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PM3-MO方法,对20(s)-喜树碱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给出了分子轨道及其能级、电荷密度、键长、二面角参数等.结果表明:喜树碱分子几乎完全呈平面结构且多环之间相互共轭,由此推测该多环共轭平面结构在与DNA—TopoⅠ复合物相作用时,α-羟基内酯环的内酯部位作为特殊的亲核位点与之作用,从而发挥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PM3—MO方法,对20(s)—喜树碱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给出了分子轨道及其能级、电荷密度、键长、二面角参数等.结果表明:喜树碱分子几乎完全呈平面结构且多环之间相互共轭,由此推测该多环共轭平面结构在与DNA—TopoI复合物相作用时,α 羟基内酯环的内酯部位作为特殊的亲核位点与之作用,从而发挥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3.
以荧烷染料为隐色剂,双酚A为显色剂,十四醇/十六醇/十八醇混合溶液为溶剂,组成3组分反应体系,采用一定工艺制备了自适应可逆温致变色复配物。通过核磁图谱测试、XRD、红外光谱分析与气相色谱分析分别测定了试验原料与变色复配物老化失效前后的本征参数,研究了复配物的变色与老化失效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可逆温致变色复配物变色机理为双酚A与荧烷染料之间的电子得失,双酚A通过攻击具有亲电性质的荧烷染料中心C原子,导致其内酯环断裂,形成具有发色性的亚稳态产物,此外,共轭发色体的不稳定性也是复配物具备变色可逆性的关键因素。而其变色失效原理是荧烷染料,在紫外光激发下,内酯环和苯环与中心碳原子之间的C—C键发生了断裂,脱出了小分子产物,造成隐色剂失去与显色剂反应生成共轭发色体的能力,从而老化失效。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显色剂双酚A、对羟基苯甲酸苄酯等助剂对热敏绿热变色的影响 .实验中发现 ,热变色材料都不同程度存在褪色现象 ,实验以染料热敏绿TG、显色剂、溶剂配比为 1∶2∶5较为适宜 .显色剂不仅影响色光 ,也影响颜色深浅 .发现增感剂苯甲酸苄酯对示温材料牢度也有一定的提高 .实验表明 ,光稳定剂 770 ,2 ,6 -二叔丁基对甲酚 ,增感剂对抑制染料的光褪色有一定的效果 .抗氧剂 10 10 ,抗氧剂 16 8与溶剂不互溶 ,不宜使用 .通过NMR对热敏绿TG进行结构分析测定 ,推断出其变色前后可能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溴甲酚紫为发色剂,镧系稀土金属离子(La3+、Ce3+和Nd3+等)为显色剂,在固化的溶剂环境下,制得一系列镧系复配物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利用DSC检测热变色过程的可逆性及其能量变化,分析了显色剂的种类及用量、双显色剂的配比、溶剂的种类及用量对镧系复配物热致变色性能的影响。FTIR和UV—Vis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的热致变色机理为溴甲酚紫的内酯环结构与醌式结构之间的相互转变,即分子间的电子得失。,  相似文献   

6.
利用核磁共振研究可逆热变色物质的变化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研究了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变色机理,结果表明,变色色基在酸性条件下开环,形成共轭结构,双酚A在高温时不解离,在碱性条件下下解离。  相似文献   

7.
通过芳胺芳醛缩合反应制备6种敏感变色双水杨醛缩芳胺类化合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熔点、元素分析等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在固态均具有热致变色性质,热致变色晶体中分子为平面,面对面堆积排列,分子之间距离较小,而光致变色晶体中分子的水杨醛亚胺平面与芳胺环平面之间有一个夹角.双水杨醛缩芳胺类化合物的变色过程涉及分子内快速质子迁移。  相似文献   

8.
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染料大分子的非线性光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萘基及联苯基氮型染料大分子的三阶非线性光学超极化率。结果表明:对共长度不同的染料分子,γ与N关系符合幂律,当N从6增至16时,标度指数a从6趋于宏观值1;这类分子的饱和共轭长度,  相似文献   

9.
从超分子化学角度研究了双萘环和单萘环通用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构效关系.对腈纶纤维染色时,由于双萘环染料分子对相邻阴离子染席的空间屏蔽作用,其上染率下降.对涤纶纤维染色时,染料分子自身的空间结构对上染率的影响不明显.对棉纤维染色时,由于双萘环染料分子对纤维的直接性好、磺酸基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低,其上染率提高.对羊毛和丝绸染...  相似文献   

10.
休克尔分子轨道法(HMO)是基于建立共轭分子体系的休克尔行列式或久期方程求解得到该分子体系的分子轨道能量Ei及分子轨道波函数ψ_i的表达式。用该方法对环共轭分子体系讨论时,由于环共轭分子具有特殊的首尾相连环状分子结构,求解其久期方程还需引入较为抽象的假定条件。本文将分子轨道波函数中的“节面数”引入对环共轭分子体系讨论,在分子轨道波函数图中直接标示出节面位置,则求解需引入的相关条件可从图中明显得出,使求解过程直观易懂。  相似文献   

11.
用热致液晶检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裂纹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了用热致液晶对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材料表面裂纹疲劳过程进行的检测,成功地给出了裂纹周围的温度场分布.  相似文献   

12.
 含有大量羟基的离子液体可以与镍(II)金属配合物发生配位反应,含有二者的溶液具有热致变色性质。这种新型的热致变色体系,只需要普通太阳光的热量就能驱动变色,具有变色灵敏、环境友好等特点。这种热致变色体系在与高分子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形成复合物后,仍然具有优良的热致变色特性,且这种复合物可以由不同的镍(II)金属配合物组成。另外,这种热致变色体系还可以通过引入额外的氯离子,使体系在温度低于0℃以下时有颜色变化响应,体系转变为冷致变色体系。本文介绍几种基于羟烷基咪唑类和基于季铵盐的深共熔溶剂类离子液体,分别与镍(II)金属配合物所组成的热致/冷致变色体系及相关基础研究和复合膜应用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C_(鳞片)-SiC-B_4C复合材料板烧蚀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在气动加热条件下不同含量和不同有序化程度C鳞片的C鳞片-SiC-B4C复合材料板的烧蚀行为·结果表明:环境介质温度、材料组分、相对密度以及不同有序化程度C鳞片对板状复合材料的瞬态温度场分布均有明显影响;C鳞片质量分数65%,基体中SiC和B4C的质量比约为5∶1,且C鳞片基本结构单元为有序排列时C鳞片生长连续并形成面积较大的碳层面,平行层状堆积成拱形结构时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水杨醛甘氨酸Schiff碱的从头算构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从头算HF方法对水杨醛甘氨酸Schiff碱的构象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C=N键与苯环的共轭以及分子内弱相互作用是分子能量降低的2个重要结构因素.在各存在形态的所有最稳定构象中c=N键均与苯环共轭,均至少存在1条H14的弱氢键.酸式结构最稳定构象羧基上羟基氢H22背离大共轭平面;酸根形态的稳定构象羧基与苯环共面形成平面分子,且存在2条氢键;钾盐酚式最稳定构象羧基螯合成键,而醌式最稳定构象为平面分子,羧基单齿成键,且存在H14的2条弱氢键.由于具有很大的能量优势,水杨醛甘氨酸Schiff碱在水中的主要存在形态为酸式,该结论与其水溶液的实验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治理寒区机场跑道入口等待区复合道面轮辙病害,提出了复合道面原位加铺刚性层的处置方法。依据弹性地基梁理论制作了两种8组试块并对其分组进行了常温、高温、低温环境以及冻融循环作用后的力学试验,记录了试块破坏过程的实效模态和应变时程曲线,利用应力变化率法研究了试块的力学性能和破坏特征,对比于传统复合道面结构,分析了夹心型道面结构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常温环境下两种道面结构承载力接近;在高温和冻融循环作用下,夹心型道面结构上下部刚性层对中部沥青层具有保护作用,结构整体表现出较好延性;低温条件下两种道面结构中的沥青层抗裂性能变差,试块易发生整体脆性破坏;通过试件应力变化率分析可知,夹心型道面结构的承载力和延性在不同温度状况及冻融循环作用下较传统复合道面结构有所改善。特别地,相较于传统型道面结构,夹心型道面结构沥青混合料不易脱落到道面表面形成FOD,符合机场严格的FOD管理标准,表明该新型复合道面结构具有一定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计算水平上首次研究了N-杂环类硅烯[CH(R)N]_2SiLiF(R=H和t-Bu)的构型及异构化反应。计算得到了[CH(H)N]_2SiLiF的五个平衡构型和[CH(t-Bu)N]_2SiLiF的四个平衡构型。两种类硅烯的各构型中,包含四元环结构的p-络合物构型都是最稳定的,是实验上可能存在的构型。三元环构型、σ-络合物构型和"经典"四面体构型都是不稳定的。t-Bu基团增强了σ-络合物构型的稳定性,但减小了类硅烯的复合能,从而进一步证明了t-Bu取代的硅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用混合烧结法制备了两相共存的PZN—PFN复相陶瓷,分析了实现两相共存的原因。研究了复相陶瓷的介电性能及其温度稳定性,也详细研究了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复相陶瓷介电性能及其温度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