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内镜检查发现胃肠道息肉时,常用活检钳测量其大小,息肉越大,癌变危险性越高,因此,精确测量息肉大小对估计其癌变危险性十分重要。活检钳测量值与切除后回收的息肉大小间是否存在差异,国内文献尚未见报导。从1994年6月始,我们分别测量了息肉切除前后其最大直径,旨在了解镜下活检钳测量值的准确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息肉及息肉病诊治的有关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胃肠道息肉系指隆起于胃肠粘膜面上的赘生物 ,可单发亦可多发 ,若数目众多、分布广泛则称之为胃肠道息肉病。胃肠道息肉病常伴有胃肠道外表现。根据组织学结构及是否有家族史 ,胃肠道息肉病可分类如下 (见表 1)。表 1  胃肠道息肉病的组织学分类[1]  分  类癌变倾向家族史   肿瘤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Gardner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  错构瘤幼年性息肉病±Peutz -Jeghers综合征 ±Cowden综合征±非家族性 增生性息肉病 -假息肉病 淋巴性息肉病 -Cronknite -Can…  相似文献   

3.
病例报告3例临床资料见附表:讨论本文报告一家5人(三女二男),发现消化道息肉者3人(母亲,1子、1女),分别在4年内被确诊为FPC,3年内先后癌变。我们发现息肉数与癌变无正相关,而与息肉大小有关,3例均在大息肉基础上发生癌变。FPC 的病变发生部位,近来研究发现,不仅限于大肠,而且可发生在全胃肠道.据统计合并胃息肉者为66.7~72.7%,小肠息肉达90%,与本文相似。渡边报告,发生在胃内的息肉,幽门腺区和胃底腺区组织像不同,  相似文献   

4.
内镜检查发现胃肠道息肉时,常用活检钳测量其大小,息肉越大,癌变危险性越高,因此,精确测量息肉大小对估计其癌变危险性十分重要。活检钳测量值与切除后回收的息肉大小问是否存在差异,国内献尚未见报导。从1994年6月始,我们分别测量了息肉切除前后其最大直径,旨在了解镜下活检钳测量值的准确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家族集聚性及不同部位胃肠道息肉癌变风险。方法:通过3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实地家系调查,发现有15人患该病。对其中13人做了胃镜、结肠镜检查或对小肠进行气钡造影对比检查,对;胃及结肠有息肉者采集标本做病理论断、结果:通过家系调查,说明该病有很强的家族集聚和遗传性;12例有结肠息肉者,癌变3例,占25%。病理认为该病息肉为腺癌性质。结论:该病胃及小肠息肉无癌变患者,结肠息肉癌变风险是很大的,同此应尽早彻底治疗。  相似文献   

6.
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息肉因可发生癌变和出血,发现后应予切除。为了提高内镜下切除息肉的安全性和治愈率,1999年以来,作者采用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39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息肉的内镜治疗─附21例报告方道连,孔照如,蔡华,马祖胜1984年1月~1991年6月,我院内镜诊断胃肠道息肉306例,共435颗。经内镜圈套高频电凝电切息肉249颗,病理检查有16例伴有重度异型增生,5例有局部癌变。现将该2l例的...  相似文献   

8.
Peutz-Jeghers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皮肤、黏膜黑斑和胃肠道多发息肉,本征的息肉最常出现在小肠,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套叠、癌变等并发症,常需手术治疗。对小肠息肉的及时检出和治疗,不仅有利于减少各种并发症,而且可以减少手术干预。本文将对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息肉的各种检测和治疗方法的优劣性及最新的药物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其癌变潜力与息肉性质、大小直接相关,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低,约为10%[1],直径≥2 cm腺瘤癌变的危险性是2 cm以下者的4.6倍[2].  相似文献   

10.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5/1998间进行结肠镜2037例,其中检出腺瘤样息肉86例,检出率为4.22%.息肉高频电切除41例,切除率为47.6%.86例腺瘤样息肉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17岁~81岁结果息肉分布:直肠15例,占17.4%,乙状结肠32例,占37.20%,为多发,与结肠癌好发部位相一致.86例腺瘤样息肉13例癌变,癌变率为15.11%.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与癌变有明显的关系.腺瘤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2cm以上的癌变率为61.11%,而1cm~2cm仅占6.06%在形态上无蒂息肉癌变率比例高,占18.6%.表面不光滑呈桑椹式分叶状,癌变率明显增高,达35%,是光滑息肉的四倍.病理上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占35.7%,管状腺瘤癌变率仅占11.26%.腺瘤伴非典型增生与癌变成正相关,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占87.5%.另外,息肉电切后送检病理不容忽视,4例腺瘤样息肉电切后病理为癌变;2例炎性增生性息肉电切后为腺瘤样息肉,1例为直肠类癌.结论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肠腺瘤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及异型性增生是癌变的潜在因素,绒毛成分越多,异型性增生越重,体积越大,基底越宽,形态分叶其癌变危险性越高,应及早切除.同时注意电  相似文献   

11.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征具有皮肤、黏膜特定部位色素斑和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由于增加的癌症风险及众多的胃肠道并发症,本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是否由于错构瘤性息肉的癌变或伴发的腺瘤进展而来仍未明确,息肉的内镜下治疗风险及其特征亦需评估.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诊治的41例PJS患者资料,将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6年1月-2019年12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且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的患者100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年龄分为老年组576例,中青年组424例。统计分析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息肉大小、形态、部位、数目、息肉病理分型及其与息肉癌变的相关性,同时与中青年组比较。结果老年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或粪隐血阳性(48.1%)及腹胀(45.8%),中青年组主要表现为腹胀(26.7%)和便秘(25.7%);2组患者均以无蒂、多发息肉多见,左半结肠是息肉好发部位;2组均以<2 cm的息肉多见;老年组≥2 cm的息肉多于中青年组(6.2%vs 3.6%,P=0.008);2组病理分型均以管状腺瘤为主,老年组管状绒毛状腺瘤比例高于中青年组(12.6%vs 7.6%,P=0.000);癌变率男女性间无差异;老年组息肉癌变率高于中青年组(9.7%vs 4.7%,P=0.004),左半结肠息肉、无蒂息肉、绒毛状腺瘤、>2 cm息肉癌变率高;老年组<2 cm息肉癌变率高于中青组(2.4%vs 1.0%,P=0.014)。结论腹胀、便血或粪隐血阳性是老年大肠息肉患者常见临床表现,老年患者大肠息肉癌变率高于中青年患者,大肠息肉的癌变率与年龄、息肉大小、部位、病理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肉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者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肉,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4.
口周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周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综合征(PJ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除了口腔黏膜、手、足和唇部等部位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外,还有其他系统肿瘤病变.目前发现的致病基因有STK11基因,另外FHIT基因的突变和缺失可能在PJS的病情发展和癌变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还有报道常染色体19q13.4区带也存在一个致病基因.息肉治疗方面应根据息肉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胃肠道检查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复习本院就诊的4例Peutz-Jeghers的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2例有家族史,1例以腹痛、呕血、黑便就诊后诊断为肠套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治疗。另3例行胃镜、结肠镜见大小不等息肉,分次行内镜下部分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及腺瘤样增生,其中1例行多次内镜下治疗,发现未切除的息肉体积缓慢增大、部分有出血表现,但尚无癌变征象。1例发现一处息肉癌变,后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是Peutz-Jeghers综合征重要的检查治疗手段,定期内镜下随访及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大肠息肉及其癌变的细胞核DNA含量和形态测定分析阎晓初,柳凤轩,贺光友,傅晓岚,李才安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和图象分析仪对大肠各类息肉与癌变的细胞核DNA含量和组织学形态进行定量研究,以探讨息肉类型与癌变的关系和腺瘤型息肉不典型增生分级的客观标准,为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患者为16岁男性,因“腹痛伴黏液血便2 d”入院。患者有典型口唇及鼻周黑斑,以肠套叠为主要首诊症状,接受急诊剖腹探查术并切除病变段结肠,病理提示错构瘤性息肉,基因检测证实存在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TK11)突变,本例患者排除阳性家族史。结论 皮肤黏膜黑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家族遗传史可诊断为PJS,定期内镜监测胃肠道息肉状况有助于减少该类患者急腹症的发生及降低息肉癌变风险,内镜下息肉切除和(或)外科手术切除为其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分析癌变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77例结直肠癌变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其内镜下治疗策略。结果77例癌变结直肠息肉中,9例伴发结肠癌。60例有临床症状,症状发生率为77.9%(60/77)。息肉癌变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多发生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行电子结肠镜电切法切除44例,其中完全切除38例。结论年龄〉60岁患者和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发生率明显增高,选择性对属于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的癌变息肉行电子结肠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非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标本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癌变可能,通过分析安徽省立医院非ESD切除结直肠已发生HGIN和癌变息肉的临床特征,为结直肠息肉选择最佳治疗方式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于该院本部及南区所有行内镜下非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的住院患者,分析术后病理已发生HGIN和癌变息肉的危险因素及内镜下特征。结果 结直肠息肉非ESD切除患者共计9446例,其中已发生HGIN159例(1.68%, 159/9446例);发生癌变83例(0.88%, 83/9446例),HGIN和癌变共计发生率2.6%(242/9446例)。小于45岁HGIN和癌变合计占总体发生率8.7%(21/242例)。切除息肉标本为HGIN和癌变无法确定其切除部位、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合计发生率分别16.1%(40/248枚)、19.8%(49/248枚)、14.1%(35/248枚)。年龄(≥60岁)、息肉部位(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大小(≥1 cm)是息肉癌变危险因素;亚蒂、长蒂息肉是结直肠息肉HGIN和癌变的危险因素(P<0.0...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内镜及病理诊断技术的发展,锯齿状息肉/腺瘤的检出率正不断升高。与传统息肉相比,锯齿状息肉/腺瘤可能具有更高的癌变率以及更快的癌变进程。因此,针对其癌变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之一。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被认为在其致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文对锯齿状息肉/腺瘤癌变过程中Wn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