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因皮状丝孢酵母是一株高产油脂酵母,对皮状丝孢酵母发酵菊粉产油脂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盐酸水解、菊粉酶水解及菊粉酶添加量对皮状丝孢酵母发酵菊粉产油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酶解菊粉的方法优于酸解,当菊粉酶添加量为80U/50mL发酵液时,皮状丝孢酵母生物量和油脂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3.49g/L和5.26g/L,油脂得率达到39%。皮状丝孢酵母发酵菊粉产的油脂中脂肪酸成分以含16和18个碳原子的长链脂肪酸为主,其中80.5%以上是C16:0、C18:1和C18:2,尤其是C18:1(53.1%)。因此,皮状丝孢酵母发酵菊粉生产的油脂可作制备生物柴油的替代原料。  相似文献   

2.
探索利用假丝酵母和皮状丝孢酵母混合发酵丢糟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对假丝酵母和皮状丝孢进行驯化培养的基础上,设定假丝酵母和皮状丝孢酵母的比例、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为4个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通过测定油脂含量,获得油脂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双菌发酵丢糟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假丝酵母和皮状丝孢酵母的比例为1:1,接种量为9%,培养温度为32℃,培养时间为4d,在该条件下测得每1000g丢糟发酵物中油脂含量为21.14g.  相似文献   

3.
采用Plae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皮状丝孢酵母菌发酵菊粉产油脂的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用Plaekett-Burman设计对发酵培养基组分菊粉、酵母膏、硝酸钾、硫酸镁、硫酸铁、磷酸二氢钾、氯化钙、硫酸锌等进行评价并筛选出了有显著效应的酵母膏、硫酸锌、氯化钙,然后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值区域,最后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膏、硫酸锌、氯化钙于油脂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得到优化发酵培养基组分:酵母膏6.68g/L、硫酸锌0.457g/L、氯化钙0.342g/L.对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其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分别达到了13.56g/L、5.281g/L,油脂含量比优化之前增加了11.2%.  相似文献   

4.
以大曲丢糟为主要原料,利用纤维素酶为催化剂,以皮状丝孢酵母为生产菌,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微生物油脂发酵研究。结果表明,丢糟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5%,水解温度为55℃,水解时间1.5h,所得丢糟水解液还原糖含量为9.83%;皮状丝孢酵母发酵丢糟水解液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皮状丝孢酵母接种量为11%,培养温度为26℃,培养时间为7d,培养基的糖度为9。P。在最佳条件下测得皮状丝孢酵母生物量为0.3549g/100mL,油脂含量为23.89%。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碱和高温液态水2种预处理方式对发酵的影响。甘蔗渣分别利用碱和高温液态水(LHW)预处理,然后使用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在LHW和碱预处理后的酶解液中,分别含22.06和39.28 g/L总糖。不经过浓缩,也不需要添加任何营养物质,酶解液被用于皮状丝孢酵母的油脂发酵试验。经过3 d的培养,在LHW预处理的酶解液中,皮状丝孢酵母的生物量达到了8.08 g/L,油脂质量分数为52.00%,油脂系数高达19.03%。在碱预处理的酶解液中,经过8 d的培养,皮状丝孢酵母的生物量为13.67 g/L,油脂质量分数为43.20%,油脂系数为15.03%。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所产油脂与棕榈油的组成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甘蔗渣是一种有前景的产油脂原料,LHW是一种良好的预处理方式。该研究为利用甘蔗渣发酵产油脂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深黄被孢霉突变株的培养基,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法相结合对油脂高产突变株深黄被孢霉产油培养基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得到初步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酵母膏和MgSO_4。选取葡萄糖、酵母膏和MgSO_43个对油脂产量影响较为显著的培养基成分作为优化对象,得到最佳培养基参数:葡萄糖80.0g/L、酵母膏3.8g/L和MgSO_40.8g/L,在此条件下油脂产量为11.08g/L,比优化前(6.22 g/L)提高了78.14%。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高浓度乙酸的存在对油脂酵母发酵的影响,本研究以4株油脂酵母(皮状丝孢酵母、浅白隐球酵母、Trichosporon dermatis与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为研究对象,在玉米芯水解液中添加高浓度乙酸(15 g/L)作为发酵底物,研究发酵的底物代谢与产物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的糖与乙酸几乎可被皮状丝孢酵母与T.dermatis完全代谢;而T.coremiiforme与浅白隐球酵母对糖与有机酸的代谢效果不佳。皮状丝孢酵母与T.dermatis在高效降低高底物浓度培养基的COD的同时,可在胞外合成一定浓度的多糖产品。四株油脂酵母的油脂脂肪酸组成以C16、C18系列为主,其中油酸(C18:1)比例最高;除合成微生物油脂外,它们还能在胞内大量积累多糖类物质以及少量的蛋白质与灰分。本文可为油脂酵母利用廉价原料联产酵母多糖与微生物油脂这两种高附加值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摇瓶发酵,比较丝孢酵母属菌株JM-B在不同营养和发酵条件下的产油脂情况。以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及油脂系数为指标,优化碳源质量浓度、氮源组成与质量浓度、磷酸盐质量浓度等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接种量、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发酵时间等发酵条件,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脂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00 g/L,硫酸铵1.0 g/L,酵母膏10 g/L,磷酸二氢钾4 g/L,p H自然;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5℃,摇床转速160 r/min,种子液种龄36 h,接种量10%(以发酵液体积计),发酵时间144 h。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得到的菌体生物量和油脂产量最高,分别为16.14、6.64 g/L,油脂产量较优化前提高了161.4%,油脂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优化前降低了28.1%。可以认为丝孢酵母属菌株JM-B是一株很有开发潜力的产油脂菌株。  相似文献   

9.
利用绿色木霉、烟曲霉与皮状丝孢酵母共酵玉米秸秆,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微生物油脂发酵.结果表明,多菌种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最佳条件:绿色木霉、烟曲霉与皮状丝孢酵母配比为1:1:1,接种量为l0%,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7d.在最佳条件下每l00g玉米秸秆发酵产物中可获得1.247g油脂.研究表明,利用多菌种发酵玉米秸秆生产微生物油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皮状丝孢酵母的生长发育和油脂合成进行了研究,监测和分析了酵母菌生长发育、油脂合成和脂肪酸成分及数量,检测了形态、OD值、糖氮代谢、p H、生物量、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皮状丝孢酵母生长80 h左右时镜检测得菌细胞体内含油脂情况与80 h左右时实际提油获得的油脂量相一致,其油脂产量为3.66 g/L,含油率约为39.20%。皮状丝孢酵母生长0~6 h为适应期,此时糖氮的消耗明显,细胞数量缓慢增加;6~25 h为对数期,氮消耗非常显著,细胞数量急剧增加,细胞变大;25~120 h为稳定期,糖的消耗明显,消耗速度显然大于氮的消耗,细胞内开始慢慢积累油脂;之后为衰退期,氮的消耗基本趋于平稳。皮状丝孢酵母所产脂肪酸主要以C16、C18为主,此类脂肪酸适于进行脂交换制备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11.
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为唯一碳源,研究了高产甾醇的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1253细胞的培养条件。研究发现,无机氮源培养使得菌体甾醇含量显著高于有机氮源培养。当尿素与牛肉膏复合作为氮源时,菌体甾醇含量最高(7.5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脱臭馏出物50.0 g/L、尿素1.0 g/L、牛肉膏1.0 g/L、甘氨酸0.02 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5 g/L、MgSO4 0.1 g/L、K2HPO4 0.2 g/L、KH2PO4 0.2 g/L。最适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0、摇床转速200 r/min。采用上述最适的发酵条件,按10%(V/V)接种量接入热带假丝酵母1253种子液,30 ℃摇床振荡培养96 h。发酵结束后,经过测定,酵母细胞中甾醇含量为8.83%。  相似文献   

12.
Torulopsis sp.ERY237产赤藓糖醇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orulopsis sp.ERY237作为出发菌株,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类以及温度等因素对菌种产赤藓糖醇的影响,建立和优化了赤藓糖醇摇瓶发酵培养基配方、发酵工艺条件,同时研究了发酵过程中菌体生物量、pH值、产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菌株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g/L):葡萄糖300,玉米浆3.5,C_([Cu~(2+)])1.5,C_([Mn~(2+)])10;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自然,温度30℃,装液量50 mL/500 mL,转速200 r/min,在此条件下培养132 h赤藓糖醇产量达87.8 g/L,是优化前产量的1.9倍,发酵时间缩短了12 h。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用稻草秸秆代替标准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利用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发酵产头孢菌素C,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组分。结果表明,头孢霉发酵产头孢菌素C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为水解葡萄糖35 g/L、棕纤维素46 g/L、玉米浆38 g/L、纤维素酶0.8%、豆油25 g/L、硫酸铵10 g/L。在此优化培养基下,头孢霉发酵所产头孢菌素C的效价达298.34 U/mL,为标准发酵培养基效价的96.69%。由此可知,秸秆棕纤维素作为原料丰富且廉价的碳源替代物,可完全应用于头孢菌素C的发酵生产。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SL2K为研究对象,对其产柚苷酶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碳源、氮 源、诱导物、接种量、初始pH值和培养时间进行考查,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麸皮粉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初始pH值4个因素 进行4水平正交试验优化。 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产酶发酵条件为麸皮粉添加量3%,蛋白胨添加量5%,接种量8%,初始pH值为5.0,鼠李 糖0.08%、KH2PO4 1 g/L,KCl 0.5 g/L,MgSO·4 7H2O 0.5 g/L,FeSO4 0.01 g/L,装液量为100 mL/250 mL,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温度28 ℃, 培养时间96 h。 在此优化条件下,柚苷酶活力为233.89 U/mL,是优化前的2.13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小核菌多糖高产菌株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SCL2010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了深入地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5.0 g/L,玉米浆1.5 g/L,NaNO3 2.0 g/L,K2HPO4·3H2O 2.0 g/L,柠檬酸0.7 g/L,MgSO4·7H2O 1.5 g/L,KCl 2.0 g/L。在此优化条件下,小核菌多糖的产量为31.81 g/L,碳源转化率为70.69%。采用发酵罐进行小试放大试验,小核菌多糖的产量达到31.86 g/L,碳源转化率为70.80%,发酵液表观黏度达到4 500 mPa·s,并将发酵时间缩短至60 h左右,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原料,对一株产琥珀酸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ATCC 55618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了培养温度、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以及培养基成分对该菌株产琥珀酸发酵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RSM)对发酵培养基中的水解糖、玉米浆和Na2CO3添加量3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经过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7℃、培养基初始pH6.8;水解糖质量浓度60g/L、玉米浆质量浓度10g/L、Na2CO3(10mol/L)添加量2mL。在1L的厌氧甁中进行了分批发酵放大实验,琥珀酸产量最高达19.66g/L。  相似文献   

17.
赵燕  陈芳  李建科  廖斌  涂勇刚 《食品科学》2010,31(23):219-223
探讨韦兰胶的生产条件,主要包括生产菌株、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条件三方面。通过绘制菌体生长曲线,了解此菌种的生长情况,初步确定二级种子的培养时间。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得出韦兰胶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40g/L、酵母膏3g/L、K2HPO4·7H2O 5g/L、MgSO4·7H2O 2g/L、FeSO4·7H2O1mg/L、CaCl2 0.5g/L;此条件下,韦兰胶产率由7.31g/L 上升到17.23g/L。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龄18h、接种量0.5%、装液量40mL(250mL 摇瓶)、初始pH7.0、摇床转速220r/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72h,在此条件下,韦兰胶产率达20.64g/L。  相似文献   

18.
以白酒生产用的己酸菌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了优化。 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己酸菌的发酵 条件,随后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响应面法优化了己酸菌发酵培养基的组成。 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 33 ℃、接种量5%、装液量50 mL/100 mL、发酵时间11 d。 最佳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乙酸钠1.644 g/100 mL、硫酸铵1.213 g/100 mL、生物 素0.013 g/100 mL、碳酸钙1.0 g/100 mL、磷酸氢二钾0.025 g/100 mL、硫酸镁0.025 g/100 mL、酵母浸粉0.625 g/100 mL、乙醇2.5 mL/100 mL、 对氨基苯甲酸0.062 5 g/100 mL。 在此优化培养工艺下,获得的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产量达18.93 g/L,比初始发酵工艺的发酵液(7.03 g/L) 提高了169%。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SKY01产鼠李糖脂的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豆油、硝酸钠及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进行培养基组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豆油80 g/L、硝酸钠4 g/L、微量元素8.5‰。在此最佳培养基组分条件下,鼠李糖脂的产量达到45.34 g/L,比优化前的产量39.62 g/L提高了14.43%。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柳蘑菌丝体高产多糖发酵条件并对其多糖组分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对柳蘑菌丝体和多糖含量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培养基配方。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温度、接种量、pH和发酵时间对柳蘑菌丝体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并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其多糖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柳蘑菌丝体发酵最优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5%,蛋白胨1%,VB20.006%,硫酸镁0.1%,温度25℃,接种量15%,pH4,发酵时间10 d,在此条件下,柳蘑菌丝得率为(11.50±0.29)g/L,多糖含量达到(1.330±0.035)g/L。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柳蘑菌丝体分别由L-鼠李糖、L-阿拉伯糖和D-半乳糖组成。结论:本研究条件能够提高菌丝体多糖产量,可作为柳蘑菌丝体高产多糖的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