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和殖民统治内蒙古西部时期,采取强制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普及日本语教育。为了加强日本语教育,日本侵略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成立蒙疆日本语普及协会,开办日本语学校,对教师实行审定和开办训练所,实行语学审定考试制度等。日本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的做法,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属于文化侵略活动。  相似文献   

2.
日本语是不同于其它任何语言的极特殊的语种,它不仅在读音、书写以及句子结构和词汇结构上不同于其它任何一种语言,而且在语言的使用上,男性和女性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日本女性喜欢使用礼貌用语,喜欢使用终助词,喜欢使用委婉、隐讳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赵薇 《函授教育》2002,(6):70-70,91
日本语由于与汉语有着千百年的交流历史,受汉语的影响极深,因而日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之间就存在着许多共通的地方,特别是汉字、词汇的使用相似之处极多。这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既会因容易掌握大量词汇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习者想当然的“望文生义”、“望文生音”,造成许多误用。尤其是成年人接受再教育的学生或日本语学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由于工农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跃为世界上技术发达、经济强盛的国家之一。世界各国与日本经济贸易交流日益频繁,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也日益增加,一些大型国际性的会议相继在日本召开。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世界上有更多的外国人向往学习日本语,日本语教学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如何对外国人进行日本语教学,已经成为日本语学界、教育界研究的新课题之一。了解、熟悉日本语教学的动态和他们目前所推行的教学法,对于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日语教学会提供不少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日本语的显著特征之一,即在于人称代词数量繁多,独具体系。本文通过选择大量的实用例证,通过日本语人称代词的实例应用与文本分析,透视人称代词的内涵来阐述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日本语中的汉语词是日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汉语词也如此。文章论述的是汉语词在日本各个时代的不同概况。  相似文献   

7.
梁晓清 《考试周刊》2015,(39):80-81
语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熟悉,我们几乎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说出我们的语言的,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的便于我们使用的简单工具,其实从专业的角度考察是比较复杂的。就拿日语来说,从专业的角度来考察,一般可分为:音韵、文字、词汇、文法、敬语、文体、方言、语言生活等领域,其中,文法在语言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就是对日本语文法发展史的考察,希望通过对日本语文法的溯源,真正了解和运用日本语文法。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借用了相当数量的日本语词汇,除日本社会上产生的新词、流行词及汉语音译的词汇外,还有日本人创造汉字词音译、意译西方语言的词汇和日语借用古汉语词的形体或是在古汉语词的基础上增加汉字意译西语的词汇,并将其赋予新的含义,这类汉字译词和被日语翻新的古代汉语词又被汉语借用过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最先现代化的领域是语言,在20世纪初就基本形成。而近代中国新词汇的形成发展,受到日本翻译西方书籍创译的汉字词汇的影响。日本语言在明末清初也受到中国翻译西学词汇的影响。从17世纪开始,中日都开始与西方接触,在以后的各个时期,特别是进入19世纪后,日本向西方学习优于中国,造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日学生大量翻译日本书籍,日本制的专业术语大量进入中国。这些术语,主要促进了汉语言双音节、三音节及四音节词空前增长,前缀、后缀的词缀化构词法大大发展,动补结构的新词大量出现,动词的名词化现象突出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使汉语成功地适应了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日语中不仅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在日本社会中还存在着针对女性的大量词汇。从报纸中该类词汇的使用频率,可以体察出当代日本女性的真实社会地位。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词汇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章从复合词——"男性""女性"构成的复合词——在日本报纸上的使用频率,分析当今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中国隋唐文化特别是宋文化对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日语的词汇来看,现代日语中仍然保留着许多汉字及汉语词汇,而且许多词汇除发音与现代汉语不同外,字形却相近或相同,我们就把汉日语言中这些词汇称为中日同形语.中日同形语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汉语和日语中的汉字词汇,虽然都使用了汉字,但是这些汉字用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必定也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2.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3000多人群起反对,并以集体罢学归国的形式表示抗议。他们归国后,通过向中央政府上书、请愿,筹划、组织召开国民大会,以及发起“劝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等方式,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之野心,力阻政府与日签订密约,鼓励国民坚持斗争到底。在留日学生的鼓动和组织下,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第一次因中日政治事件而大规模集体罢学归国,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人民反对“二十一条”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而广被关注,它体现出在相同文化体系内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认同.<诗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它的鳊撰与历代注疏都体现出儒家的价值取向与评判,是中国儒家文化体系的主流思想.此外,<诗经>不仅是中国的经典,它还外传至日本,被日本统治阶级所接受.文章论述了日本权重学者对<诗经>的接受,以及对<诗经>所反映出的儒...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912个汉语姓名尾字的梳理后发现,汉语男女名字中各有16个高频用字;对4000多个英语名字的归纳后发现.英语名字的尾字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9个辅音字母,3个元音字母。此外,通过对这些汉、英男女名字尾字构成规律的对比研究后还发现这二者之间有其共性:汉、英男女名字虽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种名字的尾字大都有显示性别的功能。同时简述了俄罗斯、日本等国在使用英语语言构成其名字时区别男女名的常见后缀。通过对上述几个语种人名结构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名字不同寓意皆美,尾字虽异同可显性。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战”的爆发为日本侵华势力提供了良机,不过在对华问题上日本国内朝野的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矛盾更为尖锐。“倒袁”派一度占到上风,致使北洋政府被迫接受“二十一条”,然而出乎日本军国主义者意料的是中国人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目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政府被迫采取温和的对华政策,即从“迫袁附日”到“亲善提携”。  相似文献   

17.
清末日本监狱学书的中译本在日本出版之后,主要通过轮船寄至中国,由指定书店销至各地;在国内书籍销售中采用了报刊广告等近代化营销手段;监狱类书籍还通过封疆大吏以地方法政考试用书的方式,大量订购,流向官场读者;在日本政治家大隈重信主持编纂并赠送清朝皇帝大臣的宣扬明治维新成果的《开国五十年史》丛书中,也有监狱书籍。通过这四条书路,日本近代监狱改良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二战中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损失.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45年8月6日成立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负责日本战犯的处理工作.在国民政府设立的军事法庭中,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因其直属国防部、延续时间...  相似文献   

19.
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逐渐侵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七七”事变后长达近4年的事实战争中,中国没有对日宣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处于非战争状态,然而这是中国政府基于战略的考虑,利用这一国际法律规则,在抗战初期的困难局势下,积极争取到国际同情和援助的手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是出于对“宣战”所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的考虑对日宣战,以便在战后赢得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20.
拟声词和拟态词是日语词汇的突出特征。在日常的生活会话以及文学作品甚至是漫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拟声词和拟态词的身影。但是由于它的数量很多,尤其是拟态词,在汉语中并没有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词类,因此,是学习日语的一大难点。从日语拟声词拟态词的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考察,不仅对于认识其形成的过程、规律的学术研究方面,而且对于能熟练的掌握地道的日语的语言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