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SLC7A11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铁死亡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健康SPF级C57BL/6J小鼠,8周龄,体质量22~25 g,随机数表法分成4组: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右美托咪定+SLC7A11抑制剂组(DIKE组),每组6只。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45 min,再灌注30 min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EX组和DIKE组夹闭SMA前30 min腹腔注射25 μg/kg DEX,S组和II/R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DIKE组缺血前90 min腹腔注射SLC7A11抑制剂Imidazole ketone erastin 50 mg/kg。再灌注30 min时处死小鼠,距回盲瓣约5 cm处取小肠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改变并行Chiu评分,比色法测定小肠组织Fe2+、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微板法测定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3组小肠组织Chiu评分、Fe2+和MDA含量升高,GSH含量降低,SOD活性下降,SLC7A11、GPX4表达下调(P<0.05);给予右美托咪定后明显降低小肠组织Chiu评分、Fe2+和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和GSH含量,SLC7A11、GPX4表达上调(P<0.05);腹腔注射SLC7A11抑制剂后得到的结果相反。结论:SLC7A11的激活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铁死亡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帕立骨化醇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与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假手术组(SP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帕立骨化醇缺血预处理组(P组)。S组与SP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IR组与P组建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后再灌注2 h,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模型;SP组与P组在术前24 h经腹腔注射0.3 μg/kg帕立骨化醇,其余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再灌注2 h时处死小鼠,距回肠末端5 cm取得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结果,根据Chiu's评分标准对肠黏膜损伤进行病理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 TLR4)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及SP组相比,IR组及P组小肠Chiu's评分明显上升,IR组肠DAO、TNF-α、IL-6含量及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上升( P<0.05);与IR组相比,P组Chiu's评分、DAO、TNF-α、IL-6含量及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 结论:帕立骨化醇可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止血带诱发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换气的影响。方法: 前臂或者手部需要止血带进行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n=2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D组患者在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 1 μg/kg,持续 10 min,随后以 0.5 μg•kg-1•h-1速率直到手术结束;C组患者相同方法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待麻醉起效后上止血带,分别在上止血带即刻(T0)、上止血带后1 h (T 1)、松止血带后 0.5 h(T2)、2 h (T3)、6 h (T4)和 24 h (T5)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和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记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按照公式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呼吸指数(RI)和动脉血/肺泡氧分压比值(a/A比值)。结果: 与T0比较,两组患者T4时PaO2、a/A比值下降,PA-aDO2、RI比值上升,D组上升幅度比C组大。与T0比较,C组T3-5时血浆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D组仅在T4时血浆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MDA浓度增加幅度明显低于C组,SOD浓度降低幅度明显低于C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改善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患者的肺换气功能,其可能的机制是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加体内氧自由基清除剂(SOD)从而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MDA),减少肢体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8~10周龄C57BL/6J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sham组),缺血 再灌注组(I/R组),I/R+生理盐水组(NS组),I/R+右美托咪定组(DEX组),I/R+阿替美唑(Atipamezole,ATI)+DEX组(ATI+DEX组)。复制在体小鼠左肺I/R损伤模型,I/R组小鼠开胸夹闭左肺门缺血30 min,再灌注180 min;sham组仅开胸游离肺门而不夹闭,肺门游离后机械通气210 min;DEX组在左肺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DEX 25 μg/kg,NS组则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ATI+DEX组在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ATI 250 μg/kg后,随即腹腔注射DEX 25 μg/kg。实验结束时取左肺组织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D)、总肺含水量(TLW),评估肺组织损伤指数(IQA),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sham组比,其余4组肺组织W/D、TLW、IQA值明显上升(P<0.05),光镜、电镜示肺组织呈明显损伤性变化;I/R组与NS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干预后,肺组织W/D、TLW、IQA值较I/R组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损伤明显改善;应用阿替美唑以后,肺组织损伤加重,W/D、TLW、IQA值明显升高,与DEX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能通过抑制交感活性,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对缺血再灌注肺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会  李俊  黄素琴  李玉红  范俊 《金属学报》2021,26(12):1386-1392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DEX)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随机将48只SD大鼠分成4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sepsis组)、sepsis+右美托咪定组(DEX组)以及sepsis+DEX+HIF-1ɑ抑制剂(Bay87-2243组)。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erforation, CLP)建立脓毒症模型,DEX组和Bay87-2243组分别于CLP前30 min和CLP后2 h腹腔注射DEX 30 μg/kg;Bay87-2243组于CLP前连续3 d口服灌胃BAY87-2243 9 mg/kg。其他组腹腔注射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中HIF-1ɑ和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 protein, TJs)表达;ELISA检测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AO)、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和D-乳酸(D-LAC)血浆浓度;HE染色检测大鼠肠黏膜形态学改变。结果:DEX可显著上调脓毒症损伤大鼠肠黏膜组织的HIF-1ɑ表达水平(P<0.05),从而改善脓毒症大鼠的肠黏膜病理损伤、降低Chiu's评分(P<0.05),降低肠黏膜通透性(P<0.05),上调TJs蛋白(P<0.05);且上述作用可被HIF-1ɑ抑制剂Bay87-2243逆转。结论:DEX上调肠黏膜组织HIF-1ɑ蛋白水平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西红花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隔日西红花素腹腔注射,术后每周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和行为学实验。28 d后取脑检测缺血侧海马和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结果: 西红花素给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增加十字高架迷宫试验的开臂停留时间,减少旷场试验中央区活动时间。同时,西红花素腹腔注射明显上调缺血侧海马和皮层GDNF、皮层BDNF的表达,降低MDA的产生,提高SOD、GSH-Px活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红花素可缓解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焦虑情绪,提高空间辨识和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西红花素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和抗氧化活性物质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脓毒症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4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脓毒症+HIF-1α刺激剂组(脓毒症+DMOG组)、脓毒症+HIF-1α抑制剂组(脓毒症+Bay87-2243组),每组6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erforation, CLP)建立脓毒症模型。ELISA检测大鼠血浆炎性标记物IL-1β、IL-6、TNF-α,氧化应激标记物丙二醛(MDA)以及抗氧化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HIF-1α表达。HE染色检测肠黏膜病理学损伤。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大鼠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以及HIF-1α显著上调(P<0.05);给予腹腔注射DMOG明显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浆IL-1β、IL-6、TNF-α、MDA水平(P<0.05);增加血浆SOD、CAT水平(P<0.05);HIF-1α表达上调(P<0.05),肠黏膜病理损伤减轻,Chiu'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口服灌胃Bay87-2243则得到相反的结果。 结论:HIF-1α对脓毒症肠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缓解脓毒症炎性反应和抑制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川芎嗪(LT)对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夹闭右肾肾蒂阻断血流30 min, 然后放开动脉夹再灌注0.25 、1 、24 h, 造成小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 于手术前分别腹腔注射川芎嗪100 mg·kg-1 和等量生理盐水。化学法观察小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肾组织MDA 含量和SOD, 并观察肾组织WBC 滞留数、肾小管计分等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 川芎嗪使肾缺血再灌注1 、24 h 小鼠肾组织MDA 含量、肾小管计分明显降低, 血、肾中SOD 活性增强, 使肾缺血再灌注24 h血中Scr 、Bun 、MDA 含量、肾中WBC 滞留数明显降低。结论: 川芎嗪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抑制WBC 粘附有关。  相似文献   

9.
孙晓峰  杨军 《金属学报》2012,17(8):841-845
目的: 探讨姜黄素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时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肢体缺血 2 h 再灌注 3 h 肺损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姜黄素组(Cur)、缺血再灌注组(I/R)、姜黄素+缺血再灌注组(Cur-I/R)和锌原卟啉IX(ZnPP)+姜黄素+缺血再灌注组(ZnPP-Cur-I/R)。ZnPP-Cur-I/R组于缺血前 24 h 经腹腔注射ZnPP 20 mg/kg,Cur 组、Cur-I/R组和ZnPP-Cur-I/R组分别于缺血前 2 h 经腹腔注射姜黄素 200 mg/kg,其余各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除Sham组和Cur组外,其余各组行肢体缺血再灌注。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肺组织损伤评分、湿/干重比(W/D)、中性粒细胞(PMN)数目和HO-1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肺组织损伤较重,肺损伤评分、W/D及PMN计数升高,HO-1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I/R组比较,Cur-I/R组肺组织损伤减轻,肺损伤评分、W/D及PMN计数降低,HO-1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Cur-I/R组比较,ZnPP-Cur-I/R组肺组织损伤加重,肺损伤评分、W/D及PMN计数升高,HO-1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 姜黄素预处理可通过上调肺组织HO-1的表达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肺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线粒体能量代谢、ATP酶活性、脂质过氧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 大鼠30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异丙酚处理组。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全脑缺血10 min 再灌注60 min 时,断头处死大鼠。检测海马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丙二醛(MDA)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并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线粒体的ATP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SOD、GSH 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DA 含量增高,线粒体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损害;麻醉相关剂量的异丙酚可使ATP含量、Na+-K+-ATP酶、Ca2+-ATP酶、SOD、GSH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并降低MDA 的含量,减轻线粒体损伤的程度。结论: 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保持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促进线粒体ATP含量和ATP酶活性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珠子参皂苷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珠子参皂苷(100 mg/kg)、珠子参皂苷(200 mg/kg)和尼莫地平组(2 mg/kg)。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每天1次,连续7 d。以上各组给药7 d后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切开缝合不进行动脉阻塞,在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梗死面积和脑组织形态学分析,血液中ROS、LDH、SOD、GSH-Px、CAT和MDA的水平检测,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p-PI3K、PI3K、p-Akt、Akt、Bcl-2、Bax、Cytochrome C、cleaved-caspase-9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珠子参皂苷(100和200 mg/kg)和尼莫地平(2 mg/kg)可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梗死面积和脑组织形态学,降低血清ROS、LDH和MDA水平,升高SOD、GSH-Px、CAT活性,上调脑组织中p-PI3K、p-Akt、Bcl-2蛋白表达和升高Bcl-2/Bax比率,下调Bax、Cytochrome C、cleaved-caspase-9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结论:珠子参皂苷对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通路和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拟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方面阐述右美托咪定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选用BALB/c小鼠,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的方式建立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干预。观察动物行为学表现及进行生存率分析,实验分为三组(n=20),分别是右美托咪定组(Dex组)、生理盐水组(Saline组)、空白对组照(C组)。观察药物干预120 h后三组行为学表现及小鼠生存状况。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和观察病理形态学试验分为四组(n=16),分别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生理盐水组(Saline组)、α银环蛇毒素+右美托咪定组(αBGT+Dex组)、空白对照组(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最后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颈部迷走神经切除试验分为两组(n=16):假手术组(SHAM+Dex组)和颈部迷走神经切除组(VNX+Dex组)。注射LPS 3 h后,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结果: 生存率分析实验中,Dex组与Saline组比较内毒素血症小鼠的生存率显著提高(P<0.01);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试验中,Dex组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较Saline组显著降低(P<0.01),而αBGT+Dex组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则较Dex组显著升高(P<0.01)。并且在心脏组织、肝组织、肾组织、肺组织中病理形态有显著差异。颈部迷走神经切除试验中VNX + Dex组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较SHAM + Dex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显著提高内毒素血症小鼠的生存率,可能与其抑制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谢珍  康桦  何立成  匡荣 《金属学报》2017,22(8):870-874
目的: 探讨深海鱼油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高脂饲料喂养大鼠建立混合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深海鱼油三个剂量组(250、500、1 500 mg/kg),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均同时给予同体积的大豆油,连续灌胃40 d后,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1、AI2)及冠心指数(R-CHR);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利用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深海鱼油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TC、TG、LDL-C的含量,中、高剂量均可使AI1、AI2及R-CHR显著下降。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在血清中,中、高剂量组大鼠SOD、GSH-Px活性均显著增加,MDA水平显著下降;在肝组织中,中、高剂量组SOD、GSH-Px活性均显著增加,低、中、高剂量组MDA水平显著下降;中、高剂量的深海鱼油可增加肝脏SIRT1、PPAR-α的蛋白表达量。结论:深海鱼油可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血清和肝组织抗氧化酶类活性,清除脂质过氧化物及提高SIRT1、PPAR-α的蛋白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蔡妙国  邵卫  俞慧君  洪叶  施莉莉 《金属学报》2019,24(11):1263-1268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后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对机械痛和脊髓中Pink1的表达影响,并探讨神经性疼痛中氧化应激对Pink1的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手术组(SNI)、SNI+Saline、SNI+苯亚甲基叔丁基氮氧化物(phenyl-N-tert-butylnitrone,PBN)5组。Control组不作任何处理,Sham组切开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三支分支后缝合皮肤;SNI组游离并保留腓肠神经分支,结扎并切断胫神经;分别于14 d之后进行机械痛阈值检测。测定行为学后SNI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0.9%NaCl)和PBN。进行行为学测定,并分别检测氧化应激(GSH、SOD)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腰段脊髓蛋白水平Pink1的表达变化。结果:SNI组与Control和Sham组相比,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NI组腰段脊髓ROS水平升高(P<0.05),注射PBN后ROS水平降低(P<0.001);SNI小鼠中Pink1在蛋白水平表达增多(P<0.001),降低ROS后脊髓中Pink1在蛋白水平表达降低(P<0.01)。结论:神经病理痛中降低线粒体内ROS水平则会改善小鼠神经性疼痛,靶向减少ROS的产生和改善Pink1有助于神经病理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张泽宇  刘丹  万青  罗勇  廖章萍  汤蕾  何明 《金属学报》2013,18(12):1353-1358
目的: 探讨川芎嗪(TMP)预处理对大鼠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R-IPC)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Cont)组、缺血/再灌注(I/R)组、R-IPC组、TMP组、R-IPC+TMP组。预处理时R-IPC组和R-IPC+TMP组每天R-IPC预处理1次,连续 3 d;TMP组和R-IPC+TMP组每天i.p. TMP 10 mg/kg 预处理1次,连续 3 d;末次预处理 24 h 后,制备Langendorff逆灌离体心脏并作I/R损伤模型;检测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caspase-3活性,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IPC或TMP预处理24 h后,大鼠心脏可有效对抗急性I/R损伤性的冠脉流出液中LDH、CPK活性以及梗死面积的增加,心肌组织中MDA含量上升和SOD、GSH-Px活性降低以及caspase-3活性和凋亡指数增加(P<0.01),表现出延迟保护作用;R-IPC与TMP共同预处理 24 h 后,诱发的延迟保护作用--在LDH、CPK活性与梗死面积等指标上,二者间表现为相互协同作用稍逊于SOD、GSH-Px、caspase-3活性和凋亡指数等指标。结论: TMP预处理可有效增强R-IPC对大鼠心脏急性I/R损伤之延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炯 《金属学报》2008,13(2):164-168
目的:观察δ阿片受体激活剂D-丙(2)-D-亮(5) 脑啡肽(DADLE) 对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 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培养的SD 大鼠乳鼠的心肌细胞, 建立H/R 损伤模型, 检测指标包括:(1) 心肌细胞形态;(2) 心肌细胞存活率;(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4) 丙二醛(MDA) 含量;(5) 乳酸脱氢酶(LDH) 活性。结果:模型组缺氧后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 复氧30 min后进一步下降, 各个时间点细胞内SOD 活性下降, MDA 含量升高, LDH 活性升高,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复氧60 min 后各指标逐渐趋于正常状态;DADLE 1 μmol/L 组细胞存活率升高, LDH 活性降低, MDA 含量逐渐趋于正常, SOD 活性逐渐回升, 表明经DADLE 干预后, 心肌细胞抗损伤能力加强, 发生损伤的程度减轻;δ阿片受体抑制剂纳曲吲哚10 μmol/L 抑制DADLE的保护作用。结论:DADLE 通过δ阿片受体对乳鼠心肌细胞H/R 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勇安  刘锟  张涛  谷仲平 《金属学报》2004,9(11):1278-1280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大鼠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肺移植组和肺移植加PGE,处理组,观察受体大鼠肺移植前后注射PGE1,对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湿干重比、肺通透性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比色法检测各组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受体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肺移植术后1 h,肺湿干重比、肺通透指数、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0.01),肺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给予受体大鼠静脉注射PGE1可明显改善上述指标(P <0.01);肺移植组血清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 PGE1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水平(P<0.01)。结论: PGE1对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自由基损伤、抑制中性白细胞激活和炎性因子TNFα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