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针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原理、特点,以及污水处理的作用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国污水领域处理技术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单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BR单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检验该工艺处理实际污水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并与传统厌氧/好氧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进水磷浓度为2~10mg/L时,SBR单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磷,经过长期运行去除效果稳定,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最高可达98.6%.该工艺对污水中的氨氮、TN、COD等污染物也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在92%、87%、90%以上,并可实现同步脱氮除磷.SBR单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无厌氧段实现强化生物除磷,与传统厌氧/好氧工艺相比,除磷能力相当,但运行成本较低,经济性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不同于城镇生活污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排放点分散、有机物和氮磷含量高和水质水量波动大。一体化生物处理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包括2个方面,即传统的单一工艺的一体化生物处理反应器,如SBR反应器、一体化OCO反应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等;各种工艺组合的一体化生物处理反应器,包括活性污泥法与厌氧/缺氧工艺的结合、生物膜法与厌氧/缺氧工艺的结合。建议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一体化生物处理反应器。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利用厌氧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法为主要工艺,治理酿造厂豆制品加工污水,其中COD高达6500mg/L,BOD5高达2500 mg/L.SS高达2600 mg/L.厌氧滤池处理有机废水效果稳定,污染负荷高,抗击负荷能力强,COD去除率高,在80%左右,实际污水经过处理后水质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的污水达到了排放标准,同时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是一种改进的厌氧处理工艺 ,可有效去除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 ,并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 ,是一种较理想的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 ,为上海合流污水深海排放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本文对该工艺的装置特点和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污水处理场改造应用了部分回流溶气浮选工艺,投运后抗污染物冲击能力有较大提高,净化后污水水质远低于控制指标,为污水回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型厌氧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岳敏  邱俊华等 《环境与开发》2001,16(2):25-27,29
新型高速厌氧反应器的发生使生活污水的厌氧处理成功可能,介绍了几种厌氧反应器的特点及其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四座小型污水处理厂设计中的工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山区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及管理水平限制,小型污水处理厂设计应体现安全、稳定及简洁的特点,本文从前置厌氧氧化沟工艺在利川市4座污水处理厂设计中的选择过程进行分析,以供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相关设计时借鉴。  相似文献   

9.
降流式厌氧悬浮填料床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厌氧反应器的发展理念角度分析了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降流式厌氧悬浮填料床(DASB)的工艺特性,并进行了在环境温度下用DASB对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HRT=3h时,COD、S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64%。  相似文献   

10.
1概述利用厌氧技术处理废水已被广泛地采用,厌氧技术可大致地划分为高负荷厌氧技术和低负荷厌氧技术。一般低负荷厌氧技术容积负荷大约为03—3kgCOD/m3d,污水停留时间为6—30d,高负荷厌氧技术容积负荷大约为6—10kgCOD/m3d,污水停留时间为1d。低负荷厌氧技术具有投资省、运转费用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产量少等优点,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它的应用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低负荷厌氧技术(以下简称BVF)属于低负荷厌氧技术范畴,如果它能被合理地设计与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低负荷厌氧技术的优…  相似文献   

11.
我国餐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论述了我国餐饮废水的特点及处理现状。介绍了SBR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厌氧-好氧联合工艺法、膜生物反应器法、混凝法、电化学法处理餐饮废水的技术及适用条件。比较了各种处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预测了我国餐饮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并认为,集除油、降解有机悬浮物于一体的餐饮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将会得到广泛应用,而针对餐饮废水特点培养出高效生物茵种的复合生物技术将是治理餐饮废水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曦 《环境科技》2007,20(4):1-3
含有氯霉素(CM)、抗菌素增效剂(TMP)和磺胺新诺明(SMZ)的合成制药废水对生物处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通过对厌氧菌和好氧菌的驯化、筛选和复配采用吹脱-厌氧-好氧串联工艺可有效降低废水的有机污染指标:经吹脱和厌氧水解酸化处理后,CODCr去除率为70%,再经好氧生化系统处理,CODCr去除率可达60%.试验结果表明装置运行效果稳定,为实际废水处理提供了一定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运城辖区内永济安德利果蔬汁有限公司生产废水治理现状与特征,分析了对原有废水处理工艺中的UASB厌氧反应器在果汁废水处理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并通过改造后的IC厌氧反应器在果汁废水处理中的处理工艺与原理的探讨,指出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通过UASB和IC厌氧反应器在处理果汁废水中的各项应用参数进行对照,特别是IC厌氧反应器改造前后水质的对比,从而对IC厌氧反应器在果汁废水处理的应用前景做了些许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三唑磷农药废水厌氧处理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厌氧流化率工艺处理在唑磷农药废水,必须降低原水中NH3-N含量,调整营养比例,当COD:N:P=(180~200):5:1时,在中温厌氧消化条件下,COD含量可从4170mg/l,去除率约50%,沼气产率达到0.256m^3/m^3.d。因此,把厌氧处理作为好氧处理的预处理单元,能确保整个处理系统出水达标。  相似文献   

15.
硫酸根对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刘燕 《环境科学》1992,13(5):50-52,24
利用连续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在控制和不控制H_2S浓度两种情况下,考察SO_4~(2-)对有机物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试验表明,硫酸根本身对厌氧处理没有毒害作用,它对厌氧处理过程的破坏主要是其还原产物H_2S造成的。在用Fe~(2+)控制H_2S的情况下,硫酸根的存在和浓度大小对出水TOC、TOC去除率、产气量、气化率无不利影响,但会使气体中甲烷含量及甲烷产率逐渐减小而二氧化碳含量及二氧化碳产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污水污泥处理的资源化技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水污泥消化气发电技术是将污水污泥经厌氧发酵消化后,利用所产生的甲烷气气体作燃料供发电机使用;污泥油化处理技术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使高分子物质通过加水分解、缩合、脱氢、环化等反应变为低分子油状物质的过程。利用上述技术可实现污水污泥处理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逐年增大,且成分复杂,是导致水体恶化的重要污染源.针对生活污水的核心是生化部分,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厌氧-缺氧-好氧法(A2/O)、曝气生物滤池(BAF)、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和膜生物反应器(MBR),工业废水多为高浓度有机废水,以厌氧生物处理法和膜分离技术为主.介绍了城市主要水处理技术的优势劣势,展望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为城镇水处理技术指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水产品加工行业庞大的耗水量和高浓度废水备受瞩目,同时随着废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其处理势在必行,生物法是处理该类废水的最佳选择。诸如生物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和厌氧流化床(AFB)的厌氧工艺能达到80%~90%的有机物去除率并产生沼气;类似活性污泥、接触氧化、生物转盘、滴滤池以及氧化塘的好氧工艺也适合于有机物的去除,若将各种工艺相结合将提升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19.
董利珠 《环境工程》2011,29(6):58-60,78
焦化厂污水中含有大量油类、酚氰和氨氮等污染物。介绍采用气浮、A/O(厌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处理焦化厂酚氰污水的流程,各阶段的设计、运行参数。设计处理能力为65 m3/h。目前系统运行稳定,出水各项指标达到国家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我国餐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论述了我国餐饮废水的特点及处理现状,介绍了SBR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厌氧-好氧联合工艺法、膜生物反应器法、混凝法、电化学法处理餐饮废水的技术及适用条件.比较了各种处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预测了我国餐饮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并认为,集除油、降解有机悬浮物于一体的餐饮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将会得到广泛应用,而针对餐饮废水特点培养出高效生物菌种的复合生物技术将是治理餐饮废水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