显微镜下观察巩膜滤过道内细胞病理学改变。结果:术后手术成功率、功能滤过泡的累积存活率及并发症均存在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术后1,2,4wk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wk眼压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术后1wk手术区大量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随后炎细胞数量和成纤维细胞减少。术后3mo晶状体前囊膜部分溶解,滤过道内仅存少量异物巨细胞,并于术后6mo接近消失,滤过道保持开放。对照组术后1wk手术区有大量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于术后1mo左右出现部分滤过通道关闭。在整个实验观察过程中,实验组手术区成纤维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晶状体前囊膜在术后6mo大部分溶解吸收。在实验动物中将将其应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可有效地降低眼压,并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长期有效保留功能性滤泡,保持滤过道开放,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自制的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对实验性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48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均行单眼小梁切除术.术毕球结膜下分别注射CS(CsA)-NP、环孢素A(CsA)、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各0.5mL,对照组结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0.5mL.于术后1d,1、2、4、8、12周查眼压(IOP)、滤过泡、角膜、虹膜、前房、晶状体、视网膜.结果 术后8周内各组平均IO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CS(CsA)-NP组与CsA组平均IO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P<0.05).4组功能性滤过泡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1,P<0.01).结论 CS(CsA)-NP能抑制滤过区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助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有效控制术后IOP,与CsA相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36只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羊膜组和对照组,羊膜组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及1年的视力、前房、滤过泡、房水流畅系数和眼压情况.结果 术后1周两组视力变化情况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羊膜组保持功能性滤泡16只眼(88.89%),对照组12只眼(6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羊膜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及1年羊膜组房水流畅系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可有效地减少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长期眼压控制好,手术成功率高,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生物羊膜移植的意义。方法我科诊治的60例(76眼)青光眼随机分为羊膜组31例(38眼)和对照组29例(38眼)。羊膜组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对照组仅行小梁切除术。分析两组间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成的差异。结果眼压:羊膜组术后降低眼压成功者36眼(94.74%);对照组为32眼(84.21%)。羊膜组降低眼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X2=15.36,P〈0.05)。滤过泡:羊膜组术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33眼(86.84%);对照组为25眼(65.79%)。羊膜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比率高于对照组(X2=12.07,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生物羊膜移植的手术效果优于单纯的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巩膜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巩膜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54例(64眼)青光眼的治疗情况。观察组26例(32眼)采用巩膜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8例(32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眼压为(16.2±4.2)mmHg,对照组平均眼压为(19.8±6.2)mmHg,(P〈0.01),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巩膜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降压效果、安全性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疗效.方法 对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的PACG 146例(180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180眼中,152眼(84.4%)不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在10~21 mmHg:26眼(14.4%)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 mm-Hg:2眼(1.1%)眼压失控,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5个月行睫状体冷凝治疗.未出现浅前房、低眼压或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治疗PACG能较好控制术后眼压并避免术后早期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减少滤过道瘢痕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观察组34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中、远期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26例(32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观察组36眼中2眼形成浅前房,对照组32眼中18眼浅前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观察组〉21mmHg者1眼,对照组〉21mmHg者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滤过泡,观察组功能滤过泡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以及中、远期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观察。方法对22例(25眼)曾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者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术。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以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d眼压(8.08±1.85)mmHg(1mmHg=0.133kPa),眼压显著低于术前的(31.92±6.74)mmHg,有3眼出现低眼压、浅前房,经治疗后恢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1.68±3.47)、(17.88±3.41)、(19.12±2.62)、(20.32±3.16)、(19.16±1.31)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随访结束,10眼视力提高,另15眼视力维持不变。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滤过泡渗漏、结膜漏水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再次手术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眼压,保留功能型滤过泡,且并发症少,治疗复发性青光眼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眼术后效果.方法 收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9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眼压在14~18mmHg之间,平均为(15.26±1.20)mmHg,与术前眼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05者6眼,0.05~0.3者8眼,>0.3者5眼;术后滤过泡Ⅰ型、Ⅱ型17眼(89.47%),为功能型滤过泡,2眼(10.53%)滤过泡不明显;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单切口术式和双切口术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28例(3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例分为A、B两组.A组(单切口组):15例(17眼),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乳+ IOL植入+小梁切除术;B组(双切口组):13例(14眼),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乳+IOL植入,上方做传统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情况,随访3-6月.结果 术后随访3-6月,两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A组术前平均眼压33.21 mmHg,术后16.24 mmHg;B组:术前平均眼压34.25mmHg,术后15.74 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明显差异性;术后平均眼压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功能性滤过泡数量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超乳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单切口和双切口术式均有良好的降低眼压、提高视力的作用,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拟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63例(80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29例(40眼)行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34例(40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眼压、视力及并发症.随访3~6个月.结果 A组:未拆除调节缝线前无浅前房发生,拆除后发生浅前房7眼(17.5%),B组浅前房9眼(2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83,P>20.05).功能性滤过泡形成:A组33眼(82.5%),B组28眼(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5).眼压:术后3个月、6个月,A组眼压控制较好,两组眼压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36,2.489,P<0.05).术后视力:早期A组视力恢复较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4,P<0.05).术后两组主要并发症为脉络膜脱离,B组3眼(7.5%)发生角膜缘切口漏.结论 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降低了术后早期并发症,提高了中远期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原发性青光眼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原发性闭角型及开角型青光眼250例(300眼)随机分成3组。A组,生物羊膜植入手术组92例(108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B组,引流器植入手术组80例(104眼)行小梁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c组,常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78例(88眼)单纯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前3个组患者的年龄、青光眼类型及眼压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1周平均眼压: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1,0.074,0.053);术后1年平均眼压: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但两组眼压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1)。术后1周浅前房:3组之间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71,0.063)。术后1年功能性滤过泡: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但两组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及引流器植入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相比,均更为安全、更能有效降低眼压,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相似文献   

20.
樊闻华  刘玉君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84-2086
目的:对比观察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光眼患者73例82眼随机分为A组(37例42眼)和B组(36例40眼),分别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3mo,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以及眼压控制情况。结果: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8%(Ⅰ度),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5.0%(Ⅰ度+Ⅱ度),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结束时共38眼(90.5%)为功能性滤过泡,B组共28眼(70.0%)为功能性滤过泡,两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A组眼压获完全控制者共37眼(88.1%),显著高于B组(5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A组平均眼压为15.2±2.3mmHg,显著低于B组(18.5±2.5mmH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方面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