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公司金融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之一,保持同公司客户的长期合作,增强公司客户的忠诚度和对业务承办银行的信任度,实现企业与银行的双赢,即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是决定商业银行开展公司金融业务成效的关键。本文从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特点出发,研究客户资源管理在现代商业银行开展公司金融业务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加强客户资源管理来提高公司金融业务的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2.
现代商业银行突破传统业务的框架,以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为主要手段,全面拓展金融业务的现实,为个人理财市场创造了发展机遇,使个人理财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所以,商业银行应正视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品牌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的销售行为;完善渠道建设和系统支持;继续加强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以实现银行理财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镇往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实施,作为其中重要环节的房改资金的筹集、分配、运用以及为房改配套服务的房改金融业务更加被各家银行所重视。围绕房改金融业务银行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传统的业务关系,建设银行较早涉足于房改金融业务,随之工商银行也开办了这一业务,其他银行也跃跃欲试争相竞力。目前竞争的主要焦点是:政策性房改金融业务由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两家合办好,还是由其中一家单独承办  相似文献   

4.
个人金融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已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我国商业银行个金业务风险管理仍相对滞后,已成为个金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加强个金业务风险管理迫在眉睫。个金业务风险形式多样、成因各异,如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及银行"脱媒"的威胁导致了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从业人员和银行系统的缺陷等。商业银行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因险施策: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启动零售业务板块内部评级体系项目,建立个人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预测与监控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内部控制,预防个人业务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加强法制建设,防范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世贸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这块“大蛋糕”也逐渐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主要领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已迫在眉睫。文章从介绍我国商业人金融服务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既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主体的原因。最后相应地提出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银行业在发展个人金融业务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步确立了几种主要的发展战略类型.由此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时要大力发展密切联系客户的负责型和向特定业务集中的能动型客户关系,以及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银行服务体系,待条件成熟时再发展起主办银行制型的客户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个人财富的增长,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和金融服务的延伸,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各家银行已普遍认识到了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新课题.目前我国农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应大力研究开发个人理财服务项目,大力拓展个人理财服务市场.  相似文献   

8.
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中间业务的严重滞后状况已对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运作现实,提出并分析了中间业务发展战略:市场有需求、银行有需求、银行有能力、效益有保障。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塑造的重要内容。银行在创立银行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建立良好的银行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形成符合银行发展目标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经营作风、银行精神、道德规范,并且通过制定业务程序和业务规范等方式,明确服务标准,切实促进企业员工改进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注重树立银行良好的整体形象。企业文化建设为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提供有力保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培育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中间业务的严重滞后状况已对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运作现实 ,提出并分析了中间业务发展战略 :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效益有保障。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大力发展作为绿包金融服务的网上银行是经济的。本文概述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通过分析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经营特点,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WTO规则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关于银行服务贸易的主要规则,是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对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的深化。加入WTO组织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带来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在加入议定书中就银行服务业对外开放作出承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增强,货币自由兑换与利率放开要逐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拓展中间业务,要依法吸引和管制国外短期资本,用国际惯例规范银行卡的发放,依法保障国家金融市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是社会间接融资的主体,更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于商业银行缺乏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内在动力,所以融资难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存贷利差实际上是相对的恒利差体制,客观上鼓励商业银行做大放小。推进利率市场化、缩小存贷利差是促使商业银行选择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的根本途径,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它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上责无旁贷。城市商业银行具有经营灵活、决策链短、贴近市场的优势,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从城市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出发,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通过对国内外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经验进行比较和借鉴,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策略选择,并以连云港城市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促进自身快速良性发展的实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 ,将对我国的金融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在体制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而且在金融创新上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因此 ,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创新问题 ,在新的竞争平台上 ,构建新的运作模式 ,突出自身经营特色 ,开拓出有发展空间 ,尽快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 ,应付WTO带来的诸多挑战 ,对中国银行未来的发展举足轻重 ,本文就中国加入WTO后的金融创新面临的挑战 ,目前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应对策略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缩影;同时,作为中国银行业的垄断者,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进程又是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国有银行的命运与前途问题既是一个微观层面的国企问题,又是一个宏观层面的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发展电子银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传统银行业受到电子银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其主要原因是电子银行具有成本低、规模效益和全方位服务等许多优势。本文在分析电子银行上述优势的基础上 ,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具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的有利条件 ,电子银行将在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根据招商银行2003年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评级体系研究》中所采用的分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对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9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9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程度并不均衡。采用相应的权重指标将9个核心指标进行汇总,分析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竞争力,表明招商银行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实力。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商业银行服务产品定价影响因素,认为合理确定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产品的价格,实现合理有偿服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业务结构、收入构成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商业银行服务产品定价的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推动作用首先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保持主动出击而非被动应战,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从产权制度上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业务创新:拓展中间业务,关注金融衍生工具,建设电子银行,开发个人消费信贷,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