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比较重庆市两区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简称早产组)与正常足月儿(简称足月组)母亲孕期膳食营养、孕期保健及生活方式,为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对460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460名足月儿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应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早产组与足月组母亲的孕期营养、产前检查和生活方式,为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早产组母亲孕期叶酸服用比例,孕期每天进食动物性食物、奶及奶制品、水果的比例和频率,进食动物性食物的平均量都低于足月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母亲在孕期是否服用钙片、多种维生素,主食量,每周进食蔬菜、蛋类、豆及豆制品的进食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母亲产前检查的次数、在区县级医院进行产检的比例、分娩前体重均低于足月组,分娩时白细胞总数高于足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两组不同级别医院产检、被动吸烟、性生活、使用电热毯、孕期简单的体力活动等情况,以及分娩时中性粒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产组母亲孕期膳食营养较足月组的差,孕期保健也不规范。建议孕母注意膳食营养,进行规范的孕期保健,减少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在生后24月龄内发生追赶性生长时其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出生队列方法,选择嘉定区2016年1月—2016年12月出生的户籍和常住儿童中自愿加入0~24月龄随访研究中的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 500 g)126人,根据出生体重和孕周分为早产适于胎龄儿组73人、足月小于胎龄儿组53人;选择同地区、孕周37~41周、出生体重2 500~3 999 g 105人为对照组。比较3组婴幼儿生后0~24月龄间BMI均数、标准差的差异,分析男女婴幼儿在0~24月龄间BMI曲线的变化。【结果】(1)共纳入231人,男童111人,女童120人;(2) 2组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和2月龄阶段BMI均值均低于对照组,早产适于胎龄儿从4月龄开始BMI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是足月小于胎龄儿组BMI指数在4~18月龄间始终低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别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3组婴幼儿BMI指数在生后均呈现快速上升,在4~6月龄时达高峰,7~9月龄BMI数值开始下降,早产适于胎龄儿在6月龄BMI的比较中便赶上正常体重儿童的BMI值,而足月小于胎龄儿一直到24月龄仍与正常体重儿童的BMI值有差异,但是3组间的差值有缩小。男女性别间BMI上升曲线相似,但早产适于胎龄儿女童组别高峰值延长。【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的BMI存在追赶性增长现象,其后期变化趋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相似。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应给予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面的合理指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小于胎龄儿不同营养方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小于胎龄儿6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一致。分为早产小于胎龄儿组(其中低体重儿奶粉喂养组18例;母乳喂养组15例作为对照组)及足月小样儿组(其中低体重儿奶粉喂养组15例;母乳喂养组1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儿住院后第7 d空腹血中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对比研究各组患儿住院期间:达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追赶性生长情况、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结果】各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的喂养并发症。低体重儿奶粉喂养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在日龄满28 d、3月龄时完成追赶性生长的例数以及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方面改善显著;而在血清白蛋白水平、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体重儿奶粉喂养对小于胎龄儿短期营养及中期营养效果较好,且并不增加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但由于随访时间较短其对小于胎龄儿远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0~18月龄婴幼儿喂养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0~18月龄婴幼儿的喂养现状,为指导婴幼儿的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广东省城市、城镇、农村3844名婴幼儿,对喂养方式的现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4月龄母乳喂养率75.6%、纯母乳喂养率36.3%,母乳喂养持续时间(6.06±3.37)月、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3.60±2.00)月;4个月内主要喂养方式是混合喂养,占50.8%;母乳喂养儿的乳类添加率达91.9%;②婴幼儿开始添加辅食时间为(3.8±1.75)月龄,41.7%婴幼儿早于4月龄添加辅食,城镇过早添加辅食的现象较为突出;添加辅食的种类较丰富,但豆类添加率较低;农村婴幼儿蛋类添加率从4月龄、肉类添加率从6月龄开始显著低于城市和城镇;6月龄后婴幼儿从辅食获得能量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推荐量。【结论】婴幼儿的喂养仍存在问题,需继续提高母乳喂养率、改变过早添加辅食的现象、增加豆类添加率、改善添加辅食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陕西省镇安县36月龄以下婴幼儿出生情况和喂养行为。 【方法】 采用PPS抽样,在陕西省镇安县抽取432名36月龄以下婴幼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270 g,身长50.3 cm,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低出生体重儿占5.1%,巨大儿占5.6%。婴儿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52.3%。分别有4.2%、 26.3%和73%的婴幼儿在4~5月龄、6~11月龄和12~17月龄断奶。该地区0~5月龄婴儿96.7%已添加汤汁饮料类辅食;开始添加半固体软质谷类食物的中位数大多是在6月龄;有一半婴幼儿在7、8月龄开始添加蛋类和肉类;18~35月龄婴幼儿中有一半是在12个月龄时开始添加鱼类;12~17月龄儿中分别有88.4%和56.5%的比例添加了肉类和鱼类。 【结论】陕西镇安农村婴幼儿母乳喂养率很低,婴儿抱奶时间长,断奶过早,辅食添加过早,6月龄以后辅食种类不丰富,添加优质蛋白的时间较晚。建议应在包括镇安在内的贫困农村加大力度宣传母乳喂养,尽量保证母乳喂养,同时要适时、合理地添加辅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海口市3岁以内婴幼儿的喂养现状,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婴幼儿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并以问卷的形式对以上婴幼儿的家长进行喂养状况调查。利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海口市婴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 303.5 g,男女婴之间的平均出生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102),婴儿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出生比例以及早产率分别为4.48%、5.97%和15.2%。本次调查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61.8%,出生后4个月以内添加辅食的比例累计达到16.4%、4~8个月为85.6%。喂养人知道母乳喂养有利于孩子体格发育、有益于孩子大脑发育、增强孩子抗感染能力的分别为65.3%、71.2%、91.8%。结论:海口市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有待改善,新生儿出生后喂养方式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应在社区加强孕期营养知识、婴幼儿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的宣传教育,引导孕妇合理营养,提高母乳喂养率,确保婴幼儿适时保质保量地添加辅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现况,为该群体小儿的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横断面研究,由符合入组标准的1~4岁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中度低出生体重组(1 500 g≤BW<2 000 g)、早产轻度低出生体重组(2 000 g≤BW<2 500 g)和足月正常出生体重组(BW≥2 500 g)的主要带养人完成TAPQOL问卷。 【结果】 三组在胃部问题、皮肤问题、睡眠问题、胃纳和运动功能方面,以及问题行为和认知功能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总体得分并不低,中度低出生体重儿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机能和认知行为问题。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重视和关怀,并建立基于家庭基础上的健康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城区婴幼儿肥胖发生状况及家长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肥胖的关系,为儿童肥胖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城区12个社区中1~35个月儿童4654人为研究样本,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身长别体重≥中位数+2个标准差计分为肥胖判断标准,对其中215名肥胖儿家长和215名正常体重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人群肥胖发生率为4.7%。肥胖儿中父母超重和受教育程度低的比例高于正常体重儿,肥胖儿总的能量摄入高于正常体重儿,生后4个月内肥胖儿母乳喂养的比例低于正常体重儿、人工喂养和添加辅食的比例高于正常体重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肥胖的早期干预应关注喂养方式,包括提倡母乳喂养和避免过早添加辅食。  相似文献   

9.
早产小于胎龄儿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生长发育特征,为今后对早产儿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胎龄在206-258 d的早产儿按体重进行胎龄评估,分为SGA组(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出生体重P10)45例,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组76例,对照组200例(正常足月儿)。三组均于出生后定期接受体格发育监测和52项神经运动检查,并进行相应干预指导。在1-2岁间做智力(CDCC)检查。【结果】早产SGA儿体重在3-6月时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9-12个月与早产AGA儿体重差异缩小,但仍与足月儿有差异。早产SGA儿52项神经运动检查部分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早产儿智能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与足月儿差异有显著性,早产儿两组之间差异不大。早产儿贫血发生率高。【结论】早产SGA儿1岁以内的体格生长发育具有快速追赶特征,6个月后仍能保持较快的追赶速度。但1岁以内体重落后危险仍较大,神经运动发育也落后。早产儿2岁以内MDI较低,应该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1~3月阶段的体重、身长和头围等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期间在天津市东丽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童营养门诊随访管理出院后4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纯母乳同时添加母乳强化剂喂养;对照组给予纯母乳喂养。对其追赶生长进行观察,分析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对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观察组矫正1、2和3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及头围优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强化母乳喂养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比较理想的喂养方式,对帮助其实现追赶生长,减少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present infant complementary foods eating and compare trends over the past 10 years in Taiwan. We investigated the methods used to introduce infants to complementary foods,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nd the principle caregiver's knowledge about infant feeding. This study focused on findings from the 2005-2008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NAHSIT)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1997-1999 Child NAHSIT. Interviews in both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by trained interviewers. In 2005-2008 survey, 50% of infants aged 7-12 months had started eating baby cereals or juice at age 4-6 months as recommended. The proportions of infants aged 10-12 months who were introduced to particular complementary foods at recommended periods varied from biscuits (51.1%) to tofu (1.1%). The proportions were higher in 2005-2008 than in 1997-1999 for only 3 items. In both survey, more than 80% of mothers were the one who made the decision to introduce their children to complementary foods. More than 75% of caregivers fed baby cereals to their babies from milk bottles. In 2005-2008, the most commonly encountered problem was that the child wouldn't eat. Nutrition knowledge of the caregivers have improved since 1999, but still needs fostering. The timing to introduce complementary foods become later than ten years ago. Whether the delay will affect the normal dietary intakes of children after one year of age needs atten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only promote breastfeeding, but also reevaluate current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 on complementary food introduction tim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口服不同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尤其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FI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1日-2010年3月31日在1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FI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红霉素大剂量组(第8~10日龄起口服红霉素 12.5 mg/kg,q8 h,疗程7~10 d)、红霉素小剂量组(口服红霉素5 mg/kg,给药方法同上)、对照组(完全不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比较各项喂养相关指标、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等,并评估药物副作用。 【结果】 入组极低体重儿46例,大剂量组11例,小剂量组22例,对照组13例。两治疗组肠内热卡达基础热卡的日龄及体重开始增长时肠内热卡比例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大剂量组体重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所有治疗组患儿随访6个月均未见明显红霉素副作用。 【结论】 本研究中选取的两种剂量红霉素口服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FI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大剂量略优于小剂量。所采用的红霉素治疗方案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婴儿早期喂养方式对其睡眠状况及相关睡眠行为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家长睡眠日记方法收集524名足月婴儿出生至4月龄共8次睡眠和喂养的相关信息,并在生后第4周和第3个月时完成婴儿睡眠行为方式的调查。选择广义线性模型及χ2检验方法探索婴儿喂养与睡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部分母乳喂养婴儿白天和24 h睡眠时间比例分别比完全母乳和配方奶喂养婴儿少4.2%、5.2%和1.6%、2.4%,但完全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方式婴儿上述两项指标平均水平相似;配方奶喂养婴儿夜醒次数要少于其他两种喂养方式。在睡眠养育行为上,三种喂养方式婴儿均偏向于同床睡眠及较高比例的入睡和夜醒后的安抚需求,但入睡时具体安抚方式选择存在差异。 【结论】 部分母乳喂养婴儿自我入睡能力、睡眠长度以及睡眠质量均比其他两种喂养方式婴儿差,如何改善并促进其睡眠健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以健康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间添加辅食、添加不同种类辅食对婴幼儿贫血发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顺义区3~18月龄婴幼儿143名,向其母亲询问婴儿基本状况、添加辅食时间和辅食种类等;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方法测量其血红蛋白浓度。 【结果】 本研究发现该组儿童贫血发生率12个月前为30%左右,明显高于12个月后的10%左右 (P< 0.01)。不论男童还是女童, 6个月龄前或6个月龄后儿童,4个月前添加辅食均可以使贫血发生率下降(P< 0.05)。添加铁强化食物(如配方奶和营养素补充剂)可以使血红蛋白浓度升高(P< 0.05)。采用不同贫血诊断标准(97、105、110 g/L),贫血发生率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1)。 【结论】 12个月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12个月龄后儿童。虽然4个月前添加铁强化辅食使得铁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但适宜的辅食添加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研究地区婴幼儿喂养现状,比较该地区与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婴幼儿喂养水平,探索我国婴幼儿喂养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标准化问卷对我国中西部40个县3 708名2岁以下儿童看护人的喂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版《婴幼儿喂养评估指标》中的8个指标并与世界卫生组织 2010年公布的46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调查地区早开奶率、6个月以下儿童纯母乳喂养率、1岁和2岁时持续母乳喂养率均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7个国家中分别位列第34、39、44和45名。辅食及时添加率、辅食添加种类合格率位列前20%,辅食添加普遍过早。 【结论】 调查地区婴幼儿喂养中主要存在开奶不及时、母乳喂养伴随喂水、过早添加辅食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短的问题。加强健康宣教,传播喂养知识,对婴幼儿喂养状况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无脑损伤的早产儿按照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早期干预,探讨其效果,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方法】 选择无异常分娩史、头颅检查除外脑损伤的早产儿49例(早产儿组),设正常足月儿48例为对照组。应用小婴儿气质问卷和幼儿气质评估表对早产儿组和对照组进行气质测评。早产儿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和气质干预,干预1年后与对照组儿童进行气质比较。 【结果】 干预前两组气质分类结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组干预后E及I-E型气质儿童增多,干预前后气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 【结论】 早期教育和气质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气质良好发展,不同气质特点婴幼儿应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的骨代谢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30例足月适于胎龄儿(AGA)、17例足月小于胎龄儿(SGA)、33例早产AGA和6例早产SGA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骨钙素(OC)、β胶原分解片段(β-CTx)、血清钙(Ca2+)、甲状旁腺素(PTH)和25-羟胆骨化醇[25(OH)D3]浓度,并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足月SGA和早产AGA组血清OC浓度低于足月AGA组(P分别<0.01和<0.05);足月AGA组血清β-CTx浓度低于早产AGA组(P<0.05);早产AGA和SGA组血清Ca2+浓度低于足月AGA组(P均<0.05);早产AGA组血清PTH浓度低于足月AGA和SGA组(P分别<0.01和<0.05);四组血清25(OH)D3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足月SGA、早产AGA和SGA与足月AGA相比容易发生代谢性骨病,应加强代谢性骨病的监测,同时还应注意足月AGA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影响婴儿早期发育状况的相关因素,为婴儿发育的早期促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8-2010年在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行为发育门诊进行盖泽尔发育测试的6月龄婴儿共518例,从喂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早教方式、营养状况、定期检查、主要抚养人等15个方面进行多因素分析,分别比较对婴儿发育水平的影响。 【结果】 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母亲文化、喂养方式、早教方式、孕母营养等12种因素影响婴儿的早期发育水平。经多元回归分析,母亲文化、喂养方式、早教方式、孕母营养、营养状况、主要抚养人6项因素与6月龄婴儿的发育商呈正相关。 【结论】 母亲受教育程度、母乳喂养、早期教育、孕期营养、主要抚养人以及婴儿营养状况对6月龄婴儿的发育水平有显著性影响,在婴儿发育的早期促进中应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区婴幼儿贫血发生及相关因素。 【方法】 入选上海市区健康足月单胎6月龄婴儿,分别于6、12、24月龄进行血常规检测,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并收集喂养信息。 【结果】 共入选189名6月龄婴儿,149名完成12月龄随访,101名完成24月龄随访;6、12、24月龄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8.0%、15.4%、10.9%;73.5%的12月龄和45.5%的24月龄婴幼儿贫血为新发病例;婴幼儿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6月龄贫血与非贫血婴儿相比,4月龄前添加辅食以及6月龄时未添加肉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上海市区婴幼儿贫血仍有一定的发生率,有必要定期筛查血常规;辅食添加过早和肉类辅食添加过晚所导致的铁缺乏是造成婴儿贫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