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民事立法和民事活动中,注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序良俗原则"也自应成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这对于维护社会正义、弥补法律缺陷、保护公民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外国民事立法中大多确立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我国在未来的民法中也应把公序良俗原则确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2.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有关问题争论已久。本文首先介绍了诚实信用原则的国外和国内渊源,并对其内涵加以明确。然后对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原则之"帝王条款"提出四点质疑,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并非为民法所独有,但其应当作为民法之基本原则。并结合诚实信用原则之特征及与其他民法原则的关系,阐述其不应列为最高原则之理由,对"法官空白的造法委任状"作为诚实信用原则称帝之理由提出了质疑。最后,对我国目前诚信缺失之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在立法技术上表现出来的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有非规范件、不确定性、衡平性和强制补充性。民法基本原则在民法体系中,有以克服成文法局限为代表的三个作用。  相似文献   

4.
概念法学对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理论及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进入20世纪以后,概念法学受到了来自自由法学运动的如潮批判,同时遭受到英美法国家判例传统的冲击。在我国民法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有必要重提概念法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从历史的角度正确对待概念法学,并阐明我国民法解释方法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立法确立了以债权形式主义为原则的立法模式.尽管我国目前仍不承认"物权行为"的概念,但是在物债两分的背景下,物权行为独立性是现有立法和民法理论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进而从逻辑和法律效果上来看,无因性理论也是值得吸纳的观点,未来我国结合恶意失权制度并对现有立法进行调整即可实现更合乎逻辑的物权形式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权利觉醒和利益纷争的社会转型期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混乱和缺陷,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只有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依法透视"三农"问题,建立宏扬民法理念的农村土地物权立法,遵循"虚其所虚、实其所实"的原则,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解构和重建,才能推动我国土地制度的物权立法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符合现代民法的私法理念,更能促进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理论上已经为学界所认可,但在实践中面临如何具体适用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公序良俗的定义;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原则的抽象性,就像诚实信用原则一样,为具体适用带来许多的技术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公序良俗原则在我国的本土化成为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商法因其特定调整对象、民商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民商法在市场经济立法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民商法调整对象的四个方面:民法调整的主体对象、原则、客体对象、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民商法调整中现存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陈蜀湘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4):127-127,126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之一,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对其在立法机制上的作用,名家的意见也不一致,为此笔者就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依据,作用,适用条件,陈述已见。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法是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和制度的总称,其价值应体现现代民法精神,以指导我国民事立法(中国民法典编纂)、民事司法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全过程。该文分析论证中国民法的秩序-安全、平等-公平、自由-效益基本价值,旨在对中国民法基本价值进行科学求证,以期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事法治实践提供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目的均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两者均要遵循民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立法和司法实践层面,都不能将两者割裂开,而应当尽量协调两者共同为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公共图书馆法基本原则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及特征,归纳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参考性原则,即合宪性原则、公益性原则、权义一致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13.
诚信作为一种普世的伦理价值,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诚信法律化的"硬约束"为诚信道德化的"软约束"提供了借鉴。诚信缺位与空缺现象为诚信立法提供动力与现实需要。诚信立法不仅可能,而且迫在眉睫。诚信立法是挽救诚信危机的理性选择,民事诚信法与行政诚信法构成中国诚信立法最为关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于各种原因,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增设“法律责任”一章,以用专单规定的立法模式来集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6.
再析情势变更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势变更原则是关于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情势变更引起合同效力变化的重要原则,我国《合同法》对此却无明文规定,从情势变更原则的有关基础理论问题出发,对确定情势变更原则不仅具有深远的立法理论基础,而且是实践的必需进行阐述,并籍此提出一项希望,即:确立该原则为我国即将颁布的《民法典》债权编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作为民法典的一部分,其基本要求便是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平等保护。物权法首次将平等保护原则写入其中,是对《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的深刻反思。必须改变传统民法对国家财产实行特殊保护的观念。公民合法取得的财产应当受到与对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同等的法律保护.使人民群众积累的财产能够受到切实的保障.这也是物权法引进这一原则的重要意义所在。鉴于此,有必要对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内涵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一些概括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与刑事赃物追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准确把握《物权法》及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关于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立法精神,解决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与刑事赃物追缴的刑民交叉和冲突问题,就必须结合国外赃物善意取得制度以及相关案例全面追溯、梳理我国对于刑事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有关立法实践及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9.
董军  郭淼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70-73
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是国际私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在确定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既存在着一些传统原则,如侵权行为地法原则、法院地法原则、双重可诉原则,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原则,如最密切联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深入研究我国司法实践问题,逐步完善我国一般涉外侵权行为立法,特别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涉外法律适用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进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确立的刑事诉讼国际准则 ,并将我国刑事诉讼法与之作了简要的比较。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立法构想 ,以期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