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柳林泉域水文地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柳林泉域岩溶水水化学类型及分带规律,并对其形成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是矿化度较低的优质淡水,水中优势阳离子为Ca2+、Mg2+,优势阴离子为HCO3-;水化学类型从补给区到深埋区经历了HCO3-Ca·Mg、HCO3-Ca→SO4·HCO3-Ca、HCO3.SO4-Ca·Mg→Cl.SO4-Na·Ca、Cl·SO4-Na的变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化学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浑河冲洪积扇地浅层地下水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浑河冲洪积扇地浅层地下水样品218组,测试了33项水质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质以弱酸性、低矿化、硬水为特征;HCO3· SO4-Ca ·Mg,HCO3·SO4-Na· Ca,HCO3·SO4·Cl—Ca,HCO3· SO4-Na·Ca·Mg,HCO3-Ca这5种水化学类型占50%以上.采用污染评...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南洞地下河流域是西南地区典型的超大型地下河流域,选择其中的南洞岩溶水系统作为研究区。针对岩溶地区的用水短缺问题,以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于2015年5月和12月分别在研究区的16个观测点进行采集水样与野外现场测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等方法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水体pH值在6.19~7.66之间,平均值为7.25,呈中性偏弱碱性;TDS均值为329.24 mg/L,属于低矿化度水。因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层的控制,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地表水以HCO_3-Ca、HCO_3·SO_4-Ca·Mg型为主。控制研究区水中主要离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主要为岩石风化溶滤作用。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初始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而地表水由于经历较强的蒸发作用,氢氧同位素偏重。  相似文献   

4.
<正>岩溶水是赋存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水,又称为喀斯特水,在地层中分布不均。根据岩溶水出露和埋藏条件的不同,可将岩溶水分为裸露型岩溶水、覆盖型岩溶水和埋藏型岩溶水,其主要含HCO3-Ca·Mg、HCO3-Na·Ca、HCO3·SO4–Ca·Na、ClNa,部分地区岩溶水与深层地层熔岩相互侵蚀,致使水中含有过量的F、Pb离子,水中成分复杂。较高含量的S、CL、F对人体有害,不适于作为饮用水源,但部分工业  相似文献   

5.
在简述滇中地区自然地理、岩溶水文地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现场调查及室内岩石、水化学样品的测试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可溶岩地层的岩性组合状况、地质构造特征、地表水体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基本查明了岩溶的类型为HCO_3-Ca·Mg、HCO_3-Mg·Ca、HCO_3-Ca型,可溶岩在不同地区呈不同发育规律,并分析了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6.
新乡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太行山前冲洪积、冲积平原的新乡市为研究对象,分雨、旱两季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线图示法,研究了地下水化学的时空变异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地下水化学空间变异性影响较小;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换、人为因素和蒸发浓缩是控制研究区地下水质演变的主要水化学过程;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化较为复杂,主要从HCO3-Ca.Mg型向SO4.Cl-Ca.Mg.Na型和HCO3.SO4-Na.Mg型演化。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5,(11):73-76
以北京市永定河冲洪积扇中部、紧邻老城区的两眼水源井为研究对象,采用1960—2008年近50 a的地下水水质资料,揭示了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化特征:地下水先后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强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水化学类型演化的一般序列为HCO3-Mg·Ca→HCO3·Cl-Mg·Ca→HCO3·Cl·SO4-Mg·Ca→HCO3·Cl·SO4-Ca·Na·Mg→HCO3·Cl-Ca·Na·Mg→HCO3·Cl-Na·Ca·Mg;地下水从天然状态到污染状态,HCO-3相对含量降低,而Cl-与SO2-4相对含量升高;后期受到强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Na+相对含量升高,Ca2+与Mg2+相对含量降低;天然状态下,反映碳酸岩矿物溶解作用的Ca2++Mg2+与HCO-3的毫克当量比值为1.1~1.3,污染状态下该值超过2.0。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准格尔煤田地区地下水循环特征,运用水化学技术、水汽轨迹模型和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环境同位素特征、大气降水主要来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水矿化度低,呈弱碱-偏碱性,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l-Ca型水为主;地下水整体矿化度低,偏弱碱性,主要以HCO_3-Na·Ca型、Cl-Na型、HCO_3-Ca·Mg型、HCO_3·Cl-Na型水为主;黄河水δ(D)平均值为-79.6‰、δ(~(18)O)平均值为-10.47‰,第四系地下水δ(D)平均值为-66.25‰、δ(~(18)O)平均值为-9.1‰,白垩系地下水δ(D)值为-70.6‰、δ(~(18)O)值为-9.3‰,石炭-二叠系地下水δ(D)平均值为-77.07‰、δ(~(18)O)平均值为-9.9‰,寒武-奥陶系地下水δ(D)平均值为-75.73‰、δ(~(18)O)平均值为-10.06‰;大气降水受极地气团和季风影响,主要来源为西风带水汽、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汽蒸发再循环;断层带、褶皱轴部裂隙带为不同含水层间主要导水通道,大气降水和黄河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高承压水头寒武-奥陶系岩溶裂隙水越流补给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砂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孔隙水通过地层间不整合接触面裂隙发育带向下补给石炭-二叠系砂岩裂隙水,黄河水对寒武-奥陶系地下水的补给比例受地质构造发育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蛤蟆通流域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蛤蟆通流域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掌握其水化学特征规律,可以为该区水质评价和水文循环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积累理论依据。结合蛤蟆通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的数据,运用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及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和HCO3-Ca+Mg型转化为HCO3-Na+Ca型;地下水水化学作用以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0.
泾源县饮用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查明泾源县饮用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质量状况,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运用离子比例系数法、相关分析法和地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泾源县饮用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运用基于熵权水质指数法进行了饮用地下水水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各化学指标基本满足生活饮用水要求,地下水中pH、H2SiO3、HCO-3、I-、TDS和总硬度含量相对稳定,CO2-3、NO-3N、NO2-N和NH4变异性较强.地下水中的主要阳离子是Ca2+和Mg2+,其次是Na+,主要阴离子是HCO-3、SO2-4.TDS和总硬度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TDS的变化主要受到Ca2+、Mg2+和SO2-4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Mg·Ca、HCO3-Ca·Mg和HCO3-Mg·Ca型水.γCl-/γCa2+系数表明泾源县地下水水动力条件较好;γNa+/γCl-系数表明该区地下水非海相沉积水,其化学成分的形成包括含岩盐地层风化-溶滤作用、钠长石溶解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水动力条件的好坏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和水化学类型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发生了钠长石、钾长石、石膏和小苏打的溶解作用,并伴有高岭土的生成,这些反应的发生取决于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和地质条件.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泾源县地下水水质较好,多为Ⅰ类水和Ⅱ类水,适合当地居民饮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双辽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采集了双辽市82个地下水潜水样品,检测分析了地下水主要组分。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离子相关关系、Gibbs图等方法对双辽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双辽市地下水pH平均值为7.60,呈弱碱性,TDS均值837.75 mg/L,其中有55个水样为淡水,占总数的67.07%,其余为微咸水,沿地下水流方向,TDS逐渐增大;地下水中主要的阴阳离子为HCO_3~-、Ca~(2+);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其次为HCO_3-Ca·Mg型;沿地下水水流方向,东辽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从HCO_3-Ca型向HCO_3·SO_4-Ca型演化,西辽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从HCO_3-Ca型向HCO_3-Ca·Mg型和HCO_3-Ca·Na型演化;在地下水补给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以风化溶滤作用为主,在地下水径流—排泄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以蒸发浓缩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2.
松花江吉林段傍河地带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傍河区地下水化学现状,采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法、Piper三线图示法、离子比例系数法及Gibbs图解法,探究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属于淡水,长白山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和碳酸盐、硅铝酸盐溶滤作用影响,优势离子为Ca~(2+)、Mg~(2+)、HCO_3~-、SO_4~(2-),形成HCO_3+SO_4-Ca+Mg型水,在岩石风化及蒸发浓缩双重作用下,地下水化学类型向SO_4+Cl-Na+Ca和SO_4+Cl-Ca+Mg转化;农安县以西及饮马河、伊通河流域地下水在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替吸附及地表水混合作用下,Na~+(K~+)、Cl~-成为优势离子,水化学类型向着HCO_3+Cl-Na+Ca方向演变;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污染组分为来源于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的NO_2~-、总Cr、Fe和PO_4~(3-),同时沿流向耗氧量、NO_2~-等组分超标的地表水对地下水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白城市地下水中氟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氟地下水导致的氟中毒是一直以来困扰白城市居民的地方病。岩石中的氟在风化、流水搬运、淋滤、蒸发浓缩等作用的影响下富集于该地区的地下水中,致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中氟超标。首先利用白城市地下水检测数据结合SPSS、Aquachem等软件对研究区潜水、承压水的水化学参数和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利用Kriging插值法分别绘制研究区潜水、承压水氟含量分布图,对各含水层中氟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最后结合US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整体上呈弱碱性,属于淡水,潜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Ca+Mg,HCO_3-Ca+Na,HCO_3+Cl-Na,HCO_3-Na+Mg型为主,第四系承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HCO_3-Na+Ca,HCO_3-Na+Mg型为主;研究区潜水中氟含量超标区整体大于承压水,研究区潜水的健康风险区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西缘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军  肖攀  许珂  彭轲 《人民长江》2018,49(5):6-10
鄂西丘陵山区地下水向江汉平原运移是较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通过数理统计、水化学分析、Gibbs图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江汉平原西缘不同类型地下水运动及其化学组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裂隙岩溶水主要化学类型为HCO_3-Ca和HCO_3-Ca+Mg型,碎屑岩类裂隙水为HCO_3-Ca和HCO_3-Ca+Na型,孔隙水以HCO_3-Ca型为主。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溶解是丘陵山区主要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孔隙水和裂隙水以岩盐和石膏的溶解为主,裂隙水中还存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少量孔隙水受蒸发-沉淀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由丘陵山区向平原区径流过程中发生了石膏以及少量岩盐和钾长石的溶解,同时伴随着阳离子交换吸附和硝化反应,方解石和少量的钠长石因为过饱和而发生沉淀。  相似文献   

15.
贵州修文县陶家龙潭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贵州省岩溶区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以修文县陶家龙潭水源地为研究对象,结合水文地质测绘等调查方法及岩溶地下水的发育规律,得到其地质概况及岩溶发育影响因素、边界条件等特征。划分其隔水边界条件的依据主要为:隔水边界阻水性质、边界沿线岩溶现象发育情况、地下水出露点,并以地形分水岭为依据研究其补给边界。研究表明:水源地发育区域具有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特征;陶家龙潭水文地质单元的发育主要受岩性和裂隙构造的影响;排泄形式主要为岩溶泉和人工开采,并最终排泄于地表河流;水源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水,适合作为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6.
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渭河流域407组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及139组含水层岩土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Gibbs半对数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将整个渭河流域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陇西黄土高原子系统、陇东黄土高原子系统、陕北黄土高原子系统、关中盆地子系统以及秦岭北麓子系统。渭河流域水化学类型主要是以HCO3-Ca、HCO3-Na为主,北部和中部还分布有HCO3·SO4-Na、HCO3·SO4·Cl-Na、SO4·Cl·HCO3-Na及Cl·SO4-Na型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中的TDS为小于1g/L的淡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受含水层矿物的溶解/沉淀、蒸发浓缩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银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银北平原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基于水化学数据、室内释放试验,分析了浅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银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从山前至平原,阴离子由西南向东北从HCO3型过渡到HCO3.SO4(SO4.HCO3)型,再逐渐向HCO3.SO4.Cl、HCO3.Cl(Cl.HCO3)型转化,阳离子则由Ca(Ca.Na、Ca.Mg)型向Na.Mg(Na)型转化;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处边山地带,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因素影响,溶滤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形式;冲洪积和河湖积平原则受气候、灌溉活动等作用,蒸发浓缩、蒸发浓缩-混合作用控制着平原内水化学的变化;地层岩性为地下水质的基本组成提供重要的物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