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繁殖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报道(王祖望等,1973,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1集,61—72;郑生武,1980,动物学研究,1(4):465;梁杰荣等,1982,动物学杂志(3):13—16)。有关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的繁殖尚未见报道。研究种群的繁殖特征对分析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于1988年3—10月分别在陕西省延安地区和山西省临汾地区对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的种群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华鼢鼠洞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1978年,我们先后在山西省的滹沱河,桑干河流域和太原市等地区调查农田鼠害。在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危害严重的地块内,挖掘140个洞穴,获得150只中华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中华鼢鼠(Myopalax fontanieri)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体外寄生革螨。 我们在1984年4月初至9月底对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泾原、隆德和固原3个县境内中华鼢鼠栖息地定期用弓形夹放入鼠洞捕捉中华鼢鼠,每月捕捉10—15只,单体放入袋内,带回实验室逐鼠搜集寄生革螨并鉴定种类和计数。  相似文献   

4.
毒杀中华鼢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害鼠。据1974年春季,我们在甘肃省天祝县永丰滩草原的调查,它的分布面积约为5,313公顷,占该草原冬季牧  相似文献   

5.
鼢鼠(Myospalax fontalierii Milne-Edwsrds)俗称瞎老鼠,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危害农业较为严重的啮齿动物之一。就山西省而言,因其危害造成农业的损失是很可观的。目前,对鼢鼠的数量分布研究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进行鼠害区划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更具有生态学理论意义。为此,我们于1963年6—9月在滹沱河上游地区开展了鼢鼠数量分布的调查研究(图1)。由于此项工作为初次探索,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希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野外判别高原鼢鼠性别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贵  肖龙 《兽类学报》1993,13(4):307-307,287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川西北草原,终年营地下生活,为寻求建立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我们于1990年和1991年的4—6月,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阿西乡测量和统计了雄性和雌性高原鼢鼠的洞道和土丘直径,剖洞观察并比较雄性和雌性鼢鼠的洞道结构和分布特点,分析了野外判别高原鼢鼠性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俗称瞎老鼠,是青海牧区主要害鼠之一。它对草场的破坏力很强,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国内有关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的研究,有过一些报道。但多为农区研究工作,而牧区很少有报道。当前,消灭鼠害,保护草场已成为草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于1968年4月—1970年10月间,在青海省贵南县木格滩干草原地区,对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进行观察。现将报道如  相似文献   

8.
研究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繁殖季的活动模式,对于了解它们的生存策略及生态防治非常重要。于2019年选择高原鼢鼠繁殖期(3至5月)在甘肃省玛曲县采日玛乡,利用无线电跟踪技术监测高原鼢鼠繁殖季活动模式,并分析高原鼢鼠活动强度与0~1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1)高原鼢鼠在繁殖期内表现出3个日活动高峰,第一个高峰时间是08:00时,第二个高峰时间是14:00时,第三个高峰时间是20:00时;2)日活动差异指数(θ)表明,高原鼢鼠在繁殖期内活动强度变化幅度较大,呈非均匀型分布;昼行性指数(λ)表明,高原鼢鼠在繁殖期白天更为活跃;日活动时间总量(AT)表明,高原鼢鼠繁殖期每天的总活动时长在8h左右;3)相关分析表明,高原鼢鼠繁殖期活动强度与0~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呈正相关(P 0.05),与0~1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不相关(P 0.05)。繁殖期的高原鼢鼠活动强度受0~10 cm土层土壤温度影响,不受土壤相对湿度影响。  相似文献   

9.
甘肃鼢鼠的求偶和交配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钢  何建平  王廷正 《兽类学报》2001,21(3):234-235,233
甘肃鼢鼠 (Myospalaxcansus)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该鼠的繁殖生态学已有许多报道[1~3] 。其繁殖行为尚未见报道。国内外已对高原鼢鼠 (Myospalaxbaileyi)、裸瞎鼠 (Heterocephalusglaber)、鼹形鼠 (Spalaxehrenbergi)和囊鼠 (Thomomysbottae)等地下鼠的繁殖行为作了研究[4~8] 。由于甘肃鼢鼠营严格的地下生活 ,在野外其繁殖行为无法观察。本文对室内甘肃鼢鼠的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进行初步观察 ,将结果予以报道。1 材料和方法实验用成年甘肃鼢…  相似文献   

10.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甘肃鼢鼠(Eospalax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啮齿目(Rodentia),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tinae),中华鼢鼠属(Eospalax)的两个  相似文献   

11.
高寒草甸灭鼠后鼠兔和鼢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灭鼠后残鼠种群的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使防治工作更有效,1976—1980年,我们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调查了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种群恢复过程,发现灭鼠后残鼠数量按逻辑斯蒂曲线增长。 残鼠数量恢复时间t与种群返回时间t_r呈正比。灭鼠后数量恢复时间可按下式估计: 每年杀灭种群一定比例,残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如下; 每年杀灭一定数量,残鼠数量恢复的模型如下: 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残鼠种群恢复速度不同。根据上述数学模型估计,高原鼠兔数量恢复较快,丽中华鼢鼠较慢,因此,其最适灭鼠率也不相同。若每年杀灭一次,对于高原鼠兔,杀灭率必须在80%以上,对于中华鼢鼠,必须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农田鼠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本文对农田鼠害发生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害鼠种类分布主要随地形貌不同而有区域分布,中华鼢鼠,达乌尔黄鼠是丘陵,旱作区的优势鼠种。用灭鼢鼠管消灭中华鼢鼠,烟雾炮消灭达尔黄鼠效果在95%以上,且不受季节限制,不破坏庄稼,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区分布有啮齿动物2目8科36种。在海拔2300~2800m的中山地带,中华鼢鼠是当前区内最严重的鼠害,中华鼢鼠又称瞎狯、瞎鼠、半地龙等。广泛分布于祁连山区不同海拔、不同坡向的林地内,严重危害云杉、落叶松、杨树、沙棘等树种的人工幼林及天然灌木林。一般鼠口密度每公顷15~22.5只,幼树被害株率达10%~40%,平均达18%。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中华鼢鼠的天敌猫头鹰、黄鼠狼等日益减少,若不及时防治,3—5年即可将幼林全部毁灭,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此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4.
中华鼢鼠(MYOSP ALAX FONT ANIE RI)的洞道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以下简称鼢鼠),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的农牧区。它们大多栖息于丘陵农田的田埂、地坝、荒地草场,并广泛分布于宁夏南部山区隆德、固原、西吉、海原等地的阴湿区和半阴湿区(任武等,1964;施银柱等1980)。  相似文献   

15.
高玮  李方满 《动物学研究》1981,2(4):307-316
灰脚柳莺(Phylloscopus tenellipes)是森林益鸟。它在世界分布较狭窄,在我国东北的中部和东南部繁殖,迁徙时途经沿海各省直至云南。 我们于1964—65年和1979—80年5—7月繁殖期在长白山北坡四个林带8个植物群落(陈灵芝等,1964)对灰脚柳莺繁殖和种群密度做了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黑嘴松鸡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嘴松鸡(Telro paruirostris Parvirosrris)是我国的珍惜保护动物。指名亚种在我国仅分布于大兴安岭及乌苏里江流域(郑作新1978)。 我们于1983年8—9月、1984年4—6月、1984年12月—1985年1月和3—6月,在大兴安岭的23个工作点,对其繁殖习性、分布以及生活规律作了调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栖息的鼢鼠(Eospalax sp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栖息地特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鼢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线粒体D-loop 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鼢鼠间遗传距离。测量了鼢鼠头骨指标以及体貌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不同鼢鼠栖息地草地类型、优势种植物及土壤紧实度等。结果发现4 个采样地的鼢鼠属两个不同种,即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两种鼢鼠的遗传距离为0.147;眶间宽、听泡宽在两性间均差异显著(n=14,n=16,P < 0.05),颧宽在雄性间差异显著(n= 14,P < 0.05);甘肃鼢鼠尾部和后足有稀疏短毛,而高原鼢鼠则有密毛。甘肃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低的高寒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早熟禾(Poa annua);高原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寒灌丛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早熟禾(Poa annu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但两者栖息地的土壤紧实度无差异(P >0.05)。本研究结果为同区域分布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野外鉴别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田鼠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本文对农田鼠害发生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害鼠种类分布主要随地形地貌不同而有区域分布.中华鼢鼠、达乌尔黄鼠是丘陵、旱作区的优势鼠种.用灭鼢鼠管消灭中华鼢鼠、烟雾炮消灭达乌尔黄鼠效果在95%以上,且不受季节限制,不破坏庄稼,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延山  花立民  楚彬  刘丽  姬程鹏  田永亮 《生态学报》2016,36(18):5922-5930
为了客观评价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对高寒草甸的危害程度,在祁连山东段研究了高原鼢鼠不同种群密度与草地质量之间的关系,共设置了3个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梯度,调查了3个危害等级变量(鼠丘数、鼠丘面积和鼠丘产草量)和6个生境变量(草地产草量、总盖度、可食牧草产量、植被组成、土壤水分和土壤紧实度),通过One-Way ANOVA检验法研究这些因子与高原鼢鼠危害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设置的3个种群密度梯度下,草地产草量、总盖度、可食牧草产量和鼠丘产草量无显著性差异;草地植物群落结构、新鼠丘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除高原鼢鼠采食深度(0—20 cm)外,3个种群密度区土壤紧实度无显著性差异,而0—30 cm处土壤水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本研究中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区的草地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大小与危害评价有着密切关系,在高寒草甸区,单个样方调查面积以0.5 hm~2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20.
几种鼢鼠染色体组型和血清LDH同工酶电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华鼢鼠指名亚种、甘肃亚种、四川亚种、罗氏鼢鼠的染色体组型和LDH同工酶电泳。发现中华鼢鼠3个亚种染色体数2n=60,罗氏鼢鼠2n=58;中华鼢鼠指名亚种和甘肃亚种LDH同工酶酶谱带数为3条,而中华鼢鼠四川亚种和罗氏鼢鼠为2条。同时,对分类学上争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