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面具的人     
从桃园三结义一直读到白帝城托孤,刘备给我的感觉只有:虚伪、黑心。在罗贯中的笔下,备受推崇、集仁义胸怀于一身的汉室宗亲刘皇叔,集尽了人和之利,对人厚道、仁慈,会识才、能用贤,忠实到极致。可是,我总觉得那只是一张面具,一张虚假厚重的脸谱。  相似文献   

2.
托孤白帝     
“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白帝城托孤,成就诸葛一世贤相之名,却也辅佐出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这段历史世人皆谙,几千年后,“时空连线”,让刘备、孔明有了再次长谈的机缘。“臣愧对主公,托孤之事未竟矣!”“军师何出此言,当年朕三顾茅庐,请君出山,实乃吾生平第一幸事。况世事难料,公竭尽股肱之力,亦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3.
总是一边忘记,一边挖掘,触摸历史深远的痛。残剑、泪滴、碎片……目光如渐远的箫声,沿着秋天最后一片枯萎的落叶滑下。化心为蝶,翩然于亘古。眼前浮现出刘备苍白的面孔,他握着诸葛亮的手,奄奄一息……我恍然记起这是刘备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贸然起兵,才落得这般火烧连营七百里、临终托孤白帝城的凄惨结局啊。刘备啊,刘备,我多想唤醒你,唤醒你那一时糊涂的心啊!为了兄弟的感情你淡忘了复兴汉室的志愿,你的好兄弟也不会因此而瞑目。我抹去悲痛的泪滴,继续在历史长卷中飞翔,眼前突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画面。诸葛亮,人人都说你“千载谁堪伯仲间…  相似文献   

4.
托孤白帝     
“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白帝城托孤,成就诸葛一世贤相之,却也辅佐出了一个“扶不起的阿”。这段历史世人皆谙,几千年后,时空连线”,让刘备、孔明有了再次谈的机缘。“臣愧对主公,托孤之事未竟矣!”“军师何出此言,当年朕三顾茅庐,请君出山,实乃吾生平第一幸事。况世事难料,公竭尽股肱之力,亦实属不易。”“臣憾事有三:一为中原未取,汉室未兴;二为少主年幼,未能教辅;三为主公所言马谡之事未曾铭记。”“有所为,有所不为。公之憾事实属公忽略耳。吾曾语公‘马谡此人,名盛才小,不可重用’。奈何公关注于马谡言谈,忽略于吾之提点,终致街…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被称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大餐.学校恰好也安排了传统文化课程.我不能像大家那样纵横捭阖,神采飞扬.怎么办呢?照本宣科?心有不甘.讲点什么?从哪人手?颇费思量. 可能是从小酷爱听戏曲的缘故(小时候仅有的接触文艺的方式),我想到了京剧,想到了三国.京剧中与三国有关的戏太多了.比如讲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失·空·斩》,讲刘备娶孙夫人的《龙凤呈祥》,讲诸葛亮去世的《七星灯》,讲关羽、张飞去世的《哭灵牌》,还有《三顾茅庐》《水淹七军》《战樊城》《古城会》《走麦城》《白帝城》《七擒孟获》等.我为什么不能带着学生从京剧这一崭新的角度去品品三国呢?京剧被称为国粹,它的艺术理念、表演形式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而三国,学生也多有了解.于是,我决定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京剧唱词人手,带领学生赏京剧,品三国.  相似文献   

6.
刘备之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引下,刘备联吴抗曹,西取益州,建立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临终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人和衷共济,为后世的君臣关系树立了楷模,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任何怀疑二人鱼水关系的看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以下问答纯属娱乐,如考试中照搬,后果自负,嘿嘿。1.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论的是什么英雄?张艺谋的《英雄》呗。2.在那桃花盛开的季节,有三个人在桃园结为团队,此后他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请问他们是哪三个人?是S.H.E.呗。3.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连去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直到第三次方才如愿,这是为什么?这还不容易?第三次刘备肯定是知道了密码,他在老诸葛门前大喊三声:“芝麻开门。”4.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请用一句成语概括这个典故。茅塞顿开。5.曹操为何要杀杨修?因为有一天,杨修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作者…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15)
"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个诸葛孔明为他鼎定天下,并为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传为用人的佳话。然而,有人说,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的胡诌,不是真的。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领导要想用个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以“还”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理解了全诗,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如下:生:我不明白题目“早发白帝城”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还是早上出发到白帝城去?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极了,读了古诗也许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由读古诗。)师:你现在认为是从白帝城出发还是到白帝城去呢?生:应该是从白帝城出发,因为诗中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这个“还”字中可见他是到千里以外的江陵去,而不是去白帝城。生:我从“辞”也能看出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就是早晨辞别云霞中的白帝城,“辞”就是…  相似文献   

10.
赵轩 《语文学习》2023,(1):16-17
<正>(PPT展示)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师: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三国演义》“白帝城托孤”中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嘱托,你们能发现刘备想表达的核心愿望是什么吗?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师执教《早发白帝城》一课,在课上她想体现新课标精神,就让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李白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江陵在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名字?李白有个好友叫杜甫,李白的诗歌风格与杜甫有什么不同?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重获自由时写的,他为什么被流放?他又为什么获得自由?白帝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掌故?……一连串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这位老师“镇”住了。这些问题与她设想的教学思路风马牛不相及,面对一大群听课老师,尴尬极了,于是她在课后伤…  相似文献   

12.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在用人、用兵上谨小慎微,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刘备托孤后,孔明大权在握,人人不放心,事必躬亲,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连后主刘禅也不必烦“军国大事”,只管“吃喝玩乐”,  相似文献   

13.
蜀国损失了大将关羽之后,刘备的病也非常严重了,于是他在白帝城把孩子托付给了诸葛亮。我死了之后,先生一定要替我照顾好我的孩子阿斗(刘禅小名)。如果他实在不成器,你就自己代替他当皇帝吧!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辅佐刘禅即位,历史上称刘禅为蜀汉后主。诸葛亮全心全意辅佐刘禅。几年后,他率军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后,决定北伐。北伐第一次关键性战役—街亭争夺战哈哈哈哈!请您放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就是用来形容我的吗?通过这次竞赛,我宣布马谡同志取得了最高分99.9分,因此,参加本次战役的大军由马谡同志带领。丞相英明!哈哈!…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6,(4)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一、诸葛亮为什么派马谡去守街亭?诸葛亮一出祁山,蜀魏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是街亭,谁占据了街亭,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对这一点,诸葛亮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可是,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防守呢?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对马谡不但非常赏识,而且还加以重用,以至在街亭之战时,不顾众人之议,提拔马谡统大军守街亭。这一方面因为马谡确实有些智谋。据裴松之为《马谡传》作注引《襄阳记》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问计于…  相似文献   

16.
父爱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大的爱莫过于母爱。"但我却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父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深有体会。记得那年2月9日的那天,妈妈不顾亲人的劝告,扔下我和爸爸,一人毅然去了五台山,去圆她的梦  相似文献   

17.
从刘表政治集团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刘备与刘表的关系、刘备思想及言行等方面来看,刘表临终托孤于刘备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刘备不纳诸葛亮提出的“攻琮取荆”是他根据自己的政治主见,在分析曹操、孙权、刘表集团和自我力量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后,做出的完全合乎当时形势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8.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19.
讲授高中语文第五册<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节第一个问题"周瑜形象的初步认识及其他",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段,明确了如下内容:周瑜接曹操来信之后,只读信封便勃然大怒,"掷于地上",不顾鲁肃劝阻,"喝斩来使".然后提出问题:周瑜为什么会生气?周瑜为什么要生气?"会生气"与"要生气"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国时期蜀汉灭亡的原因一、诸葛亮的人才观妨碍了他去"总揽人才",以致帐下文臣武将,后继乏人;二、关羽轻乎外交上"联吴"的国策,刚愎自用,御下亦欠仁义,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蜀汉国力大伤;三、刘备托孤,诸葛亮主政,不能"内修政理","卧薪尝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反而连年用兵,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又不能"西和诸戎",广结盟友,令国势日益衰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