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市化困境导致学界一致认同的城市化模式受到质疑。人居聚落由于聚落主体心理的变化,必须要由城市化的高度集中模式走向适度的分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人居聚落由城市化模式走向后城市化模式的复归提供物质条件。聚落主体的心理演变是人居聚落后城市化复归的基本动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动向也表明,尽管从集中走向分散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聚落发展方向,但由于聚落心理的复杂性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艰难性,都揭示出人居聚落后城市化趋势不是一次可以完成,从集中到适度分散的后城市化聚落是一个充满反复的振荡过程,过程的复杂性往往使得人们对后城市化聚落的复归难以置信。因此,建构人居聚落的后城市化模式,设想其基本维度,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为后城市化聚落的走向提供可能,将会为城市化困境的解决提供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杨智 《江汉论坛》2001,(7):45-49
:城市作为人类生和产生活的聚落,是新石器文化同旧石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其形成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在这5500多年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发展,以及居住方式的变化,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载体,不断处于变化之中。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逐步向新兴的城市文明退让,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逐步被现代的机械化工业生产所取代。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是城市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学术界目前对此大致有三种看法。①所谓城市化,就是指工业化、非农产业化,即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城市经济体系逐步渗透到乡村去的过程;②城市化就是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③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不断向城市“趋同”的过程。我们认为,所谓城市,它是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人口移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总是伴随着人口移动,人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贫穷地区流向富裕地区,改变着聚落的空间类型和开发的强化。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移动以及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曾经给发达国家造成很大障碍,也一直在缠绵着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因而人口移动问题研究得到许多政府决策者的重视。事实上,乡村向都市的移民以及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一直是都市人类学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城市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它以其巨大的推动力,促进了甘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大踏步地跨入了现代文明;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日益集中与扩大,使得城市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邮电不畅、住房紧张、城市犯罪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深深困扰着人们,迫使人们在充分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不断探求消除甘肃城市发展中的困境的良方。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一个深刻的综合变迁过程,代表了一种新型文明和现代人群的聚落形态。城市空间生产推动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在空间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中,空间资源、产品、权力的生产和分配等方面在政府(权力)、市场(资本)、社会(民众)之间形成一种辩证张力,导致空间生产、分配和价值的不正义,衍生出大量城市空间问题。基于空间正义的城市治理直面新的空间问题和治理困境,通过协调治理主体、规范资本运作和促进空间权利平衡等多重措施,实现治理策略突围,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社会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乡村管理制度,在近代以前的大多数历史阶段,乡村的管理都不是显性的社会问题。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丧失,在乡村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社会结构以前,乡村社会的管理问题就凸显了出来。首先,农业财政地位大幅度下降使传统社会的"体国经野"行政模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乡村行政陷入困境;其次,乡村组织程度滞后造成了乡村法制困境,乡村人口流动造成了乡村法治困境;第三,社会结构转型导致资源"城市化",使乡村精英趋于流失,乡村财政趋于枯竭,乡村自治也陷入困境。这说明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机制正在"必然地"显性化乡村管理问题,我们必须探索非市场手段使乡村管理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面临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当代中国城市文化面临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与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诸多的伦理困境。其原因根源于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中西文化冲突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完全同化的过程,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桥梁。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胜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城市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转变的桥梁。城市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有利于从根本上走出农村“高生育率———低人口素质———低劳动…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乡村城市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城市化的本质也就是社会现代化。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乡村城市化的特点,反映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古典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无差别的统一;……现代化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相似文献   

11.
论城市化模式与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进程。它不仅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的进一步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标志着一个国家 ,一定地域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变化。城市化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生物 ,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然而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城市化不只是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 ,而且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 ,可以把城市化作为一种动因去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区域原是地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既指一个客观存在的地理单元,这个单元具有特定的位置和共同特色,同时又是一种主观的建构。将区域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不仅可将城市化置于其实际运行依存的区域发展视野中,而且也将区域社会发展所思考的重点放在城市化方面。从空间上看,区域视野把城市与其腹地以及其他相关的城市、乡村都视作一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不是就城市化而论城市化,而是以大区域范围来认识城市化,这必将改变传统研究城市化只以城市和乡村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现象,使城市化发展及其效能上升到区域社会发展的高度。这是将…  相似文献   

13.
蒋连华 《社会科学》2006,46(9):100-10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自发性转移和我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引导下的人口流迁,城市房屋租赁买卖市场房源的分布格局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方向以及这一群体在城市的社会归属需求,是形成城市流动少数民族聚落的客观前提、外在条件和内在机制,而亲缘、地缘和族缘为构建社会归属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国的城乡差别、地区差距和民族差异存在,城市流动少数民族聚落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相互调适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世纪之交的20一30年时间内,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应编结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扩张、结构调整与结构转换、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的新构架并依此逻辑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发展战略是促进中国社会由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乡村经济阶段进入结构高级化的发达阶段,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转化为现代先进的城市化社会。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具有完全的现实性和科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国外城市社区阶层化的应对策略及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聚落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大量"老旧贫"社区的存在给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中国正面临着一场规模巨大的社区整建运动.借鉴西方国家解决居住空间分化和贫困区位化问题的诸多经验,探寻弱化空间隔离、拉近社会距离的社区改造思路和方法,对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兴衰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兴衰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可怕,同时又是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文化始终是影响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关键要素.与乡村等小型聚落形态在起源偏重于各种实用目的与功能不同,城市这一巨型聚落形态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化生产与精神活动的结晶与成果.发现与建构"文化影响城市兴衰"的普适性的规律或原理.可为当今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照与启示.人是城市的目的,文化决定着人的发展.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亡则城市亡.深刻领会文化与城市兴衰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修复受到严重损害的城市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创造出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有意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方式,才有可能预防、减缓或阻止当代城市的衰落进程或程度,实现它们的科学、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于极端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城市信仰——表现为对城市和城市化的坚定追求,核心又在于大城市崇拜.作为一种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官员的执政目标,它推动了此后的城市化大跃进浪潮,不仅使中国的“城市病”更加严重,也促成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因此,它也就造成了对乡村的破坏以及乡村社会的紧张和对立,从而也就加剧了乡村社会的治理危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已步入加速发展阶段,新的城市化问题不断涌现,亟待解决。本文在阐释城市化进程中三类特殊地域单元——乡村地域、城市边缘区及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运行机理基础上,重点论述三类地域单元城市化的现实问题及相应对策,并阐述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城镇发展模式与空间形态组织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随着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化的问题已日趋重要。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随着人口、工业和技术的集中,城市化发展又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六盘水市是从1964年底伊始,随着西南煤矿建设与开发的不断发展和冶金、电力、建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英格兰初步形成了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乡村社会产生"推力",城镇特权地位产生"拉力",吸引和拉动农村人口走出土地走向城市.与此同时,乡村也存在阻碍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城镇也存在不利于人口流动的"推力",正是在上述各种"拉力"和"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中世纪英格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一定发展,畜牧业、纺织业等非农行业逐渐兴起,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来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继承了这些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