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浮莲对水产养殖排放水体净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在可控条件下对水产养殖排放污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等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浮莲对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总磷和COD均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各水质指标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2.4%、47.5%、23.2%、5.80%、51.5%和25.9%。  相似文献   

2.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室内工厂化流水养殖(IIFA)为对照组,通过养殖场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RAS)试验(85 d)比较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影响,探究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硝化效率变化。结果显示:RAS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74.58%±1.74%)、饲料转化率(70.56%±3.82%)、产量(3.91±0.49 kg/m^3)显著高于IIFA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66.90%±3.80%)、饲料转化率(67.14%±3.25%)、产量(3.47±0.42 kg/m^3)(P<0.05)。对虾RAS可以将养殖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质量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5.92、0.60和1.14 mg/L);对照组的COD呈现上升趋势,最高升至15.37 mg/L,NH_4^+-N和NO_2^--N质量浓度在较大范围(0.20~2.90 mg/L和0.19~6.97 mg/L)内波动。然而,对虾RAS养殖水体NO_3^--N和总氮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高分别升至25.98和33.55 mg/L;对照组养殖水体NO_3^--N(0.94~2.85 mg/L)和总氮(5.95~14.01 mg/L)质量浓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对虾RAS对养殖水体硝化作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H_4^+-N和NO_2^--N去除率分别为23.78%~91.43%和0~27.76%,NO_3^--N累积率则稳定在一定范围(0.57%~4.30%)。研究表明,对虾RAS的应用可有效控制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关键水质指标,有利于对虾存活率的提高和养殖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对虾养殖对周边海域水体环境的影响,对海南一对虾养殖场分布海域的水体水质进行了调查。在对虾养殖期间,连续4个月测定了养殖废水排污口附近(参照点)及距离参照点不同距离海域水体中的氨氮、磷酸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结果显示,参照点水体中的氨氮、磷酸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分别为(0.121±0.001)mg/L,(0.058±0.002)mg/L,(0.039±0.003)mg/L和(4.753±0.015)mg/L。在距离参照点1.5 km处海域水体中的氨氮、磷酸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分别为(0.109±0.001)mg/L,(0.045±0.001)mg/L,(0.002±0.002)mg/L和(4.552±0.003)mg/L。从参照点由近及远,水体中的上述测定指标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其中,各采样点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参照点水体(P0.01),采样点2和采样点3处的磷酸盐的含量显著低于参照点水体(P0.05)。氨氮和硝酸盐的含量和参照点水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虾养殖废水的排放对周围海域水体中氨氮和硝酸盐影响较大,对亚硝酸盐和磷酸盐含量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氮、磷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氮、磷分布现状,选取上海市典型的淡水养殖场进行引水和池塘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3 mg/L和0.294mg/L;引水和池塘水体中总氮平均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池塘水中总磷平均质量浓度为0.370mg/L,显著高于引水;不同养殖品种池塘中氮、磷年均质量浓度有所差异,淡水鱼塘中总氮、总磷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凡纳滨对虾塘次之,中华绒螯蟹塘最低;养殖生产使池塘水体中有机态氮、磷在总氮和总磷中的占比以及氨氮在无机氮中的占比较引水均有所增加;引水中总氮在春、冬季含量相对较高,总磷在夏、冬季含量较高。养殖过程中淡水鱼塘中氮、磷含量因有机质的累积在秋季养殖后期较高;凡纳滨对虾塘中氮、磷含量在5月养殖初期相对较高;中华绒螯蟹塘内氮含量因水草的净化作用随养殖进程逐渐降低;70%以上的引水样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高于1.0,淡水养殖的引水质量不容乐观。整体上,淡水鱼的养殖显著增加了水体的综合污染程度(P0.05),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对水体综合污染程度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选择绍兴地区不同方位的4个乡镇(东浦镇、福全镇、马山镇、鉴湖镇)作为监测点,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在采样点直接进行pH、透明度、ORP、TDS和溶解氧等测量,将采集的水样在实验室进行COD、BOD5、TN、TP、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正磷酸盐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监测点的水体透明度为62~79cm,溶解氧1.325~3.150mg/L,TDS为112~219mg/kg,pH6.80~7.43,ORP为-0.67~15mV,硝酸盐氮为0.82~2.59mg/L,亚硝酸盐氮为0.82~2.59mg/L,氨氮为2.83~4.31mg/L,正磷酸盐为0.018~0.32mg/L,总氮为0.061~0.13mg/L,总磷为0.0225~0.0339mg/L,COD为0~63.1395mg/mL,BOD5为18.47~22.25mg/L.采用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1∶1混合的微生态制剂处理农村污染水体,持续15d,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微生态制剂对污染水体均有治理效果,0.15g/L菌粉组去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设计6个凡纳滨对虾幼虾养殖密度:10、20、30、40、50、60 ind/m2,通过比较60 d养殖周期内的水环境因子、幼虾生长状况与消化酶活性,分析研究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各试验组水质均符合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要求,单位水体载虾量主要影响pH、非离子氨氮(NH3-Nm)、溶解氧(DO)等水化指标;不同试验组水体pH、NH3-Nm含量、DO含量、总氮(T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浊度、总磷(T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试验组对虾中肠腺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单位水体载虾量越高,对虾体内蛋白消化酶活性和氮利用率越低的规律,DO是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得到本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最佳养殖容量为46.0 g/m3或32.2 g/m2(322 kg/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究活性酵素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及养殖池水质的影响,为稳定养殖池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共设3组(实验组A、B和对照组),各组均投喂3餐/天,对照组不拌活性酵素,实验组A、B分别拌活性酵素2餐/天、3餐/天,试验周期为45 d。分别于投喂后的第15、30和45天测定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并每3天测量养殖池pH、温度、溶解氧(DO)、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等水质指标,初始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均未检出。结果显示,使用活性酵素的2个实验组均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拌料2餐的实验组A增重率为(962.02±13.55)%,高于拌料3餐的实验组B(726.58±16.04)%,实验组A体长为(5.50±0.14)cm,高于实验组B(4.70±0.15)cm,促生长作用显著(P0.05),说明活性酵素拌料2餐/天投喂为宜。对照组养殖池水的氨氮、亚硝酸氮含量波动大,分别高达(2.70±0.03)mg/L和(0.31±0.01)mg/L,而2个实验组的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始终低于0.5 mg/L和0.1 mg/L的安全浓度水平,表明活性酵素在稳定养殖池氨氮、亚硝酸氮含量方面的作用显著。3组的养殖池DO范围为10~13 mg/L、温度范围为19~23℃、pH值范围为7.5~8.4,表明活性酵素对养殖池DO、温度、pH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说明,活性酵素拌料按照2餐/天投喂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速度,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养殖池水中氨氮、亚硝酸氮含量的增加,调节改善养殖池水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使用改造后的推水养殖系统养殖草鱼的跟踪养殖实验来验证改造后的推水养殖系统的养殖效果。经过8个月的养殖得到推水养殖养殖槽养殖草鱼成活率为66.64%,规格为225.45g/尾,养殖槽产量为7.25kg/m3。养殖槽中的水温高于大池塘水温,推水养殖系统水体氨氮、总氮和总磷会随着养殖进程而升高,而且均是养殖槽高于尾水处理区出口处,高于大池塘。最高时养殖槽总氮、氨氮和总磷分别达到了7.10mg/L、3.65mg/L、0.58mg/L,大池塘总氮、氨氮和总磷分别达到了3.45mg/L、1.08mg/L、0.21mg/L,尾水处理区出水口总氮、氨氮和总磷分别达到了5.72mg/L、2.11mg/L、0.42mg/L。结果表明改造后推水养殖系统养殖草鱼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变化,养殖槽内水质仍然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养殖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采用化学沉淀(聚丙烯酰胺)、物理过滤(多孔沸石)、生物吸附(美人蕉等)等方法对中华鳖养殖废水进行逐级综合处理,试验结果:养殖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86.34%、86.9%和82.17%,水体溶氧量(DO)上升到4.95 mg/L,多级综合废水处理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碳、氮、磷同步脱除性能。结果表明,多级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可以对温室甲鱼养殖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基塘氮磷的含量分布及与水质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珠江三角洲顺德基塘水和底泥样,测定NH4+-N、NO3-N、NO2——N以及水体中的TOC、DO、BOD,研究基塘水体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水化学影响因素.测定结果表明,氮几种形态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变化不明显,但在水体和底泥中的分布差别很大.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含量比亚硝酸盐氮含量高,底泥中硝酸盐氮含量大幅度降低,亚硝酸盐氮和氨氮含量升高,表明底泥对硝酸盐氮释放通量较大.氮和水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DO与硝酸盐氮呈负相关;TOC与总氮呈负相关,与亚硝酸盐氮呈正相关,总有机碳与氮相关性显著;回归方程显示水体环境中的氮主要和BOD关系密切.总氮与硝酸盐氮呈正相关,与亚硝酸盐氮呈负相关;基塘水体有效态无机氮的变化主要是由硝酸盐氮决定.磷和水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DO与正磷酸盐呈正相关,BOD与正磷酸盐呈负相关;COD与总磷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下微生物调控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排放水的水质状况,设置了3种放养密度(200、400、600尾/m~2),共9口养殖池,跟踪监测了对虾从苗期到养成期不同生长阶段排放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硫化物、总磷、COD、重金属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在3种放苗密度下,当对虾体长8 cm时,排放水的水质基本能达到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标准;当对虾体长≥9 cm时,排放水中无机氮的含量均不符合一级、二级标准。在采用微生物调控的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放苗密度不超过600尾/m~2时,对虾生长前期养殖水质基本能达到排放要求,生长后期则需要采取一定的养殖废水处理措施,才能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与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池塘生态混养试验中,池塘进、排水口COD、磷酸盐、总磷、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含量对比表明:池塘排水口的COD、总氮、氨氮较进水口有明显的降低,生态效益明显。该养殖模式每公顷生产刺参和单环刺螠合计4 950 kg,产值65.25万元,纯利润35.2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唐山市海水养殖模式尾水污染状况,2020年,对唐山市主要沿海县区7种海水养殖模式养殖尾水状况进行了监测及分析。监测内容共5项,包括:COD、总氮、总磷、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分别对养殖进水和尾水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7种养殖模式尾水COD全部合格,合格率远超过进水。无机氮进水和尾水均超标,进水超标率远高于尾水。进水、尾水无机氮随季节变化情况:秋季>春季>夏季。总氮、总磷尾水超标率高于进水。总氮的随季节变化情况:春季>秋季>夏季。总磷随季节变化情况:春季>夏季>秋季。活性磷酸盐超标严重,进水、尾水均超过限量值的3倍。研究表明: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是唐山市海水养殖进水、尾水主要超标指标。尾水中总氮、总磷、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超标主要是由于进水超标所导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河蟹养殖水体中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水质的调控作用,利用平板计数法考察细菌、芽孢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弧菌(Vibrio)的抑制作用,利用哈希试剂测定水体中COD、氨氮、总磷、总氮的含量,对解淀粉芽孢杆菌降解水体有害物质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水体中的细菌总数和芽孢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整个养殖期,对照组和试验组水体中嗜水气单胞菌的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水体中的弧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水质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在水体中投加解淀粉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氨氮、总氮、COD、总磷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优化的循环海水养殖系统,采用水质国标检测方法分析了珊瑚石生物滤池在不同氨氮和溶解氧(DO)负荷实验条件下对养殖废水中氨氮、化学耗氧量(COD)及颗粒悬浮物(SS)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进水氨氮浓度对出水氨氮(正相关)、COD(正相关)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对SS处理效果影响不显著。当进水氨氮浓度为0.45~0.65 mg/L时,滤池对水体处理效果最优(氨氮平均清除率为82.1%±3.3%;COD平均清除率为7.1%±1.5%;SS平均清除率为5.8%±1.6%)。DO浓度对水体氨氮(负相关)和COD(负相关)处理效果的影响显著(P0.05),对SS处理效果影响不显著。DO浓度为5.0~7.0 mg/L时,水体处理效果最优(氨氮平均清除率为78.7%±3.5%;COD平均清除率为23.0%±5.3%;SS平均清除率为7.1%±2.0%)。因此,本实验环境下的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珊瑚石生物滤池在氨氮浓度为0.45~0.65 mg/L,DO浓度为5.0~7.0 mg/L时,对水体中的氨氮、COD、SS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6.
<正>二、结果与分析1.不同日投饵量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COD含量变化(1)氨氮:两个系统投饵量直接影响到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氨氮含量随日投饵量的增减而变化,投饵量增加,氨氮含量升高;投饵量减少,氨氮含量也随之降低。系统Ⅰ4月6日氨氮含量最低,为0.87毫克/升(日投饵量最低,22.04千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非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絮团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水质因子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生物絮团沉积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5.93±0.31)m L/L,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的生物絮团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5 m L/L),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氨氮含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05±0.19)mg/L,试验组氨氮含量增加缓慢,至第60天时仅为(0.37±0.0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的前1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亚硝酸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后试验组亚硝酸氮含量增速减慢并趋于稳定,而对照组则直线上升,对照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室内集约化养殖水体中添加红糖和枯草芽胞杆菌及其强化发酵液,研究其对养殖水质及日本囊对虾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水体在14d时即可形成具生物絮团特征的絮状物,镜检显示,该絮状物包含细菌、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无定形碎屑。对照组水体中的无机氮总产生量为56.2g/m2,而处理组水体中的无机氮总产生量为4.13g/m2;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水体的COD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显著提高;对照组日本囊对虾产量为0.55kg/m2,处理组产量为0.65kg/m2;每千克对虾耗用水量对照组为28t,处理组为3.4t。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体中添加红糖和枯草芽孢杆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对虾集约化养殖的水质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9.
换水率和密度对刺参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日换水率(0、10%、20%、30%和100%)和养殖密度[0.980±0.008、1.760±0.005、2.810±0.007和(3.640±0.006)kg/m3]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率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养殖试验首先在非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测定各组刺参综合特定生长率(ISGR)及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结果显示,日换水率为10%和20%处理组的ISGR分别达到每天(1.330±0.161)%和(1.410±0.18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密度养殖试验证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ISGR逐渐降低,分别达到每天(0.610±0.500)%,(0.570±0.030)%,(0.560±0.045)%和(0.320±0.040)%,各组换水率及养殖密度组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均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波动;养殖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试验组刺参的ISGR高于非循环水养殖组,可达(0.130±0.007)%,且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0.020 mg/L以下,而非循环水养殖的分别积累到(0.600±0.015)mg/L和(0.076±0.002)mg/L。研究表明,在换水率15%,养殖密度(2.810±0.007)kg/m3的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体水质稳定,刺参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20.
以9个陆基围隔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塘不同密度(0g/m2、75 g/m2、150 g/m2)混养毛蚶实验,研究毛蚶对混养虾池的水质(总氮、氨氮、叶绿素α),底质(总氮、总磷)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混养毛蚶处理组底质总氮、总磷的积累量都低于对照组;毛蚶还促进了水体氨氮的积累,降低了水体叶绿素含量;混养带来毛蚶产量的同时不影响对虾产量,毛蚶密度为150 g/m2的处理组养殖效益最佳。滤食性贝类毛蚶对虾池悬浮物和沉积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虾池有机物积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