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余亮  周大春  刘洋  高斌 《金属学报》2017,22(9):1062-1066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气腹期间眼内压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8):低剂量芬太尼组(F1组)、高剂量芬太尼组(F2组)、低剂量瑞芬太尼组(R1组)、中剂量瑞芬太尼组(R2组)、高剂量瑞芬太尼组(R3组)。腹腔镜手术人工气腹前即刻F1和F2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2、4 μg/kg,R1组、R2组和R3组静脉注射负荷剂量1 μg/kg瑞芬太尼后微泵以0.1、0.2和0.4 μg·kg-1·min-1速度持续输注。记录气腹前即刻(T0)、气腹和头低脚高位后10(T1)、30(T2)、60(T3)、90 min(T4)、结束气腹和恢复平卧位后10 min(T5)时的眼内压(IO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各组术毕拔管时间。结果: 与T0比较,F1、F2和R1组T1~T5时IOP显著增高(P<0.01),F1组T1~T4、R1组T1~T5时MAP明显升高(P<0.01),F2、R3组T1~T5时HR明显降低(P<0.01);与R2、R3组比较,F1、F2和R1组T1~T4时IOP ,F1、R1组T1~T5时MAP、HR均明显增高(P<0.05)。术中高眼内压发生率F1、F2和R1组高于R2、R3组(P<0.05);高血压、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F1、R1组高于F2、R2和R3组(P<0.05)。R3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F2组术毕拔管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5)。结论: 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2 μg·kg-1·min-1能够降低妇科腹腔镜气腹期间升高的IOP,且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苏醒迅速,适合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维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应激及术后睡眠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腹腔镜下行胃肠肿瘤手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n=20),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D1),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D2),对照组(C)。D1、D2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持续10 min,随后分别以0.2、0.6 μg·kg-1·h-1的速率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的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评分。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气腹注气完毕后即刻(T2)、拔管后即刻(T3)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结果:三组患者术后A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D1、D2组T1、T2、T3时MAP、HR明显低于C组(P<0.05),D2组T3时HR明显低于D1组(P<0.05);D2组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相比于D1组和C组,D2组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均能减轻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期间应激、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术后睡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与混合局麻药腹横肌平面阻滞这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的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右美托咪定静脉组(DIV组)、右美托咪定腹横肌平面浸润组(DTAP组)。DIV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内泵入右美托咪定1 μg/kg,DIV组和DTAP组均在麻醉诱导前行B超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DIV组)和0.375%罗哌卡因20 mL含右美托咪定1 μg/kg(DTAP组) 。术中麻醉维持Nacrotrend指数值37~46,两组术后均不使用镇痛泵。记录右美托咪定泵入前(T0)、诱导前(T1)、插管后1 min(T2)、气腹后5 min(T3)、气腹后30 min(T4)、气腹结束后5 min(T5)的血压、心率,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SBP×HR。记录术后24 h不同时点的VAS评分。结果: 与T0 时刻相比,DIV组在T 2-3时点收缩压(SBP)升高(P<0.05),在T1 时点HR下降明显(P<0.05),在T 1-3 时点RPP变化明显(P<0.05或P<0.01)。与DTAP组相比, DIV在T3 SBP升高(P<0.05)、RPP增大(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混合局麻药腹横肌平面阻滞相对静脉泵入血流动力学稳定,延长局麻药时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最佳适宜剂量。方法:择期小儿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手术患儿160例,随机分为4组:C组(生理盐水组);D0.2组(右美托咪定0.2 μg/kg);D0.4组(右美托咪定0.4 μg/kg);D0.6组(0.6 μg/kg),每组40例。各组右美托咪定加入生理盐水配成相同剂量在麻醉诱导前从静脉10 min泵注。观察患儿诱导期和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记录行为量表疼痛程度(FLACC)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拔管时间、低氧发生率(SpO2<92%)、恶心呕吐和术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D0.4、D0.6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P<0.05)。FLACC评分D0.4、D0.6组在T5、T6时点低于C组,D0.6组在T7时点低于C组(P<0.05);D0.4、D0.6组FLACC评分在T5、T6时点低于D0.2组(P<0.05)。Ramsay评分D0.4、D0.6组在T5、T6、T7时点高于C组(P<0.05);D0.4、D0.6组Ramsay评分在T5、T6时点低于D0.2组,D0.6组在T7时点高于D0.2组(P<0.05)。术后低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D0.4组(12例)、D0.6组(8例)低于C组(23例)和D0.2组(16例)(P<0.05),苏醒时间D0.6组长于C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4 μg/kg右美托咪啶用于七氟醚麻醉下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手术,具有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七氟醚麻醉患儿术后躁动的发生,不影响患儿苏醒,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准麻醉方法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6例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8例。A组丙泊酚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45~55为目标靶控输注,用肌松监测仪闭环输注顺式阿曲库铵,用Vigileo监测调控液体输注;B组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麻醉经验进行麻醉深度的维持和管理。抽取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手术前(T1)、麻醉后1 h(T2)、术后2 h(T3)、术后24 h(T4)、术后72 h(T5)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值以及FoxP3-Treg值)、NK细胞值。结果: 与B组比较,T1、T2、T4、T5时A组CD4+升高,T2时A组NK细胞升高(P<0.05)。与T0时相比较,A组T1时CD4+、CD4+/CD8+均升高,B组CD4+、NK细胞均下降(P<0.05),T2时B组CD3+、CD4+、CD8+、CD4+/CD8+、NK细胞均明显下降(P<0.05);T3时A、B组CD3+、CD4+均明显下降,B组CD4+/CD8+下降(P<0.05),T5时A组CD4+升高,A、B组Treg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精准麻醉可以减轻全麻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恩惠  李向坤  郭海燕  王士雷 《金属学报》2016,21(11):1277-1280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时血浆orexin-A的变化,来探讨右美托咪定易唤醒是否与血浆中orexin-A有关。方法: 选择ASAI-II级需要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硬膜外阻滞效果确切后D组静脉给予浓度为4 μg/mL的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 μg/kg,15 min内输注完成,维持剂量0.2~0.8 μg·kg-1·h-1。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1.0 mg/kg(1 min输完),维持剂量1~3 mg·kg-1·h-1,两组的维持剂量具体根据BIS值调节,使其维持在60~70,并记录药物输注时间。记录停药后患者睁眼时间及BIS达90的时间点,并抽取用药前(T0)、用药后30 min (T1)、60 min (T2)、停药患者被唤醒时(T3)四个时间点的桡动脉血2.0 mL,用酶联免疫法测出各时间点血浆中orexin-A水平。结果: D组的停药后呼唤患者睁眼时间及BIS达90的时间较P组时间迅速;两组在T3时血浆中orexin-A较T0、T2均升高(P<0.05);D组T1、T2血浆中orexin-A较T0未见变化(P>0.05);P组T1、T2血浆中orexin-A较T0明显下降,且T1>T2(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作用过程中血浆orexin-A水平较丙泊酚组高。这可能是右美托咪定易唤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局部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Dex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案,Dex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 μg/kg,后续以0.2~0.4 μg·kg-1·h-1泵入)。比较两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术中镇痛效果,麻醉满意度,两组麻醉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以及术中循环呼吸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与Dex组无明显差异(t=1.010,P=0.316),而Dex组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以及苏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5.174, 9.703, 32.866,P=0.000, 0.000, 0.000)。Dex组患者穿刺时和消融时的行为疼痛量表(BP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78, 9.451,P=0.000, 0.000),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6.887,P=0.000)。与T0时刻相比,两组患者T1时刻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T1、T2、T3时刻血氧饱和度(SpO2)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其中,Dex组患者的HR、MAP和Sp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T0和T4时刻相比,对照组T2、T3时刻的HR和MAP均明显升高(P<0.05),且对照组T2、T3时刻的HR和MAP均明显高于Dex组(P<0.05),而Dex组T0、T2、T3、T4时刻的HR和MAP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中呼吸循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显著高于Dex组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40)。结论: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右美托咪定能够明显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对循环和呼吸指标的干扰较小,并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纳布啡用于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穿刺取卵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穿刺取卵术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0):纳布啡组(N组)和对照组(C组)。患者入室后取膀胱截石位,N组于麻醉诱导前2 min,静注纳布啡0.1 mg/kg,C组静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以1.5 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保留患者自主呼吸,术中静注丙泊酚2 mg·kg-1·h-1+瑞芬太尼0.1 μg·kg-1·min-1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穿刺取卵即刻(T2)、苏醒时(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手术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及患者术毕4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呼吸抑制、体动、辅助呼吸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毕医、患满意度;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相关指标。结果:与T0时比较,T1、T2、T3时,两组患者的HR减慢,MAP和SpO2降低(P<0.05)。与C组比较,T1、T2、T3时,N组的MAP和SpO2较高(P<0.05),N组手术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更短(P<0.05),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更少(P<0.05),术后40 min的VAS评分更低(P<0.05);术中呼吸抑制、体动、辅助呼吸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更低(P<0.05),医、患满意度更高(P<0.05);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相关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 mg/kg纳布啡联合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于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穿刺取卵术的患者,麻醉过程平稳,镇痛效果确切,医、患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影响辅助生殖患者的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自体血回输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脑电双谱指数与肌松效应的影响,探究含有麻醉药成分的自体血回输对术后麻醉苏醒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40例,年龄65~75岁,体质量55~80 kg,ASA Ⅰ~Ⅱ级,预计术中出血量≥600 mL。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A组为进行ANH组,在麻醉诱导平稳后实施ANH,血细胞比容(Hct)目标值28%~30%;B组为对照组,即术中常规补液,不进行ANH。于术毕回输自体血时(T1)、回输10 min(T2)、20 min(T3)、30 min(T4)、40 min(T5)、50 min(T6)、60 min(T7)各时点观测两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四个成串刺激(TOF值)及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的血浆药物浓度变化;观察并记录术前(T0)及T7时点血气变化,观察患者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以及苏醒质量。结果:A组BIS值在术后T6、T7时点明显低于B组(P<0.05),A组TOF值在T5、T6、T7时点明显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术后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的血药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在术后T7时点乳酸(Lac)值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Aldrete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ANH后术毕自体血回输可增加血浆中麻醉药物浓度,加深患者的麻醉深度,增强肌松效应,使老年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和拔管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0.
赵鹏程  张超 《金属学报》2018,23(11):1276-1281
目的: 探讨七氟醚联合丙泊酚对肝硬化患者术后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2例肝硬化拟择期行脾切断流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麻醉维持给予丙泊酚,观察组麻醉维持采用七氟醚联合丙泊酚。比较麻醉前、麻醉诱导后2 h及术后1 d肝功能、肾功能、免疫功能、应激反应指标和麻醉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言语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麻醉诱导2 h及术后1 d,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升高(P<0.05);观察组尿素氮(BUN)和肌酐(C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和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NA)及皮质醇(COR)较麻醉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在两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观察组[(241.43±22.15) ng/L vs. (196.74±18.47) ng/L,(230.86±20.28) ng/L vs. (191.13±17.59) ng/L; (352.38±29.47) ng/L vs. (247.84±21.23) ng/L,(341.65±27.87) ng/L vs. (241.64±20.52) ng/L; (253.13±25.95) ng/L vs. (131.37±15.53) ng/L,(231.91±19.97) ng/L vs. (128.93±15.15) ng/L](P<0.05)。 结论: 七氟醚联合丙泊酚对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对轻,机制可能与减轻应激反应有关,适用于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芬太尼诱导对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气管插管条件、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阿芬太尼20 μg/kg(A20组)、40 μg/kg(A40组)和60 μg/kg(A60组)进行麻醉诱导,余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一致。评估3组患儿的Helbo-Hansen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入恢复室后的躁动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A20组比较,A40、A60组患儿Helbo-Hansen整体评分和咳嗽得分较低(P<0.05)。与T0比较,A40和A60组患儿在T1~T3时点MAP降低,A20组患儿T2、T3时点HR增快,A40组患儿T1时点HR减慢,A60组患儿T1~T3时点HR减慢(P<0.05);与A20组比较,A40组患儿T1~T3时点MAP较低,T2、T3时点HR较慢,A60组患儿T1~T3时点MAP较低、HR较慢(P<0.05)。A60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延长(P<0.05)。结论: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麻醉诱导期给予阿芬太尼40 μg/kg或60 μg/kg联合丙泊酚3 mg/kg、罗库溴铵0.3 mg/kg均可使患儿获得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而前者麻醉诱导期间生命体征更平稳,可实现术后快速拔管。  相似文献   

12.
李佳佳  盛毅  黄梦朦  韩园  朱纯纯  刘华程  李军 《金属学报》2019,24(11):1287-129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羟考酮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四组患者接受统一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方案,手术结束前20~40 min分别静推0.05 mg/kg羟考酮(Q1)、0.1 mg/kg羟考酮(Q2)、0.15 mg/kg羟考酮(Q3)和等容积生理盐水(C)。记录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拔管时(T1)、拔管后5 min(T2)、拔管后10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的呛咳反应与程度,以及入恢复室后5 min、15 min、30 min警觉/镇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T0相比,C、Q1组患者在T1、T2时点MAP升高、HR加快(P<0.05),而Q2、Q3组T1~T3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Q1组患者MAP、H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2、Q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Q2、Q3组患者气管拔管时的呛咳反应明显缓解(P<0.05),Q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延长(P<0.05),三羟考酮组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20~40 min应用羟考酮可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气管拔管反应,且0.1 mg/kg羟考酮为最适剂量,效果显著,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更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异丙酚镇静降低老年人硬膜外麻醉术中心理应激水平, 观察其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5~80 岁前列腺电切病人160 例, ASA Ⅰ~Ⅱ级, 文化程度为小学水平,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单纯行硬膜外麻醉;试验组,硬膜外麻醉联合异丙酚镇静, 每组80 人。试验组行异丙酚靶控镇静, 以脑电双频指数(BIS) 监测镇静深度, 使BIS 值维持在80 左右。手术前1 d 及手术后第5 天进行8 项神经心理测试评估认知功能;术中每5 min 记录一次无创平均血压;手术结束后30 min 进行术中舒适满意度评价。结果:试验组术中平均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术中舒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手术前后数字广度顺向测验和听觉词语学习成绩无明显变化, 术后第5 天听觉词语学习成绩好于对照组(P<0.05) 。两组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硬膜外麻醉术中辅以异丙酚镇静降低术中不良心理应激, 病人舒适满意度较高, 可能具有一定程度降低老年人术后记忆能力损害的作用, 但对减少POCD 发生率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拟行肺癌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B组和D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3 μg/kg,然后以0.3 μg·kg-1·h-1持续静脉输注至缝皮前,C组和D组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A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手术结束后24 h(T2)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D3+、CD4+、CD4+/CD8+水平。记录T0、气管插管和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用量及心动过缓、低血压和高血压的发生率。结果: CD3+、CD4+和CD4+/CD8+水平比较,A、B、C组T1和T2时点低于T0(P<0.05),B、C组T1和T2时点高于A组(P<0.05),D组T1和T2时点高于其他组(P<0.05)。A、C组气管插管和拔管时的MAP和HR明显高于T0(P<0.05),B、D组气管插管和拔管时的MAP和HR明显低于A、C组(P<0.05)。B、D组术中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用量和高血压发生率低于A、C组(P<0.05)。结论: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用于肺癌患者,可改善患者围术期免疫抑制状态,抑制气管插管和拔管时的应激反应,减少术中麻醉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