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生物力学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犬自体屈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型,比较重建后不同时期移植物总体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研究中心完成。采用成年比格犬21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前交叉韧带组15只,正常对照组6只。①重建前交叉韧带组建立犬自体屈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型,不锈钢螺钉悬吊固定。15只犬分别于术后0.5,1,1.5,3,6个月各时间点取材,3只/次。取材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以及连接两者的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其余连接股骨和胫骨的组织均去除,然后测量移植物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变化。②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切取犬双膝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以及连接两者的前交叉韧带,其余连接股骨和胫骨的关节囊及韧带全部清除,取其标本进行力学测定。③拉力检测方法均是通过Zwick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拉力测试,预牵拉2N,牵拉速度10mm/min,测试两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并记录标本拉断点的位置。 结果:实验采用成年比格犬21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测试结果:屈肌腱的最大抗拉强度为(564.15&;#177;36.18)N,刚度为(59.89&;#177;4.28)N/mm;前交叉韧带的最大抗拉强度平均为(684.75&;#177;48.10)N,刚度为(74.34&;#177;6.99)N/mm,所有前交叉韧带拉断点均在关节内部分;重建后即刻移植物的总体最大抗拉强度为(301.92&;#177;15.04)N,刚度为(31.35&;#177;1.97)N,所有拉断点均在骨隧道内编织线处。②重建前交叉韧带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变化:术后0.5,1,1.5,3,6个月移植物最大抗拉强度分别为(72.59&;#177;6.17)N,(34.26&;#177;2.12)N,03.91&;#177;6.88)N,(180.97&;#177;6.25)N,(393.93&;#177;32.46)N;移植物刚度分别为(13.18&;#177;1.23)N/mm,(6.56&;#177;1.35)N/mm,(13.27&;#177;2.10)N/mm,(22.46&;#177;2.29)N/mm,(28.74&;#177;1.30)N/mm。③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比较:术后0.5, 1,1.5,3,6个月。重建前交叉韧带组移植物总体最大抗拉强度分别是正常对照组重建后即刻的24.0%,11.3%,24.5%,60.0%,130.5%;移植物刚度分别是正常对照组重建后即刻的42.0%,20.9%,42.3%,71.7%,91.7%。 结论:犬自体屈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随时间的延长,移植物总体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呈由强到弱再缓慢增强的趋势,为临床重建术后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解剖结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质量与临床功能康复一直备受关注。目的:探讨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采用相同直径的移植物与不同大小骨隧道相匹配,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物肌腱与周围骨壁的愈合情况,同时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其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取犬自体中1/3跟腱作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修整为相同直径4 mm。16只成年雄性杂交犬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配到4个组,完整切除前交叉韧带,于股骨和胫骨止点处分别制备胫骨、股骨隧道,直径分别为5,4.5,4,3.5 mm,并移植入待用跟腱链接于骨隧道内。重建后6周时,按常规麻醉处死实验犬,收集手术区域组织与器官,作解剖、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周,解剖观察移植物与骨隧道生长未见各组明显差异;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腱骨愈合界面出现sharpey样纤维连接,3.5 mm骨隧道组胶原纤维较其他组致密有序;同时3.5 mm移植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优于同期各组。结果提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减小与移植物匹配的骨隧道直径,使其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紧密压配,能提供更加稳定的细胞生物学和力学环境,加快腱骨愈合界面的形成和改造,提高腱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隧道变化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40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术后行CT检查,分别测量股骨和胫骨近关节线隧道口的宽度,并与术中钻头直径对比。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对股骨、胫骨骨道不同级别间Lysholm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本组40例患者术后15%(6/40)出现股骨隧道扩大,其中33.3%(2/6)的骨隧道扩大程度为2~6 mm;17.5%(7/40)出现胫骨隧道扩大,其中42.9%(3/7)的骨隧道扩大程度为2~6 mm。股骨、胫骨骨隧道扩大各级别之间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隧道与胫骨隧道间扩大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隧道出现不同程度扩大现象。股骨隧道与胫骨隧道间扩大程度无明显差异。骨隧道扩大对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6-08/2007-12梅河口市市医院骨科采用解放军第三○四医院组织库提供的超低温冷藏同种异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作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移植替代物,对1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了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选用同种异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用16万U庆大霉素的250mL等渗盐水中浸泡30min,修整编织,测量肌腱直径,根据其直径确定骨隧道直径备用。用与肌腱直径相同的钻头建立胫骨及股骨隧道,将异体肌腱植入胫骨及股骨隧道,股骨端用RIGIDfix固定,将异体肌腱拉紧,于0°~120°牵拉韧带下屈伸膝关节20次后,拉紧韧带,胫骨端用Intrafix系统固定。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8.6个月。移植后均未出现免疫反应,移植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良好,屈曲均超过120°,主动伸屈无障碍,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阳性1例。移植后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移植前[(92.4±4.2,43.3±2.3)分,P<0.01]。提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基于仿生化思想,综合丝素蛋白纤维和小肠黏膜下层的优点,利用小肠黏膜下层分层包绕丝素蛋白纤维,拟构建良好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的复合韧带.目的:检测小肠黏膜下层包绕丝素纤维复合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3/06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小肠取自封闭饲养的经过榆疫的健康猪;蚕丝由湖北省德中茧丝有限公司惠赠.方法:用裹有纱布的刀柄去除小肠的浆膜层和肌层,制备符合要求的小肠黏膜下层.分层包绕脱胶后的蚕丝丝素纤维.直径分别为4,5,6,7,8,9 mm,长度为15cm.将复合韧带置于AGS-H多功能材料实验机的夹具中,固定后以10 mm/min的速度行拉断试验.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复合韧带的最大载荷,刚度和最大拉伸长度力学指标.结果:力学性能检测结果:复合韧带(以直径为7 mm为例)的最大载荷,刚度和最大拉伸长度分别达到(2 258±241)N,(309±16)N/mm和(43.0±1.5)%;而正常前交叉韧带的最大载荷,刚度和最大拉伸长度分别为2 195 N,306 N/mm和33%.复合韧带和正常前交叉韧带的力学性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合韧带力学性能优秀,满足韧带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关节滑液对移植物强度以及腱骨愈合的影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过程中,关节滑液对移植肌腱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下肢半腱肌腱,以同侧肢体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拟关节滑液影响模型,并同时取对侧肢体半腱肌行股骨髁上"U"形肌腱埋植避免关节滑液的影响。重建4周,取股骨-韧带-胫骨复合体,行生物力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重建后4周,生物力学测定时发现"U"字形埋植肌腱断裂时平均载荷明显大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处于关节内的肌腱(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骨隧道内坏死的腱组织已被纤维组织、新生骨组织替代,腱骨交界面形成Sharpey纤维连接和纤维软骨,优于关节内肌腱;"U"字形埋植肌腱腱骨交界面成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前交叉韧带重建肌腱(P<0.01)。结果证实"U"字形埋植肌腱的生物力学及腱骨愈合均优于处于关节内肌腱,提示关节滑液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韧带的强度以及腱骨愈合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节镜下一期联合重建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的文献报道不多,尤其是中长期随访研究。目的:关节镜下一期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中远期疗效比较。方法:自2002-06/2007-06对45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断裂患者行一期重建,20例选用自体移植物,25例选用异体移植物,以可吸收挤压钉固定行前后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同时处理合并伤。结果与结论:3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8年,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3例前抽屉试验弱阳性,5例后抽屉试验弱阳性;LACHMAN征弱阳性6例,轴移试验弱阳性3例。自体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3年后患膝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均明显高于重建前(P<0.05)。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患膝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8例出现骨隧道扩大,5例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段,3例为后交叉韧带胫骨段。5例出现关节积液,经关节腔穿刺冲洗后缓解,随访期间无韧带再断裂。结果表明关节镜下一期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均可获满意的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中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肌腱四隧道法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1年6月实施的双股双隧道PCL重建术43例。采用胫骨导向器,使胫骨隧道与胫骨的角度控制在50°~55°;胫骨侧的骨髓道入口位于胫骨前内侧取腱切口内,出口在胫骨平台后缘中心偏外侧,平台以下10mm的原PCL止点处。外上隧道出口为前外束,内下隧道为后内侧束,两隧道出口均在PCL止点范围内,其间约有3~5 mm的骨桥间隔。股骨骨道采用Inside-out技术:由外侧关节镜入口放入PCL上止点定位器;股骨隧道位于原PCL附着区,前外侧束隧道位于股骨髁间窝内髁外侧壁前上1∶30(右膝)或10∶30(左膝),距关节软骨边缘约7 mm位置;后内侧束隧道位于3∶30(右膝)或8∶30(左膝),距关节软骨10 mm位置。术中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残端,并同时治疗修复合并损伤。移植物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 43病例随访18~36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后抽屉试验:阴性39例,+阳性2例,++阳性2例。Lysholm评分:术前(48.4±6.8)分,术后(92.7±5.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2.85,P<0.05)。Tegner活动评分:术前(3.3±1.3)分,术后(6.7±0.9)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8.55,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四隧道重建PCL术能达到解剖重建的目的,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但在肌腱的固定方式方面仍有分歧。目的:观察联合运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在关节镜下进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05/2010-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应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30例,该组患者关节镜下均证实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断裂。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6~45岁。将患者股骨端用Endobutton、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观察术后近期疗效,以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对30例患者随访5~17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0.0±6.0)分和(49.5±5.5)分提高到术后的(85.5±3.5)分和(87.0±2.5)分(P<0.05)。说明联合应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进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具有近期疗效佳、移植物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内外对于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建立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的临床文献尚缺乏。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例接受经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30例接受经胫骨隧道技术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平均随访16个月,分别评估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旋转稳定性和膝关节的整体功能。结果与结论:最后一次随访时,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侧入路组在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胫骨隧道组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23%,经前内侧入路组的阳性率为6%,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制作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不仅可以重建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还可以较好地重建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