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胸证"是《伤寒论》中记载的以胸膈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其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均有其特殊性。同时,与"脏结证""痞证""少阳证""胸痹病""悬饮证"等病症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在病因病机及治疗上却不尽相同。"结胸证"与现代临床上的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等病症相似。  相似文献   

2.
谢纬  熊广  曲敬来 《河南中医》2019,39(1):31-35
曲敬来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内科疾病,尤其肺系疾病,当抓住"少阳枢机不利"以及"半表半里"的辨证要点。"有是证用是方",临证时只要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中的一项或几项,抓住疾病的本质,根据疾病的变化,结合"或然"证治,遵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旨意,只要见到柴胡证的部分主症,能反映少阳病枢机不利,胆火上炎者,即可应用小柴胡汤。而在临床中,也重视小柴胡汤7个或然证,如口渴者、或咳证者等,均谨守其用药意图。临床上将小柴胡汤广泛应用于治疗肺系疾病当中,不论外感咳嗽或内伤杂病,均有良效。  相似文献   

3.
"欲解时"为疾病可能得解的时间,非病必愈之时。仲景秉承《黄帝内经》之说,重视天人相应及人身阳气对疾病转归的影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欲解时与天地阴阳四时亦直接相关,辨明六经欲解时,对启发临床辨证用药及疾病转归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全书 397条 ,明言自愈者 4 2条 ,未明言自愈而含自愈之义者 2 0条 ,共占条文总数约六分之一 ,足见仲景对疾病的自愈是非常强调和重视的。论中有言“愈”、“自愈”、“自止”,也有言“欲解”、“欲愈”、还有言“自衄者愈”、“汗出则解”、“脓尽自愈”、“损谷则愈”等等 ,内容丰富 ,论述精辟。1 正气胜 疾病自愈与机体正气强弱相关 ,只要正气强盛 ,即使感邪为病 ,也能祛邪外出 ,而使疾病自愈。如 12 0条“脉浮 ,宜以汗解 ,……故知汗出解”。说明病欲自解 ,必有欲解的条件和反映 ,其…  相似文献   

5.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该方有解表、散寒、利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散、湿热蕴郁而致的黄疸。本方药物组合严谨、配伍精当,通过内治湿热、外散表邪,使表里证分途而解。水肿是慢性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可归于中医学"水肿""关格""隆闭""虚劳""风水""尿浊""尿血"等范畴[1-3]。《金匮要略》载:"风水相搏,身体弥肿,汗出乃愈。"说明用宣  相似文献   

6.
魏雅楠  李宇航 《世界中医药》2015,10(2):192-195,198
欲愈候是预示疾病将愈的一类证候。文章列举《伤寒论》中6种典型欲愈候,并结合后世医家评述,分别探讨其临床指征、作解机理、现代临床意义,这对于临床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等,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明花  蒋力生 《新中医》2016,48(12):176-178
本文综合黎民寿的《玉函经》注和《决脉精要》两部专著,探析黎氏脉学思想,并将其脉学思想及学术特色从"阐论脉理,周详精深""重视胃气,堪比《内》《难》""倡言真气,独有造诣""申论气血,意兼自得""脉证并重,四诊合参""承传《脉诀》,分类有度"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金匮要略》治疗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方的证治特点和用药规律分析,认识到心衰属于中医学"心痹""心水"等范畴,为本虚标实证,以心气心阳虚为本,血瘀、水停、痰饮为标;治当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分为以本虚为主证型、以标实为主证型和以本虚标实为主证型;桂枝、茯苓、白芍、地黄、防己和甘草是《金匮要略》治心衰方中的主要用药;针对不同病症要紧握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强调:"口燥渴、心烦、欲饮水,""欲"提示患者并未真正饮水.《金匮要略》言:"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中有湿证.湿证形成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为湿邪中人,内因为饮食劳倦.张仲景秉承前人观点,指出湿证的症状除有"关节疼烦,寒热汗出...  相似文献   

1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中对呕吐征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通过分析《金匮》对停饮呕吐的辨证论治,探讨其特点,希望能对停饮呕吐的证治研究有所帮助。《金匮》对停饮呕吐主要分为以下方证论治:1小半夏汤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证乃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气机上逆,症见呕而不渴,治当化饮降逆,和胃止呕。半夏、生姜正有此功,两药和胃止呕之功颇强,除用于停饮呕吐外,经过配伍可用于多种证型的呕吐,如治疗风寒挟混…  相似文献   

11.
竹叶石膏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伤寒解后,余热不清,气液两伤病症的名方。其主治原文为: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笔者征之临床,发现伤寒,即外感热病,亦即今之所谓感冒,愈后,赢,即消瘦,气逆欲吐者并不多,而虚,即虚弱乏力、精神倦怠等;少气,即气短者却很常见,若强求与原文完全相合之病症,方可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则竹叶石膏汤很难有用武之地。想起仲圣言及小柴胡汤之主治病症时曾有经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言辨证是关键,只要是柴胡证,换言之,只要是少阳证,辨证准确,便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证可以出现的症状不必都有。这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病情轻重之不同,患者体质之各异,以及治疗方法的差异,在临床上,不同的患者,辨证相同,表现却可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伤寒论》欲吐证进行论述,认为欲吐证即是恶心证,《伤寒论》无“恶心”一词,但通过“心中温温”、“欲吐不吐”等描述,较准确地反映了恶心证的表现特征。“温温”是对患者自觉心中泛泛不适症状 形象描述。  相似文献   

13.
《中成药》2019,(10)
目的对治疗咳嗽中成药进行挖掘和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治疗咳嗽中成药的名称、处方、剂型、功能、主治,录入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借助软件中一般统计法、文本挖掘、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筛选分析。结果 166种中成药共有16种剂型,以丸剂、片剂、颗粒剂、合剂等为主,包含252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为甘草(51.81%)、桔梗(38.55%)、杏仁(31.93%)、黄芩(21.68%)等,治疗证型较多为风热犯肺证(27.88%)、痰热壅肺证(23.45%)、风寒袭肺证(14.16%)等,常用核心配伍包括"甘草+桔梗""甘草+杏仁""陈皮+甘草"等,挖掘得出新方组合"荆芥+连翘+薄荷+黄芩+板蓝根+金银花""陈皮+半夏+甘草+杏仁+麻黄+石膏"等6首。结论治疗咳嗽的中成药核心为降气、化痰、止咳,佐以散寒、清热、补益肺肾。本研究可为临床辩证使用相关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乃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所著,以其辨证精,用药切,证之临床效如桴鼓而闻。笔者在研读之中发现其经文多处出现"和""和之""未和""自和"等字眼,明辨其意,或以总括病机,阴阳为本,而和其营卫与表里为重,亦有"于不治中治之"的自和之阴阳;或以详述脉证,以"脉短"示病情危重,平和之脉象于生命之要,脉证互参,确为临证察生死、辨顺逆之关键所在;或以为治则立法等。仲景所谓之和法,关键在于使人体营卫和、胃气和、表里和、脉气和,直到最终达阴阳平和。总取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或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不利。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在临床中使用较多,可以治疗很多病症。五苓散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原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现代在临床上,经过医师的临床验证和不断总结,五苓散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肾衰,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章浩军  刘启华 《新中医》2018,50(3):186-189
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腹痛之症在《伤寒论》可见"腹中痛""绕脐痛""少腹满、按之痛""腹满痛""时腹自痛"等16条条文中描述,其在太阳篇有4条、阳明篇3条、太阴篇2条、少阴篇4条、厥阴篇3条。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腹痛相关条文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仲景论腹痛证治规律,并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将腹痛证简化分为阳明热结证、三阴寒结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舌苔这样一个概念,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明确舌诊内容,补充舌态、舌觉、舌质、舌苔的观察,初步构建"舌诊"诊断体系。仲景开舌诊在热病血分证、瘀血辨证中运用的先河,《伤寒论·阴明病脉证》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本条提出证候的矛盾之处,口燥欲漱但不欲咽,与热邪伤阴证看似不相符,是因为邪入营血,血被上蒸,营阴上潮,此处虽并未提出热入营血的概念,但实开热入营血、入血动血理论的先河。此外,《金匮要略》提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提出舌质青与瘀血之间的联系,心主血,舌为心之苗,瘀血阻滞,令舌色青色紫或见青紫斑点,同时,还补充了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津不上承影响舌觉,自觉口中干燥,欲漱不欲咽的矛盾证候与血瘀证的关联。仲景灵活运用舌诊,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在著述中所涉及的具体舌诊运用不多,但时刻体现着辨证论治的精髓,如文中最常见的口干、舌燥一症涉及的病机有缺水乏津、邪陷少阴、热病被火劫、水热互结不布津液、三焦蓄水、阳明热胜伤津、实热内结等,究其内涵,不外乎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舌与气血津液精盛衰、输布的协调平衡的关系,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1]1条文解析本方适用于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治。此证由伤寒热病解后气液两伤,余热未尽所致。由于气津两伤,不能滋养形骸,故见身体消瘦;因中气不足,所以短气不足以息;因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气逆而欲呕吐。如张锡驹《伤寒论直解·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述:"伤寒解后,血气虚少,不能充养肌肉,渗皮肤,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战略的"前移",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已是势在必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既秉承了《内经》"治未病"的精髓,又将中医预防思想提升为治疗学层次上的原则与方法。《金匮要略》从"未病先防"到"欲病防发",再到"既病早治"与"已病防传",预防原则一线相贯,全篇渗透的"剂型预防""饮食预防""体质预防"等各类预防方法更是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