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汕头市旅游市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旅游市场的实践调查研究表明,景点旅游者市场与城市旅游者市场存在着几个明显的差异,汕头市是一个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级别相对不高的旅游地,区分其景点和城市旅游市场,并结合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对应分析发现,城市商务旅游是推动汕头市旅游发展的主体动力。  相似文献   

2.
汕头市旅游市场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才  彭华 《热带地理》2004,24(1):69-72
运用"市场分类研究法"和"产品-需求对应分析法",对不同的旅游吸引物所对应的旅游市场进行分类调研和分类处理,发现景点旅游者市场与城市过夜旅游者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对于分析汕头旅游发展的主导旅游吸引,分析旅游需求趋势和需求预测,对于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的主动力模型和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制定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旅游景点共享城市商务散客市场—以佛山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钟韵  彭华 《热带地理》2001,21(2):160-164
对广东佛山市旅游市场蝗调查研究表明,景点旅游者市场与酒店旅游者市场存有着差异,景点未能共享酒店的商务旅游者市场,文中从分析如何引导旅游者实现决策行为入手,探讨佛山市的商务散客未能实现观光决策行为的原因及其实现观光行为的可能性,并提出实现城市商务旅游者观光决策行为,以使景点共享酒店商务散客市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汕头市的旅游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志才  彭华 《热带地理》2004,24(3):289-292
在分析汕头市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认为汕头市旅游发展需采取以商务型都市旅游为主体,以潮汕文化旅游和海滨度假为特色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汕头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积极培育城市的经济活力,增强城市的综合吸引力,积极转化潮汕文化为旅游产品,加强精品景点建设.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的城市旅游开发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业是加拿大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加拿大也是国际上开展城市旅游比较成熟的国家,其城市和地方政府都把旅游业看作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税收的源泉。加拿大的城市旅游开发包括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会议旅游三个主要方面。文章指出加拿大城市在城市吸引旅游者方面采取和其他商业活动类似的竞争手段,如参与市场促销、创建城市形象和建设基础设施等。30多年来城市增加了博物馆、体育运动场、会议中心和大型节事活动等项目吸引旅游者。这些投资重新塑造了城市结构,城市旅游景观也已经有了雏形。本文对此作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城市旅游是以城市整体形象作为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进行各种游憩活动,其实质是人们对城市文明的向往与追求。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旅游,必须挖掘城市文明,提升城市的游憩功能,使城市转变为旅游城市,进而发展为优秀旅游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是城市旅游的品牌,它通过品牌效应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引发更多的城市旅游,从而实现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意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理解仍含混不清,有碍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在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开展了追根溯源式的探究的基础上,从心理过程、审美层次以及影响旅游者行为方式3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城市旅游意象的认知遵循从"意"到"象"的解构和从"象"到"意"的重构的规律。其中,"意"指城市文化,"象"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的各种符号,即意象点。选取文化主线,筛选意象点,科学引导旅游者在意象点之间流动,利用解说系统帮助旅游者理解意象点,通过感官刺激帮助旅游者想象,最终完成城市旅游意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旅游产品体系则是指旅游产品各种表现形式的集合,其中包括单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产品和区域旅游产品。这些产品表现形式相互关联,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经营和管理的重点,是呈现给旅游者的核心价值所在。根据非洲的实际情况,针对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将非洲的旅游产品分为狂野非洲、风情非洲与和谐非洲三个层次,以明确的主题来组合产品、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以嬴得客源市场,提升非洲整体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李屹  王凤霞 《热带地理》2024,(2):326-338
基于去哪儿网在线游记所获取的数字足迹数据,在锚点理论框架下综合运用流向统计、关联规则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三亚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凝练不同类型旅游者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游览特征。结果表明:1)三亚市旅游流呈现“一心两核”和若干核心路径的流动格局,三亚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受景点受欢迎程度的影响,核心区处于沿海岸线区域,展现滨海旅游城市的特征;2)在三亚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中核心节点分布不均匀且结构洞现象明显;3)三亚市旅游流结构网络的中尺度旅行的旅游者占多数,其次为小尺度旅游者,大尺度旅游者最少,各尺度各游览类型的旅游者都倾向于游览沙滩型旅游地和岛区,即地文景观类旅游地,而不同尺度下不同游览类型的旅游者游览倾向又有所不同;4)三亚市旅游流的旅游吸引系统呈分级分布且有多个锚点吸引物,不同的锚点吸引物除沙滩型旅游地和岛区外,对不同游览类型和游览时间的旅游者吸引力不同。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基本的单元,家庭旅游市场已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在详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单身家庭、夫妻二人家庭、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4种不同家庭结构旅游者的出游方式、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和频率等出游总体特征以及出游信息获取偏好、停留天数与旅游消费偏好、旅游住宿偏好、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旅游活动项目偏好等出游认知偏好,从中发现不同类型家庭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特征及规律,为家庭旅游市场开拓和营销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研究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基础。以沙坡头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沙漠型景区游客的基本社会属性、决策行为特征、时空行为特征、景区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基于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1)沙漠型景区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是主要客源市场;(2)沙漠旅游发展趋势愈加大众化。游客以中等收入的青年、中年为主,且沙漠旅游意愿强烈;(3)网络和亲友推荐是沙漠型景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4)沙漠型景区自助游如火如荼,倍受青睐;(5)沙漠型景区的体验项目备受欢迎;(6)游客在沙漠型景区停留时间集中在4~5 h。  相似文献   

12.
新疆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分析了新疆历年旅游业发展状况,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特点,新疆旅游业发展态势及新疆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疆旅游业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云南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包括 :1)昆明市是云南省最大的游客集散地 ,游客集散地处于变动状态 ,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大、景区 (点 )分布不合理 ;2 )游客集散地的变化受制于游客市场的变化 ,旅游产品的变化及产品的级别、数量、景区 (点 )的分布和行政隶属关系。提出淘汰过时的旅游产品 ,从市场需求出发新增和重建景区 (点 ) ,增加游客集散地的数量 ,建立立体旅游网络系统 ,增强旅游网络系统的稳定性 ,重构云南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旅游业与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发展乌鲁木齐的旅游业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重点开发博格达峰冰川公园景区、南山西景区、南山东景区、亚洲大陆中心景区、水磨沟景区、天山一号冰川景区、达坂城景区、月亮台子景区。以博格达峰冰川公园、亚洲大陆中心、南山二个滑雪场开发为先导,重点规划设计,重点投资建设。完善已有的南山东、西两个景区建设,使旅游业产生新的经济动力。同时,发挥乌鲁木齐市的枢纽和纽带作用,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闫闪闪  靳诚 《地理科学》2019,39(10):1602-1611
对网络大数据和社会调研数据的融合、挖掘,构建洛阳市区各景点间游客流动的关系矩阵,基于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洛阳市区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结论如下:①洛阳市区旅游流网络呈现出东南龙门石窟和东北白马寺旅游区极为密集,中心老城区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北部邙山旅游区相对稀疏,西部旅游区几乎孤立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四大旅游集群的态势。②洛阳市区旅游流网络是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且核心景区对边缘景区的“涓滴效用”有限。③洛阳市区旅游节点分为4个系统,分别为一级旅游核心、次级旅游核心、一般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一级核心景点涉及面较广,对整体流动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而边缘节点主要受到一级和次核心节点的约束。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8、2018年A级景点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景点时空分布集中性、移动性、可达性三方面对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探究,并以“点—轴”理论为基础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甘肃省A级景点空间结构类型为聚集-随机型,景点分布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酒—嘉、兰州、天水等地,在旅游板块上呈现出“点强、面弱”的特点。(2)景点可达性时间成本变化明显,1 h等时圈增率为134%,2 h等时圈增率为41%,交通情况改善明显,路网“线分散”的特点趋于弱化。(3)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提出三大旅游板块各自的增长级和发展轴线,以期推进甘肃省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7.
基于感知情境的北京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建国  张妍  黄杏灵 《地理科学》2018,38(4):564-574
基于对北京16个景点游客的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北京市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影响自然风光类景区和现代文化类景区游客满意度的最主要因子为服务水平;便利性对历史古迹类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最大,景区主体特征对博物馆类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最为显著,而安全水平对各类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相对显著,反映出北京市旅游景点整体安全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不同类型景区之间游客满意度和出游决策路径系数存在显著差异,游客满意度对出游决策有正向影响。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北京市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需强化景区主体特征,完善景区的旅游功能,加强景区类型的划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体验性,从而提升北京旅游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北京市入境旅游流空间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秦静  李郎平  唐鸣镝  孙岩  宋昕芮 《地理学报》2018,73(8):1556-1570
城市作为现代旅游目的地的一种重要类型,在集聚旅游发展要素、塑造城市休闲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城市旅游流是城市旅游要素关联、空间组织的路径,对于城市交通组织方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休闲旅游产业布局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本文立足城市内部微观尺度,以入境旅游流空间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Flickr API接口获取了2004-2015年北京市范围内全部带有地理信息的照片及其属性信息,通过构建的数据清洗方法控制初始数据质量,建立基础数据库,使用密度聚类(P-DBSCAN)、马尔科夫随机链等方法探索入境游客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格局、流动空间特征。结果显示:① 北京市历史城区(2环之内区域)、中心城区(2环至5环之间区域)以及郊区(5环之外区域)的旅游热点区域(AOI)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其中历史城区AOI呈现出与景区、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空间重叠的趋势,各热点区域边界模糊,复合连绵成片。中心城区AOI集聚与城市功能区密切相关,具有明确的城市功能取向。郊区AOI基本与旅游景点一致,没有向景区外部延伸;② 传统历史文化类AOI访问热度占有绝对优势,商业购物休闲AOI及现代城市功能AOI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③ 强入境旅游流主要集中在历史城区内部AOI之间,以及中心城区的西北部与东部区域内部AOI之间,郊区AOI之间没有较强的旅游流,北京市入境旅游流整体呈现以历史城区为中心,放射性分布的框架;④ 各区域AOI之间均有较次一级旅游流联系,北京市入境旅游流形成了初步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疆国内旅游调查报告”及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主要通过对新疆国内游客构成,游客来疆旅游目的,国内游客在新疆旅游的花费情况、停留情况及旅游组织方式等的分析,试图揭示新疆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新疆旅游市场的发展提出点建议,如丰富旅游产品,推出旅游精品系列,加强宣传促销;开辟更多新航线,降低票价,铁路提速;实施新的假期制度;逐步实行对中亚各国的旅游免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