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患者勰生,52岁,1983年二尖瓣闭式分离术。1999年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1年多后行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射频消融术及起博器安置,术中直接消融房扑折返的最狭窄部位,但未能终止房扑的发作,改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成功,并安装VVIR起搏器痊愈出院。房扑消融失败原因考虑与两次心脏手术后,根据解剖影像确定的线性切割消融方法的靶点难以把握所致。  相似文献   

2.
1例69岁女性患者,近2年间断头晕、黑矇。入院诊断为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经药物治疗无效,拟安置起搏器。在EnSiteNavX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下成功行His束起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疗效。方法: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行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11例“瓣中瓣”置换术均通过股静脉入路、穿刺房间隔途径进行,手术成功率100%,1例在置入瓣膜成功后出现左心室穿孔导致心脏压塞行开胸探查术;1例并发脑卒中。术后无瓣膜功能不全病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降低[(13.1±3.9)mmHg vs.(7.8±2.0) mmHg,1 mmHg=0.133 kPa,P=0.001],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患者明显减少(100%vs. 9%,P<0.001)。6例患者完成术后30 d随访,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患者瓣膜功能良好,未见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瓣中瓣”置换术成功率高,可作为再次外科手术高风险人群的有效替代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 )换瓣术后永久起搏治疗的方法和安全性 ,对 30例风心病人工瓣置换后 2个月~ 15年置入永久起搏器。其中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 17例、二尖瓣置换术 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 2例。 2 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伴Ⅱ~Ⅲ度房室阻滞 (AVB) ,长RR间期 >3s ;8例窦性心动过缓或Ⅲ度AVB。起搏类型 :VVI起搏 2 6例、VVIR 2例、VDD 1例、DDD 1例。术前停抗凝 48h ,术后 48h开始服用术前维持剂量抗凝剂 ,一周后监测INR( 1.6~ 2 .5 )。 30例中右头静脉入路 2 2例、右锁骨下静脉入路 8例。术中心室电极测试均达到心内膜电图rS或RS型ST段抬高 2~ 4mV ,起搏阈值 <0 .5V ,R波振幅 >6mV ,阻抗 30 0~ 10 0 0Ω。术后沙袋压迫 2 4h ,常规抗炎治疗 3~ 5天 ,10天拆线。 30例无任何手术并发症 ,感知起搏功能良好 ,平均随访 2 6 .14± 2 0 .2 5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每搏量均较术前显著提高 (P <0 .0 5 )。三尖瓣返流量较术前无显著增加 (P >0 .0 5 ) ,心室起搏阈值较术时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风心病换瓣术后缓慢心率安置起搏器治疗后 ,只要严格掌握电极置入标准和正确的操作规程 ,可避免出血、电极脱位、阈值高等并发症 ,并有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四川和重庆地区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的低强度抗凝治疗情况,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并探讨有无需要改进之处.方法:对280例机械瓣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各种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低强度抗凝治疗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和栓塞的概率都较低,但是由于栓塞所造成的并发症后果较出血所造成的后果严重,且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结论:在四川和重庆地区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但建议对INR1.5~2.0的上限进行适当的上调.  相似文献   

6.
三尖瓣置换术后行永久心脏起搏治疗一例章隆泉黄国长用人工金属蝶瓣置换了毁损的三尖瓣后,行永久心脏起搏治疗,将面临如何安置起搏电极导线的棘手难题,现将我院经心外膜心肌穿透置入起搏电极导线行右室心内膜起搏成功的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42岁,因进行性右心功...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 ,5 2岁 ,1983年行二尖瓣闭式分离术。 1999年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1年多后行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射频消融术及起搏器安置 ,术中直接消融房扑折返的最狭窄部位 ,但未能终止房扑的发作 ,改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成功 ,并安装VVIR起搏器痊愈出院。房扑消融失败原因考虑与两次心脏手术后 ,根据解剖影像确定的线性切割消融方法的靶点难以把握所致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67岁,主因发作性心悸、胸闷1年余,加重伴头晕、黑矇12 h入院。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QT间期延长。拟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故术前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出现临时起搏电极感知起搏不良,造成短长短现象,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经调整电极位置起搏正常后,再未发生TdP。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性,81岁。于2022年7月9日因“头晕黑矇1天”入院。患者入院当天下午3点左右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出汗、视物旋转,伴耳鸣、胸闷心悸,无四肢抽搐、牙关紧闭,无腹痛腹泻,无双下肢浮肿等,头晕持续5分钟后自行好转。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查心电图(图1):心率:48次/分,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窦性夺获,提示:窦性停搏,异常q波(Ⅱ、a VF)。患者以“窦性停搏,头晕待查”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性,63岁。主因"心悸伴乏力10月余,加重伴黑矇1周"入院。心电图示心率54bpm。心脏超声示:二尖瓣+三尖瓣位置换瓣术后;瓣膜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双房显著增大;三尖瓣返流(轻度)、主动脉瓣返流(轻度)、肺动脉瓣返流(轻度)、心包积液(微少量);既往诊断"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扑;慢-快综合征",规律口服胺碘酮和酒石酸美托洛尔。入院1周后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穿刺左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11.
1例男性患者,76岁,因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置换生物瓣。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三尖瓣生物瓣口植入右室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行心内膜VVI起搏。术后随访4年,患者症状改善,起搏系统功能良好,三尖瓣无明显返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保留二尖瓣及瓣下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的经验.方法 对126例患者采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56例.结果 治愈125例(99.2%),死亡1例.结论 对二尖瓣疾病行"瓣中瓣"法二尖瓣置换术,由于保留了二尖瓣及其瓣下装置,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操作简便,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单叶和双叶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单叶和双叶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探讨在相同的抗凝强度下 ,两者存在的差异。方法 按标准选取 2 14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接受双叶瓣者 118例 (CarboMedics 82例 ,St Jude 36例 )作为A组 ,单叶瓣者 96例 (兰州瓣 4 1例 ,上海瓣 5 5例 )作为B组。均应用口服华法林 (芬兰产 )抗凝 ,用量 0 75~ 4 0 0mg[(1 94± 1 16 )mg],控制INR 1 5~2 3。随诊 3~ 84个月 [平均 (39 86± 16 2 8)个月 ],比较出血和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2 14名患者 11例发生出血 ,其中A组 6例 ,B组 5例。栓塞 9例 ,A组 1例 ,B组 8例。结论 INR控制在 1 5~ 2 3可有效地预防双叶瓣术后抗凝相关并发症 ,对单叶瓣可有效地预防出血 ,但栓塞的风险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国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PPI)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986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患者,其中有61例患者因严重心律失常行PPI,为PPI组,男性27例(45%),平均年龄(53.6±9.03)岁;1925例患者未行PPI为非PPI组。换瓣术后随访时间为(4.47±4.36)年。结果:换瓣术后PPI总体发生率为3.07%,30天内PPI发生率为0.55%,中期(30天~1年)PPI发生率为0.03%,远期(1年)PPI发生率为2.22%。PPI组患者的年龄、房颤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非PPI组(P0.05)。在进行PPI的病因中以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居多,占70.5%(包含心房颤动伴长间歇30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占14.8%。结论:我国机械瓣置换术后PPI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远期发生率高于近、中期发生率;高龄和心房颤动可能是PPI的高危因素,换瓣术后起搏器植入的临床适应证主要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5.
双瓣置换手术死亡率仍较高,约为10~38%,老年人双瓣置换术报道较少。我院于1988年4月成功地为1例62岁老年患者施行双瓣置换术。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患者男性,62岁。活动后心悸气短20余年。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以及瓣下装置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10例进行调查分析,患者不保留后瓣以及瓣下装置45例为对照组,保留后瓣以及瓣下装置65例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左心室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为4.4%,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8.89%、6.1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左心室破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复查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以及瓣下装置对保护左心室功能是更为有利的,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左心室破裂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95例再次人工机械瓣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235例,其中95例行再次人工机械瓣置换术。本组95例第一次手术均是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其中机械瓣功能障碍65例,瓣周漏19例,机械瓣心内膜炎11例,手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其中急诊手术35例,限期手术20例,择期手术4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74例,主动脉瓣置换12例,双瓣置换9例,同期行三尖瓣置换13例,三尖瓣成形45例。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病死率7.37%,其中有3例是术中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机,2例因术后出现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死于术后心室颤动(室颤),1例死于术后脑出血、脑疝,其余88例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4年,晚期死亡4例,存活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术后处理,是再次机械瓣置换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初次二尖瓣置换术(MVR)中保留瓣下结构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左心功能和提高术后生存率,但有关再次二尖瓣置换术(Redo-MVR)中保留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却较少。该研究重点评估保留瓣下结构对Redo-MVR术后早期院内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加拿大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35例,其中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患者60例(对照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患者75例(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左心室大小与功能。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χ~2=3.846,P0.05)。观察组出现二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脑卒中、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χ~2=4.606,P0.05)。对照组左心室破裂及低心排血量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观察组(χ~2=3.836、3.836,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DD、LVESD、LVE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但观察组术后3个月LVEDD、LVESD、LVEF改善情况显著性优于对照组(t=2.36、1.83、2.98,均P0.05)。结论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方便、快捷,疗效确切,促进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1病例资料患者,女,28岁。2007年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在外院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三尖瓣整形术",置入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产27#碟形单叶瓣1枚,术后恢复可。2010年妊娠后自行停服华法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