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塔西南柯东构造带地表为巨厚黄土塬,资料信噪比极低,静校正问题突出,速度纵横向变化剧烈,准确成像难度很大。在该区成像攻关中,充分发挥了多系统综合处理优势,采取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攻关思路,应用了宽线静校正技术、多域叠前去噪技术、共反射面叠加、起伏地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等针对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成像质量。通过精细解释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该区的构造特征,并落实了一批有利圈闭。  相似文献   

2.
张亚斌  江谋勇  郑祝堂 《石油物探》2012,51(4):408-413,318
ZD地区地表地震条件复杂,地下断层发育,构造较复杂,目的层地震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低,常规的地震成像方法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为了改善该地区东部丘陵地带中深层反射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对静校正、叠前多域去噪、地表一致性处理、高精度偏移速度场建模与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研究。通过多种静校正方法的试验与应用,解决了静校正问题;采用多域去噪技术进行叠前多域去噪,压制各种干扰,突出有效反射;利用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消除各种非一致性因素的影响;通过高精度偏移速度场建模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提高偏移成像效果。最终时间偏移剖面上的波组特征清楚,中深层信噪比有较大提高,连续性增强,断点、断面清晰可靠,成像精度比老剖面有明显提高。通过综合解释,对该区构造取得了新的认识,发现了一批新圈闭,经钻探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3.
霍玛吐背斜带下组合构造圈闭的落实程度是该区勘探突破的关键。以往地震资料由于受到表层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干扰波极为发育,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资料在时间域和深度域的准确成像。地震成果在构造的主体部位波场复杂、资料信噪比较低,断裂解释存在多解性,圈闭特征及高点位置难以准确落实。为此,针对南缘高陡构造地区复杂剧变的近地表结构特点,在野外调查点资料的约束下,结合GeoEast处理系统的折射波野外静校正与井控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基本解决了山前剧变地区复杂的静校正问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在时间域提高复杂高陡地区资料信噪比的技术流程。面对复杂多样的各类干扰波,利用GeoEast处理系统的叠前四维去噪等特色技术中的叠前分频多域去噪模块,在时间域大幅度提高了叠前道集资料信噪比,并为在该区开展叠前深度偏移精细速度建模提供了高品质的基础资料,提高了深度域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4.
沙漠山地地区地震资料成像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地表多以沙漠覆盖,沙丘与沙山较发育,油气聚集区多分布于山地陡构造部位,这类地区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复杂地表与复杂构造导致地震资料精确成像的处理难度非常大,主要表现为:大沙丘静校正问题严重,地震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速度场横向变化剧烈,复杂构造精确成像难度大.基于此类问题的复杂性,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思路和处理措施,在处理技术关键点上多下功夫,如沙漠静校正处理技术、沙漠区叠前去噪技术、山地复杂构造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等;同时重视基础处理工作,如精细速度分析和精细初至切除等;最后,结合地震解释人员意见,利用地质背景知识开展速度建模工作,经过优化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参数,最终得到一个较好的成像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GeoEast具有完备的陆地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和构造解释功能,支持处理解释业务一体化运作、提供开放的开发环境。处理功能具备了从陆上到海洋、从地面到井下、从单纵波到多波的处理能力;偏移成像具备了从叠后到叠前、从时间到深度、从简单水平地表到复杂起伏地表的处理能力;解释功能具备了从构造到储层、从单井到多井、从时间域到深度域的能力;在复杂地表静校正、低信噪比资料  相似文献   

6.
根据以往勘探资料分析,南华北地区临汝凹陷中生界三叠系、上古生界石炭系和二叠系保存相对较好,发育2套主力烃源岩,中生界已见原油,展示良好的勘探前景。但该区近地表结构及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极低,静校正问题突出,各类干扰波异常发育,准确成像困难。通过近地表静校正融合、叠前多域联合去噪、叠后及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的研究应用,提高了该区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偏移成果剖面归位准确,波组特征清楚,地层接触关系明确,构造清晰.能真实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形态。经过圈闭评价,落实了一批有钻探价值的构造圈闭并提供了建议井位,对指导南华北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四川盆地和吐哈盆地高陡构造、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丘和盐下构造等重要勘探盆地和重点勘探领域,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有利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等方法研究,形成了多信息约束、多方法综合的静校正技术、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叠前保真去噪技术、各向异性浮动基准面叠前成像技术、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模型正演及多属性半定量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三维缝洞体系定量雕刻及流体识别技术,同时形成了三维大连片一体化处理解释、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半定量—定量描述、复杂地表高陡构造成像和盐下构造成像等配套技术。在重要勘探盆地和重点勘探领域应用以上技术系列,取得了明显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GeoEast具有完备的陆地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和构造解释功能,支持处理解释业务一体化运作、提供开放的开发环境。处理功能具备了从陆上到海洋、从地面到井下、从单纵波到多波的处理能力;偏移成像具备了从叠后到叠前、从时间到深度、从简单水平地表到复杂起伏地表条件的处理能力;解释功能具备了从构造到储层、从单井到多井、从时间域到深度域的能力;在复杂地表静校正、低信噪比资料处理和提高分辨率、三维可视化体  相似文献   

9.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49(5):1031-1032
<正>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GeoEast具有完备的陆地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和构造解释功能,支持处理解释业务一体化运作、提供幵放的幵发环境。处理功能具备了从陆上到海洋、从地面到井下、从单纵波到多波的处理能力;偏移成像具备/从叠后到叠前、从时间到深度、从简单水平地表到兌杂起伏地表条件的处理能力;解释功能具备了从构造到储层、从单井到多井、从时间域到深度域的能力;在复杂地表静校正、低信噪比资料处理和提高分辨率、三维可视化体  相似文献   

10.
二维原始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和草湖地区的目的层埋藏较深,地表和地下地质构造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发育,信噪比低。通过分偏移距和优势频带静校正组合、多域去噪、精细速度分析和深层叠加成像等主要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和低信噪比问题,提高了深层叠加成像的精度。经初步解释和地质分析认为,所处理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较高,归位准确,剖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清楚,规模较大,基本落实了所部署测线工区的地下构造,而且还揭示了一些以前尚未认识到的构造或构造显示,丰富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哈7三维是塔里木油田采集的第-块全方位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主要目的是进-步提高碳酸盐岩缝洞体成像和裂缝预测精度。然而,应用现行的窄方位处理技术对全方位地震资料的优势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作为面向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炮检距向量片(OVT)技术可提供-个现今最精确、最有效的数据域来做常规处理。本文分四个步骤阐述OVT技术的实施过程:数据准备、OVT域处理、OVT域叠前时间偏移、OVG(炮检距向量道集)处理。应用结果表明,OVT技术具有稀疏不连续性(减弱采集脚印)、全局去噪和分方位插值、保留方位角和裂缝检测、更适合宽方位处理等特点和优势,可望在复杂地震成像和储层描述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叠前时问偏移成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的理论优势。根据实际资料处理中见到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成像精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海西部涠 12-1 油田为近海复杂断块型油田,具有目的层段断层复杂、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和连通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地震成像不清,给前期勘探和后期油藏开发带来极大困难。 针对以上难点,从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解释性成像处理技术和油藏地质建模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叠前成像处理及目标成像处理的研究思路,利用叠前各向异性深度偏移、优势道叠加与叠后分频成像及扩散滤波等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形成了复杂断块油田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系列。 该研究成果不仅对涠 12-1 油田下一步的开发部署与调整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复杂断块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分量地震技术实用化的一些关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开发的特点,着重研究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和裂缝介质模型的地震各向异性方法理论。为了验证理论、方法及多分量地震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要选择合适的试验区块,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配以关键的处理模块以保证获得高质量多分量地震剖面。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要结合已知地质信息,提取多分量地震属性剖面配合解决常规纵波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将多分量资料的成果与常规单分量地震剖面和解释成果进行对比,利用三分量VSP或全波列测井等信息,做好多分量地震数据的解释。要充分发挥多分量地震技术的优势必须加强处理与解释一体化的应用。尤其要注意基于各向同性假设的多分量转换波地震研究,它是多分量地震技术提高实用性、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也是进行进一步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的必要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5.
叠前深度偏移常规速度建模技术,不能有效利用宽方位地震资料的方位角信息,导致速度模型精度不足,最终偏移结果不如预期。本文提出了一套在OVT域实现的宽方位层析速度建模技术流程。该方法利用CIP道集中的方位角信息,能反演出细微的小尺度速度变化,具有很高的精度和分辨率。通过OVT域宽方位层析反演得到的蝴蝶道集拉得较平,方位剩余时差得到消除,碳酸盐岩串珠成像质量明显改善。分析认为,这种方位剩余时差实际上主要是由储层的非均质性引起而不是由方位各向异性引起。研究表明,与常规速度建模技术和分扇区多方位层析技术相比,OVT域宽方位层析反演技术更灵活高效,能得到更高分辨率的速度模型,从而提高深度域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深水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水区域地质环境和地震资料采集方式为出发点,总结了深水地震资料的特征,包括海水速度变化大、地层各向异性影响突出、多次波复杂和崎岖海底成像困难等。同时,针对深水地震资料的特征,结合实际资料处理,对冷水校正、长电缆地震资料各向异性动校正、多次波压制和崎岖海底成像等深水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构造及速度场双复杂区成像的有效方法,为了验证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及逆时偏移在苏北盆地火成岩发育区复杂断块的精确成像能力,进行了基于苏北盆火成岩区复杂断块模型的成像试验,结果显示:在提供可靠的高频近似速度场的情况下,逆时偏移优势明显,反之,则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是可行的选择。为验证实验结果,选取信噪比较高的实际数据建立可靠的高频速度场并进行成像处理,结果证实:逆时偏移在断块成像及火成岩下目的层成像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因此,苏北盆地火成岩区复杂断块精确成像的方法选择,应根据数据信噪比而定,信噪比高,可建立较准确的高频速度场,宜采用逆时偏移;信噪比低则采用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  相似文献   

18.
共聚焦点(CFP)成像技术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FP成像有共聚焦和双聚焦两种形式。前者用于寻找构造信息,后者则主要用于分析与储层描述有关的信息。借助于两个连续且相互独立的聚焦步骤,CFP成像技术将叠前偏移与速度分析分离开来,用算子更新代替传统的对速度场直接更新,最后由经正确更新的聚焦算子反演出地下速度场。该技术在精确成像的同时,很好地避免了速度难题。这一优良特性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数据反演和处理的各个方面(处理复杂近地表难题、多次波消除、多分量偏移、地下盐丘成像及时延地震监测等)。因此,CFP成像技术是一种理论上先进、应用前景广阔的新的成像技术,对复杂地质问题的解决更是有着独到的功效,在我国可望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精细勘探对地震成像的要求,野外地震采集单炮数据的规模持续增大,基于单GPU的逆时偏移策略不再满足需要。为此,本文在地震数据区域分解基础上,研究并形成了多GPU协同快速计算方法,实现了任意规模三维地震数据的叠前逆时偏移成像。数值试验表明,多块GPU卡协同叠前逆时偏移算法的整体效率较高,达到工业化应用的水平。对中国西部多块三维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表明,该方法不仅成像精度高,且计算效率也高。  相似文献   

20.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构造破碎、断块发育、地层倾角大、速度横向变化大,导致地震成像难度大,储层纵横向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上难以准确识别构造.无法满足解释要求,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成为提高该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精度的首选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及勘探面临的问题及地震资料的特点和成像难点,并给出相应技术对策,即剩余静校正技术、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技术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参数选取,展示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三维地震资料深度成像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有利于构造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