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并研制股骨干骨折三维闭合复位器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9年7月~2021年6月,术中使用自行研制股骨干骨折三维闭合复位器在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18~75岁,平均35.8岁。骨折按A0分型:32A型35例,32B型22例,32C型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2d,平均6d。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结果 手术时间80~130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100~200 ml,平均160ml。骨折复位时间5~30 min,平均20 min。68例获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0~10.5个月,平均6.0个月。无医源性骨折、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断钉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股骨干骨折三维闭合复位器操作方便,有效辅助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并能维持骨折复位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3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38例,其中左侧15例,右侧23例;按AO分型,A1型12例,A3型6例,B2型10例,B3型7例,C1型2例,C3型1例.结果:术中骨折复位用时1~10 min,平均5.5 min;用于复位的切口3.5~6.5 cm,平均5 cm;复位过程出血量30~80 ml,平均55 ml.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术后X片示骨折对线良好.均获随访6.5~18.5月,平均12.5月.37例骨折一期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20周,邻近关节活动自如,未发生断钉现象,1例骨折延迟愈合.结论: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有限切开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成宝  郭文娟  叶飞 《医学信息》2009,22(6):982-983
目的评价有限切开复位联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6月采用有限切开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72例,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0-90mm,平均5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0ml。术后随访至少18个月,骨折愈合率100%,平均愈合时间6-8个月,对膝关节功能评定按照Hohl功能评价方法,本组优64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6%。结论有限切开交锁髓内钉固定既保持髓内钉固定不剥离骨膜、保留骨折端原始血肿的优势,又解决了闭合复位操作时同长。术中需多次X线透视的不足,其是一种固定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理想的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15例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骨折分型C型7例,B型5例,A型3例;采用切开复位11例,应用钢丝环扎固定2例;骨折复位不良6例,髓内钉过细2例,深部感染1例;伴随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4例;再次术中发现软组织嵌入3例。15例患者均再次手术治疗,手术包括骨折端清理、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附加或更换内固定物稳定骨折端等,术后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2个月,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3个月。结论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愈合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手术治疗技术的缺陷是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髋部骨折的31例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6.4±15.7) 岁(21~73岁)。观察并记录股骨干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阻挡钉数量、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肢体短缩、髋关节HHS功能评分。对可能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1个月。对所有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阻挡钉数量和骨折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如损伤机制、手术时间等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两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阻挡钉数量(OR=2.845, 95% CI 2.164~3.741)和骨折类型(OR=3.388,95% CI 1.966~5.840)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阻挡钉数量少、股骨干粉碎型骨折是引起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可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干骺端环锯取骨植骨结合髓内钉固定术与传统方法髓内钉固定术治疗下肢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下肢长骨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28例,在干骺端髓内钉入口处以环锯取骨,植入骨折端并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方法以锥型开口器开口并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下肢功能状况.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下肢功能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全部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对照组一期愈合29例,有4例胫骨骨折延迟愈合行髓内钉动力化后愈合,1例股骨骨折因不愈合行植骨手术后4月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11个月,平均6.5个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一期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愈合更快.研究组经环锯取骨后未出现干骺端医源性骨折,未影响髓内钉的置入,安全性良好.结论:干骺端环锯取骨植骨结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手术安全,能促进骨折早期愈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采用扩张自锁髓内钉置入治疗简单闭合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无需交锁等优势。 目的:对比扩张自锁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与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闭合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别采用自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闭合性骨折。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与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置入后1年膝关节KSS评分结果。 结果与结论:自锁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低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P < 0.05)、下地时间快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P < 0.05),两组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置入后1年膝关节KSS评分及生物相容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采用髓内扩张自锁髓内钉置入治疗胫骨干闭合骨折更微创,具有手术时间短,下地时间早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背景:传统的髓内钉手术的局限性在于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而且扩髓会导致髓腔内生物学环境的破坏,影响骨的愈合。 目的:观察数字化技术辅助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方法:2010 年1 月至2014 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股骨干骨折患者80 例,均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治疗,术前建立股骨干骨折的三维数字模型,对三维数字骨折端进行虚拟复位,测量髓腔的直径,按测量数据选取合适规格的髓内钉,然后按照数字化技术制定的手术方案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80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愈合,随访12个月时按骨科临床疗效标准评价,优62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为96%。无感染、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提示,数字化技术辅助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确切,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术中透视的放射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中段双骨折的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股骨远中段双骨折的特殊解剖结构,探讨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的适用范围和临床疗效。方法:在X线片和股骨标本上测量股骨髁间窝高度,估算髓内钉尖在股骨远端能到达的最远距离。采用顺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股骨远中段双骨折11例,术后2~8周在支具保护下开始膝关节屈伸锻炼。结果:测量发现股骨髁间窝高约6~9mm,髓内钉尖端距内外髁远端水平面2cm为安全距离,不会损伤髌股关节面。11例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愈合良好,愈合时间平均5.7个月,下肢功能恢复优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1.8%。结论: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中段双骨折具有固定范围广且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也有远端锁钉置入困难之缺点。  相似文献   

10.
背景: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一般可采取保守治疗,但针对粉碎性骨折等病情较严重者必须采用手术治疗。髓内钉和解剖钢板是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当前针对股骨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和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的临床预后及骨折稳定性。方法:对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均分为髓内钉组和钢板组,并行相应内固定治疗。随访3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骨折稳定性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髓内钉组的手术出血量、内固定后引流量均少于钢板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钢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良率均较高,髓内钉组的优良率虽稍高于钢板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髓内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9%,35%,P0.05)。和髓内钉组相比,钢板组患者固定效果不佳或固定物出现断裂的现象较多,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内固定后骨折稳定性较差。提示髓内钉及解剖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修复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髓内钉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患者与植入物的相容性和骨折稳定性更佳,对于修复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扩髓髓内钉联合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不稳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10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的临床研究,探讨分析膝关节稳定性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采用“原内固定取出+扩髓髓内钉重新固定股骨干+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方法,治疗膝关节不稳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 结果 1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股骨干骨折愈合率100%,Tohner-Wrnch标准评定优,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优良率100% 。 结论 膝关节不稳是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必须考虑是否合并膝关节不稳;“原内固定取出+扩髓髓内钉重新固定股骨干+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治疗方法对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制小腿双向牵引器,使胫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简单易行,降低手术难度。方法 胫骨干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采取常规闭合髓内钉手术方法;双向牵引器组术中膝关节半伸直位,在平腓骨小头前缘或股骨髁打入4.0~5.0 mm斯氏针1枚,在跟骨或胫骨下端打入5.0~6.0 mm斯氏针1枚,克氏针分别装入上下插销装置,调节好双侧纵行撑开杆的撑开螺母,调整骨折复位需要的牵引长度及侧方移位角度,调节插销装置的深度及骨折断端复位需要的旋转角度,之后固定插销和克氏针,进行髓内钉植入手术。比较常规组和双向牵引器结合髓内钉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优良率。结果 双向牵引器结合髓内钉内固定组较常规闭合髓内钉手术在治疗胫骨干骨折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复位优良率具有优势。结论 小腿双向牵引器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次数,提高了胫骨干骨折固定的优良率。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 可膨胀髓内钉:该髓内钉的主体部分由合金柱状薄管和4根径向辐条组成,其远端呈圆锥形,近端带内螺纹口,内设单项阀门,通过压力泵向钉体内压注生理盐水使髓内钉顺应髓腔的形状膨胀。 交锁髓内钉:它由髓内钉和交锁钉所构成,在其主干的不同方向上可有钻孔,钻孔的直径小于髓内钉的直径,钻孔内可安装不同直径的交锁钉,其具有足够的抗压、抗弯、抗拉强度,应用于骨折术或矫形术中可加快骨折愈合。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可膨胀髓内钉和交锁髓内钉修复四肢骨折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但2种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的优劣尚不明确。 目的:系统评价可膨胀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修复股骨干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FANG Data数据库,查找可膨胀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修复股骨干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按严格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研究质量评估,提取数据资料,采用Stata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7篇文献,其中3篇为随机对照研究,4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492例患者,可膨胀髓内钉组、交锁髓内钉组各246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可膨胀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交锁髓内钉组[SMD=-0.87,95%CI(-1.20,-0.54),P=0;SMD=-2.45,95%CI(-3.33,-1.58),P=0;SMD=-2.83,95%CI(-3.68,-1.97),P=0;SMD=-0.96,95%CI(-1.73,-0.18),P=0.016],术中出血量少于交锁髓内钉组[SMD=-4.12,95%CI(-6.38,-1.87),P=0],在骨不连或延迟愈合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足够数据证实两组间有显著差异;③结果表明,运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实施过程较交锁髓内钉更具优势,而对于术后恢复情况两者相当。限于该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未能考虑骨折类型和扩髓等干扰因素,结果还需谨慎对待,尚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ORCID: 000-0002-6736-3485(王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59例,根据是否用计算机手术导航系统分为导航组29例,非导航组30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钻孔次数、总手术时间、术中人员流动情况及术后患者正侧位X线片任意2枚螺钉的夹角、2枚最远距离的螺钉在股骨颈的离散程度等指标。 结果 导航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总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人员出入人次均少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正侧位X线片任意2枚螺钉的夹角及2枚最远距离螺钉在股骨颈的离散程度优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安全精准,值得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1年8月期间,笔者手术治疗34例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病例,其中胫骨骨折17例,尺桡骨骨折9例,股骨骨折8例;AO分型:21例为简单A型骨折,13例为楔形B型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患者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及肌力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闭合复位成功,无一例切开,34例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2周,平均8.5周,关节功能良好,无患肢疼痛、骨折再移位、肌萎缩等,无需艰苦的康复训练。结论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Rigid interlocking nailing for femoral shaft fracture is ideal for use in adolescents in terms of stability of the fracture and convenience for the patient. However, numerous authors have reported that rigid interlocking nailing has some limitations in this age group due to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We evaluated the results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with an interlocking humeral nail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cord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 interlocking humeral nail. Radiographs were examined for proximal femoral change and evidence of osteonecrosis.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major or minor complications that occurred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

Results

Twenty-four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23 patients were enrolled. The mean age at the time of operation was 12 years and 8 months and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21 months. Bony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 such as infection, nonunion, malalignment and limb length discrepancy. All fractures were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united within an average eight weeks. No patients develop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coxa valga.

Conclusion

Intramedullary nailing through the greater trochanter using a rigid interlocking humeral nail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7.
背景:髓内钉扩髓与不扩髓治疗股骨干骨折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扩髓与不扩髓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9期)、MEDLINE(1966-01/2011-09)、EMbase(1984-01/2011-09)、CNKI(1979-01/2011-09)等数据库,收集比较扩髓和不扩髓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 分析,使用GRADEpro version3.2.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证据评级。 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36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扩随组 656例,不扩髓组704例。Meta分析表明,与不扩髓髓内钉相比,扩髓髓内钉固定能降低成人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率(RR = 0.20,95%CI 0.07~0.82,P=0.02)、再次手术率(RR=0.25,95%CI 0.11~0.59,P=0.002)、延迟愈合率(RR = 0.30,95%CI 0.14~0.64,P=0.002)等,对于内固定失败率(RR=0.68, 95% CI 0.28~1.70,P = 0.41)、病死率(RR 0.94, 95% CI 0.19~4.58,P=0.94)、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RR 1.53,95% CI 0.37~6.32, P=0.7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扩髓髓内钉比不扩髓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