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芹菜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芹菜素组。采用线栓法将模型组和芹菜素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1.5 h)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在制模过程中不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芹菜素组大鼠于再灌注同时及其后每24 h腹腔注射芹菜素液,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则在相同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再灌注第24,48,72小时及第7天时参照Zea longa法评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时采用光镜、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选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 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于脑缺血再灌注第7天时明显改善,芹菜素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于脑缺血再灌注第72小时时即有显著提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芹菜素组TNF-α和IL-1β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芹菜素组TNF-α、IL-1β含量在脑缺血再灌注第48和72小时时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与IL-1β含量、TNF-α含量呈正相关。模型组大鼠脑皮质和海马细胞肿胀、细胞间质水肿,有空泡形成,神经细胞均有核固缩、碎裂、溶解表现。芹菜素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轻度肿胀,细胞间质、毛细血管壁轻微水肿,神经细胞有明显核固缩、碎裂、溶解表现。 结论芹菜素能促进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和IL-1β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头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CAM-1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7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及头针组各30只,模型组和头针组分别再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24、48及72 h 3个时相点各10只.模型组和头针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再灌注模型,对照组仅开颅不栓线.造模成功后,头针组选取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针刺,并接低频电流穴位神经刺激仪,20 rain,每天1次.观察各时间点3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NSS)评分、缺血脑组织及血浆中的ICAM-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各时相,头针组与模型组NSS评分、炎症细胞计数及脑组织和血浆中ICAM-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48和72 h点头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炎症细胞计数、血浆ICAM-1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0.05);在72 h点头针组NSS评分及脑组织ICAM-1含量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头针治疗有利于大鼠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的浸润,减缓由其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降低脑组织及血浆内ICAM-1的含量,减轻再灌注损伤,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窗介入电针及经颅磁刺激(TMS)对其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治疗组及模型组,每组又根据术后干预时间点不同细分为术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共5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将治疗组及模型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治疗组各亚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第6,12,24,48及72小时给予电针及TMS治疗,而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各亚组均于上述相同时间点给予假电针及假TMS治疗。各组大鼠均于治疗后第14天时取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脑梗死灶Bcl-2及BDNF mRNA表达情况。 结果各组大鼠梗死侧脑标本中均检测到BDNF及Bcl-2 mRNA阳性表达,治疗组各亚组Bcl-2及BDNF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各亚组水平(P<0.05);对治疗组各亚组进行组内比较发现,该组各亚组间BDNF及Bcl-2 mRNA(除术后12 h与术后72 h亚组外)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术后48 h亚组BDNF及术后24 h亚组Bcl-2 mRNA表达水平相对较高。 结论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48 h期间介入电针及TMS治疗,能显著促进脑梗死大鼠BDNF及Bcl-2表达,对保护受损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9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和头针组各4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将模型组和头针组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头针组大鼠给予头针治疗。观察治疗6、24、48及72h各时相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NSS)评分,脑组织Bax、Fas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①NSS评分:造模后各时相上点组间比较,头针组与模型组NSS评分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在第72h时相点头针组NSS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②Western bloting检测:造模后6、24、48和72h时相点头针组及模型组Bax蛋白在梗死侧脑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24h达高峰,随着时间推移,模型组的Bax蛋白相对光密度比值较头针组减少缓慢(P〈0.01)。③RT-PCR检测:头针组与模型组Fas、caspase-3mRNA在梗死边缘区的内侧诱导表达,头针组明显少于模型组。结论:脑缺血损伤诱导Bax、caspase-3、Fas基因表达增强,Bax、caspase-3、Fas在介导神经细胞凋亡和缺血性脑损害中起关键作用。使用头针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窗开始经颅磁刺激(TMS)对其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磁刺激组及模型组,各组又根据术后干预时间点细分为术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共5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将磁刺激组及模型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磁刺激组各亚组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进行TMS治疗,而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各亚组均于上述相同时间点给予假磁刺激。各组大鼠均于治疗14 d后取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脑梗死侧Bcl-2及BDNF mRNA表达情况。 结果各组大鼠梗死侧脑标本均检测到BDNF及Bcl-2 mRNA阳性表达,磁刺激组各亚组Bcl-2及BDNF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其它各亚组水平(模型组术后72 h亚组除外);对磁刺激组各亚组进行组内比较发现,该组各亚组BDNF及Bcl-2 mRNA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术后24 h亚组BDNF及术后12 h亚组Bcl-2 mRNA表达水平相对较高。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12~24 h内给予TMS治疗,能显著促进脑梗死大鼠BDNF及Bcl-2表达,对保护受损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缺血区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Sprague-Dawley大鼠84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按局灶性脑缺血1h再灌注后观察时间点,将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分为第1,3,7,14和21天5个亚组。取双侧合谷穴(LI4)为电针刺激穴位。再灌注第3,7,14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mRNA的表达;再灌注后各时间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DF-1α蛋白的表达,CD34标记微血管并计数。 结果与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模型组、模型电针组缺血区大脑皮质SDF-1α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再灌注第3,7,14天,模型电针组缺血区大脑皮质SDF-1α mRNA表达增加(P<0.05)。再灌注第1天,模型电针组缺血区大脑皮质SDF-1α蛋白表达增强,微血管计数增加,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再灌注第3,7,14,21天,模型电针组缺血区大脑皮质SDF-1α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微血管计数明显增加(P<0.05)。 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大脑皮质SDF-1α mRNA 及蛋白质的表达而促进缺血区大脑皮质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缺血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影响。 方法42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18)和运动组(n=18)。模型组、运动组大鼠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运动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跑台训练器进行运动训练, 每周6 d,共4周;其余2组则置于普通笼内饲养, 期间可自由活动、进食。采用修正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评价模型组和运动组大鼠MCAO术后第7,14,28天的神经功能,并断头取脑,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组织中IGF-1、IGF-1R的表达。 结果运动组大鼠术后14,28 d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和P<0.05);运动组大鼠术后7,14,28 d,IGF-1、IGF-1R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5或P<0.01)。 结论运动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缺血组织中IGF-1、IGF-1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FNS组及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将FNS组及模型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FNS组大鼠于制模3h后给予FNS治疗,模型组仅将针电极置于大鼠小脑顶核部位,但不给予电刺激。分别于制模1d、3d及7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部位GAP-43 mRNA表达。 结果制模后1d、3d及7d时模型组与FNS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延长(均P<0.05);FNS组大鼠上述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5.72±0.42)s,(24.27±0.55)s和(23.82±0.63)s]则较模型组显著缩短(均P<0.05)。在制模后1d、3d及7d时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仅存在少量GAP-43 mRNA表达;模型组及FNS组GAP-43 mRNA表达在上述时间点均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显著增多(均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FNS组GAP-43 mRNA表达[分别为(1.54±0.34),(2.03±0.56)和(2.78±0.81)]亦显著强于模型组(均P<0.05)。 结论FNS干预有助于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脑梗死部位神经元GAP-43 mRNA表达、从而促进脑梗死灶周围神经轴突再生及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2 d和7 d损伤侧海马细胞周期素D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 d,损伤侧海马细胞周期素D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7 d,损伤侧海马GFAP的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针刺治疗后,细胞周期素D1蛋白和GFAP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针刺可抑制胶质细胞增生,从而有可能为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更有利的生存环境。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脉冲磁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保护作用。 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脉冲磁场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假手术组仅做右侧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扎,不做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栓塞。脉冲磁场组在造模结束后2 h给予脉冲磁场处理,磁场强度为0~0.01 T,频率为50 Hz,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7 d,处理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大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损伤,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 结果脉冲磁场组脑梗死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0.05),脉冲磁场能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组织学损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IGF-1的表达增多,脉冲磁场组与模型组相比,IGF-1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 结论脉冲磁场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GF-1的表达,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及脑组织中IL-10、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MSC。27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9只:假手术组,仅剪开皮肤;模型组,制作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术后24 h尾静脉注射PBS;MSC组,制作MCAO模型,术后24 h尾静脉注射移植MSC。术后第3天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定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测试后取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脑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MSC组m NSS评分升高(P0.05),脑组织蛋白IL-10表达水平上调(P0.05),TNF-α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尾静脉移植MSC治疗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移植MSC后脑组织中TNF-α和IL-10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缺血后即时亚低温干预对脑缺血损伤的影响。 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常温(37~38℃)脑缺血组(8只)和亚低温(33~34℃)脑缺血组(32只),后者又根据亚低温持续作用时间细分为4个亚组(n=8)。将常温脑缺血组和亚低温脑缺血组大鼠制成全脑缺血20 min、再灌注240 min模型。亚低温脑缺血组大鼠于脑缺血20 min时给予亚低温治疗,4个亚组亚低温持续作用时间分别为30,60,120,240 min。于脑缺血再灌注240 min后检查上述各组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NO2)、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同时对各组大鼠血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常温脑缺血组大鼠脑组织中ET1、NO2、TNF-α和IL-1β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亚低温持续作用30 min对脑缺血组织中ET1、NO2、TNF-α和IL-1β含量无明显影响(P&rt;0.05);亚低温持续作用60~240 min可显著降低脑缺血组织中ET1、NO2、TNF-α和IL-1β水平(P<0.05或0.01)。常温脑缺血组大鼠血液中LDH、AST、CK和CK-BB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亚低温持续作用60~240 min可显著减少脑缺血大鼠血液中LDH、AST、CK和CK-BB含量(P<0.05或0.01)。 结论脑缺血后即时亚低温干预能明显减轻脑缺血损伤,亚低温持续作用时间以超过1 h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IL-1β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电针组(IRA组),每组10只。四动脉结扎法(4-VO)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作为IR组。IRA组电针大鼠曲池、足三里穴,各组均于再灌注6 h后取脑,ELISA法测定脑组织IL-1β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和IRA组比较,IR组脑组织内IL-1β显著升高(P<0-001),而IRA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显著降低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IL-1β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MMP-9、MMP-2 mRNA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复制清醒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期间行0.25 MPa HBO治疗5次,在处死动物前1h经尾静脉注射2%伊文蓝(EB),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及比色法分别检测脑组织中MMP-9、MMP-2 mRNA的表达及EB的含量。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MMP-9、MMP-2 mRNA的表达及EB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压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组织中MMP-9、MMP-2 mRNA的表达及EB的含量相近(P&rt;0.05),HBO+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2 mRNA的表达及EB的含量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高压氧可明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基质金属白蛋酶MMP-9、MMP-2的表达,具有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声压级次声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大鼠模型,以Infrasound 8TM次声治疗仪产生的次声作为处理因素。将32只大鼠随机假手术组(n=8)、造模组(n=8)、次声组(n=16),次声组按每天作用时间分为20 min组及120 min组,每组8只。动态观察(2 h、1 d、3 d和7 d)各组神经功能状态。7 d后大鼠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缺血侧大脑皮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变化。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次声120 min组神经症状改善明显(P<0.05)。次声120 min组缺血侧大脑皮质IGF-1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低声压级次声(120 min/d,7 d)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加IGF-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脑组织小窝蛋白-2(caveolin-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370只分成假手术组80只、I/R组130只、HBO组80只、HBO+I/R组8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BO组和HBO+ I/R组于再灌注0,2,9,21,45,69 h进入HBO舱,经0.25 MPa HBO治疗5次。采用比色法、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BBB的通透性、caveolin-2及MMP-9的表达。 结果第4,12,24,48,72小时脑组织伊文思兰(EB)的含量与0 h组相比明显增加,再灌注后4 h脑组织EB的含量最高。HBO+I/R组脑组织EB的含量明显低于I/R组。HBO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组织EB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脑缺血再灌注第24,48,72小时caveolin-2、MMP-9表达明显高于0 h组。HBO+I/R组与I/R组相比脑组织caveolin-2、MMP-9表达显著减低。HBO组脑组织caveolin-2、MMP-9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HBO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时增高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aveolin-2和MMP-9的表达,从而降低BBB通透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测头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沙鼠模型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MAP-2调节作用。 方法使用SPSS 19.0版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36只成功造模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沙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和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不作任何干预措施,康复训练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给予头部穴位电针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1日1次,共治疗14d。分别于术后24h、第7天和第14天,对各组沙鼠采用Bederson评分评定其神经功能,14d后行缺血灶MAP-2表达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术后第7天,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的Bederson评分为(1.81±0.52)分,与模型组[(2.13±0.49)分]和康复训练组[(2.00±0.31)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第14天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的Bederson评分为(0.47±0.31)分,与模型组[(1.46±0.72)分]和康复训练组[(1.04±0.63)分]比较,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且康复训练组亦优于模型组(P<0.05)。MAP-2蛋白表达水平定量分析,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为(0.91±0.18),与模型组的(0.43±0.21)及康复训练组的(0.67±0.24)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较模型组也有一定优势(P<0.05)。 结论头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沙鼠缺血灶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MAP-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脑和肝脏的表达状况,探讨IGF-1在局部及外周的变化特点。 方法SD大鼠6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与脑缺血组,每组大鼠32只。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测IGF-1在缺血侧大脑皮质和肝实质表达情况的变化。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组脑组织中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缺血组中,脑缺血3 d组与本组其它时间组比较,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各时间组比较,脑缺血7 d组肝实质细胞中的阳性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各时间组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脑缺血7 d组阳性表达率最高为87.5%。 结论脑损伤后,脑内IGF-1被激活上调,其表达增强,到第3天达到高峰。外周IGF-1体液调节反应较迟,从第7d开始,IGF-1体液调节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肝脏分泌IGF-1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窗被动运动对脑梗死大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康复训练的介入时机及相关治疗机制。 方法共选取10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并将其随机分为被动训练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将被动训练组及模型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手术期间不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正常对照组实验期间未给予特殊处理。被动训练组大鼠于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窗给予被动运动训练。各组大鼠于实验进行14 d后取脑组织制成标本,采用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BDNF及Bcl-2的表达情况。 结果各组大鼠均检测到BDNF及Bcl-2阳性表达,并且以被动训练组术后24 h、48 h亚组BDNF及Bcl-2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与其它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于脑梗死后24~48 h内给予被动运动训练,可促进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区BDNF及Bcl-2表达增强,从而加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区细胞周期因子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针刺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针刺组大鼠造模成功后给予针刺治疗。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CDK4)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48 h后海马细胞Cyclin D1、CDK4表达升高,凋亡细胞增多(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针刺组Cyclin D1、CDK4表达下降,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或0.01)。 结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周期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