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灾情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以农业灾害统计资料为基础,较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建国以来各阶段、各地区的旱灾状况及灾情的波动特征,旱灾和灾情的区域分异特征。分析旱灾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
依照旱作物旱灾估测方法,对几个代表站有旱灾的年份,逐年进行旱灾计算,经系列分析,以受旱作物欠收幅度表示的旱灾概率为均匀分布。通过回归式确定有关参数后,应用这一理论对吉林省西部干旱地区进行了旱灾测算、干旱经济分区、灌溉定额设计等。  相似文献   

3.
过去1500年关中西部农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旱涝灾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关中西部旱涝史料 ,统计出 7世纪到 2 0世纪的 1 50 0年间每个世纪发生的旱涝的年数 ,然后运用频数分析法及灾情等级指数 ,对关中西部地区农业旱灾的历史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的农业旱灾频数与中国东部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旱灾在冷期多发 ,灾情在气候突变时加重。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54a来农业干旱灾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干旱灾害是影响陕西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利用陕西省54a来的农业旱灾灾情资料对旱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预测,得出陕西省旱灾有发生频率加快、灾情加重趋势,干旱灾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干旱受灾面积有3~4a的变化周期,农业旱灾成灾率和受灾率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32+0.73x。灾害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陕北灾情最严重,关中次之,陕南最轻。灾害主要集中在渭南市、榆林市、商洛市、咸阳市、汉中市、延安市、铜川市、宝鸡市、洛川县、定边县。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方灾害史料记载,统计出唐代关中旱灾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唐代290年的时间内,共发生旱灾112年次,可以按照旱灾发生的频率将唐代划分为五个阶段。关中旱灾的连续性特征非常明显,连续三年以上的干旱链现象突出。旱灾在月份和季节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季节性连续干旱偏多。唐代关中旱灾灾情较为严重。频繁的旱灾给唐代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气候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区域气候干旱的变化规律,是制订农业抗旱减灾的前提.利用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42个站点3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小波分析和EOF(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年际、季节及空间上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干旱在年际与季节性变化的趋势,都趋于干旱化变化,在2003年后具有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农业旱灾的危害特点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总结了建国后50 a我国北方15省区的农业旱灾危害特点,并分析了旱灾对农、林、牧业的主要危害,提出我国北方通过提高灌溉工程效益,有计划扩大灌溉面积、发展灌溉节水农业、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强化旱作农业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抗旱服务体系、重视旱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的减灾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干旱灾害是山西主要的气象灾害,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清代晋北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及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清代晋北地区共发生轻度旱灾33次,中度旱灾35次,大旱灾20次,特大旱灾5次,旱灾等级整体略呈上升趋势;整个清代,晋北地区共发生旱灾93次,平均每2.88年发生一次旱灾,从发生频次总体趋势上看,变化不明显,整体稍呈下降趋势;大同盆地及晋西北保德、河曲等地旱灾发生较为频繁;清代晋北地区旱灾持续时间长、灾情重,旱灾引起的次生灾害较严重,常伴有饥、疫、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降水缺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及生态脆弱是晋北地区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区域农作制优先序是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对西北旱作农区农业自然资源、农田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现状的调研,总结出西北旱作农区主要的7种农作制度。并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以随机技术模拟生成的评价指标序列与其所属的评价等级值进行网络训练。网络训练后,将不同农作制度的评价指标为网络输入,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相应的农作制优先序的评价等级值。结果表明,西北旱作农区农作制的优先序为:粮草果畜复合制粮棉(油)轮作制特色产业(苹果)型农作制抗旱节水型农作制小杂粮、草畜主导型农作制两粮一肥型农作制粮油豆草肥田制。本方法只要给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值,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可直接得出农作制度优先序的评价等级值,可以用于农作制度优先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然脆弱性的中国典型小麦旱灾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中国的粮食产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但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可能导致的干旱的增加,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自然脆弱性农作物旱灾风险理论,在利用中国40年的日气象数据刻画出我国小麦的旱灾致灾因子强度,利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中的农作物生长模块模拟出典型小麦品种的自然脆弱性曲线的基础上,对中国小麦旱灾风险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小麦旱灾产量损失率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中国农牧交错带是小麦旱灾产量损失率的界线;小麦旱灾脆弱性的非线性特点,对灾情损失具有一定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优异基因资源改良小麦抗旱性是应对干旱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结合国内外小麦抗旱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本研究组的研究实践,概述了现行主要抗旱性鉴定方法的适用对象和评价指标,以及小麦抗旱种质创新、抗旱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未来小麦抗旱性研究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即建立基于高通量表型鉴定的抗旱性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建立基于高通量基因型鉴定的抗旱基因资源发掘平台,创建基于综合运用多学科技能的智慧育种策略,以期为加快小麦抗旱性遗传改良提供信息资源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国内外干旱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干旱成灾过程胁迫、成灾过程,指出国内现有农业干旱预警研究存在的不足。运用灾害社会工程学理论,综合分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灾情等四方面对旱情的可能影响,探讨未来农业干旱预警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提出农业干旱预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干旱预警提供参考,为政府减轻...  相似文献   

13.
Palmer旱度模式在渭北旱塬泾惠渠灌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泾惠渠灌区的水文气象历史资料,应用待定系数和回归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泾惠渠灌区的Palmer旱度模式.将该旱度模式应用于灌区干旱系列特征分析,分析结果给出不同干旱程度可能发生的频率及年内分布,验证了灌区有较明显的旱化倾向及冬灌期和春灌期大旱的出现机率较大等特征,这些均与灌区多年来的实际干旱情况相符,表明了所建立的Palmer旱度模式合理,具有较明确的物理意义且能够反映灌区的干旱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信息的内蒙古农业干旱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综合利用遥感信息和地面观测资料,研究建立了适合内蒙古自治区特点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通过查阅干旱指数监测的历史干旱状况,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分析,形成对区域干旱监测的分级遥感图。针对干旱监测评估中定量服务所面临的困难,文中研究应用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干旱影响面积、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的各类社会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主推玉米杂交种及骨干系大田全生育期的耐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减产率对31份吉林省主推玉米杂交种进行耐旱性直接评价.同时,通过31份玉米杂交种的大田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候选形态指标与减产率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适宜的耐旱鉴定指标.根据确立的形态指标,对68份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耐旱性间接评价.结果表明:(1)在31份玉米杂交种中,筛选出耐旱性极强杂交种6份、耐旱性强杂交种12份、耐旱性中度杂交种5份、耐旱性弱杂交种7份和耐旱性极弱杂交种1份;(2)株高和茎粗可作为大田条件下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耐旱鉴定形态指标;(3)在68份玉米自交系中,筛选出耐旱性极强自交系6份、耐旱性强系21份、耐旱性中度系28份、耐旱性弱系7份和耐旱性极弱系6份.研究结果将为吉林地区耐旱玉米种质资源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亏缺,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是形成冬小麦气候干旱的首要条件.本文从自然降水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干旱发生的强度、概率和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构建了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河南冬小麦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分区.  相似文献   

17.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旱灾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潜在风险增大。旱灾风险评价作为防灾减灾的科学依据和基础,备受国内外风险科学工作者广泛重视。相比起步较早、较成熟的国家和区域尺度旱灾风险研究,全球尺度的旱灾风险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从全球旱灾研究的数据源和基本单元、评价指标、评估模型和相关案例等方面展开文献调研和综述。结果表明:旱灾风险评价指标研究呈现出多源数据融合和多因素综合的趋势;综合“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三要素的定量化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是未来全球尺度旱灾风险研究的重要趋向;大小相对均一的政区矢量评价单元的编制,对正确认识我国旱灾风险在世界旱灾风险格局中的位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实测数据对WOFOST模型水分胁迫模块进行了调参,适用性验证表明,WOFOST模型适用于辽宁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模拟,辽宁省春玉米受干旱的影响可以利用WOFOST模型较敏感地反映出来。利用调参后的WOFOST模型模拟了全生育期及出苗~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和乳熟~成熟各阶段发生轻、中、重旱情景对辽宁省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确定了不同干旱风险等级下辽宁省东、中、西部玉米生产的灾损范围。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发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总体上,抽雄~乳熟期发生干旱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拔节~抽雄期,而出苗~拔节期和乳熟~成熟期发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全省春玉米在抽雄~乳熟期发生重旱的减产风险达30%~70%;在相同干旱水平下,不同区域受影响程度也不同,在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发生轻、中、重旱情景下,干旱导致的减产率总体上表现为由东部向西部地区逐渐加重的趋势,在全生育期重旱情景下,辽宁省东部的春玉米减产率为40%~75%,中部为60%~90%,西部达65%~95%。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季节性干旱综合指数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肃省71个气象站1971-2013年月降水量资料,借助Z指数构建了基于干旱频率、干旱强度的干旱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从季节性干旱以及季节性连旱着手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季节性趋旱程度(MK0)和趋旱范围(DR,%)差异显著,其中春季陇东高原为-0.154(100%),重旱为灵台(-0.238*)、宁县(-0.180)、镇原(-0.178);夏季河西走廊为-0.081(73.7%),重旱为马鬃山(-0.271*)、安西(-0.255*)、敦煌(-0.171);秋季陇中高原为-0.017(50.9%),重旱在会宁(-0.186)。季节性干旱综合指数重旱时段显示,春季为1995年(陇东0.481),夏季为1997年(陇南0.405),秋季为1972年(甘南0.366),冬季为1998年(陇东0.586)和2009年(甘南0.449)。两季连旱高值区在白银、会宁、古浪、玛曲、灵台、永登、华池、静宁等地(0.030),其中秋冬连旱最为严重(0.0274);三季连旱高值区为会宁、古浪、静宁、白银、永登等地(0.020),其中夏秋冬连旱最为显著(0.017 5);四季连旱高值区为会宁、古浪、西峰、灵台、泾川等地(0.015),即除了冬春夏秋连旱外,其余季节性连旱程度均比较显著(0.009)。  相似文献   

20.
The drought has enormous adverse effects on agriculture,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causes damages around the world. Drought risk assessment and prioritization of drought management can help decision makers and planners to manag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rought. This paper aims to determine the risk of drought in Iran. At the first stag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was calculated for the period 1981-2016. Then the probability map of different drought classes or drought hazard probability map were prepared. After that the indicator-base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rought vulnerability index. Five indices including climate, topography, waterway density, land use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were chosen a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of drought in Iran and followed by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questionnaire, the weights of each index were obtained based on expert opinions. Fuzzy membership maps of each index and sub-index were prepared using ArcGIS software. The drought vulnerability map of Iran was plotted using these weights and maps of each indicator. Finally, the drought risk map of Iran was provided by multiplying drought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maps. According to the 43-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by experts, climate index has the highest vulnerability to drought. Climate does not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drought hazard index, but it i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to classified drought vulnerability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entral, northeast, southeast and west parts of Iran are at high risks of drought. There are regions with different risks in Iran due to unusual weather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We realized that the climate and the groundwater situation is almost the same in the central, east and south parts of Iran, because the land us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drought vulnerability and risk in these areas. The drought risk decreases from the center of Iran to the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