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康宽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康宽(氯虫苯甲酰胺200 g/L)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康宽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好,对一代二化螟的防效达到98.3%,对二代二化螟的防效达到100%。且药效期长,对水稻安全,建议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吉林省海龙镇对利用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成虫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二化螟诱捕器共诱杀二化螟成虫927头,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田白穗率为0.36%,对照田白穗率为0.85%。二化螟性诱剂田间防治效果为57.6%,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原因为二化螟性诱剂释放面积太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福戈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于2010年在湖南湘阴开展了40%福戈W G等药剂的比较试验。每公顷用40%福戈W G 180 g,40%丙溴磷EC 1 500 mL+1.8%阿维菌素EC 1 200 mL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90.04%,82.24%,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85.92%,81.69%;每公顷用40%福戈W G 150 g,25%扑虱灵W P 750 g防治稻飞虱,药后14 d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0.84%,75.65%。结果表明:40%福戈W G对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优于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其它常规药剂。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掌握盘锦稻区常发性水稻害虫二化螟发生情况,做好害虫预测预报,为害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对盘锦新建基地、胡家镇、西安农场和王家农场4个稻区的二化螟越冬代、一代与二代害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使用黑光灯诱蛾技术,结果表明,盘锦稻区越冬代二化螟存活率约为20%左右,一代蛾羽化高峰期为6月24~26日,卵始盛期稍晚1~2d,二代蛾羽化高峰在7月底至8月初,世代略不整齐,落卵高峰期与成虫羽化在同一时期。调查也显示,二化螟能明显地降低水稻产量,生产中必须重视对二化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是晋安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 4代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稻田也从单一中稻演变成了再生稻、早中稻、单晚稻 ,播插期相距 30~ 50d ,造成田间插花 ,为二化螟各世代幼虫发育生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造成田间世代重叠严重 ,防治不及时的田块 ,枯鞘率可达到 30 %~ 50 % ,白穗率可达 13%~ 37%。目前 ,防治二化螟常以杀虫双、三唑磷、甲胺磷为主 ,由于这些药剂存在着高毒、持效短、害虫的抗药性、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对天敌杀伤大、易诱发稻飞虱猖獗等缺点。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防治二化螟高效、低毒的新药剂…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无人机投放稻螟赤眼蜂大面积统防统治水稻二化螟技术的应用效果,在盘锦市大洼区设置133 hm2试验田,开展此项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试验区内,于一代二化螟成虫羽化始盛期开始放蜂,共放蜂3次,每次间隔5~6 d,随机取点调查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寄生率分别为56.55%、89.55%、91.55%。水稻穗期虫伤株率0.78%,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区的5.82%,防治效果为86.60%。初步明确无人机定点投放赤眼蜂技术能够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  相似文献   

7.
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验证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12年开展了相关试验示范。蛾始盛期开始放蜂,放蜂面积6 670 m2,3次放蜂,总放蜂量30万头。试验结果表明,放蜂田虫伤株率2.63%~3.84%,加权平均为3.28%;防控效果为77.30%~84.73%,加权平均为79.62%。科学放蜂对控制水稻二化螟、保护水田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稻米品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应用锐劲特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研究,探索解决近几年由于水稻二化螟发生期延长及单一使用沙蚕毒素类药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问题。结果表明,锐劲特防治水稻二化螟好于其他防治药剂,防效高达98%,比较效益最好可达3045.2元/hm2,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为筛选出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好、持效时间长、保苗效果好、安全可靠的药剂,2020年在浦城县万安村石排下,选择5种药剂开展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施24%甲氧虫酰肼SC 28 mL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后7 d、14 d的杀虫效果、保苗效果显著优于其它参试药剂,是防控水稻二化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0.
吴亚坚  徐赛  李保同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2):2452-2457
为探究 0.5%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采用撒施法研究 0.5%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及对天敌蜘蛛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 试药剂 1 125、 1 500 a.i. g/hm2 处理在水稻移栽前撒施,对早稻和晚稻二化螟防效分别为 66.99%~81.80%和 69.36%~81.63%,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分别为 55.13%~77.75%和 51.23%~73.14%,优于或显著优于 750 a.i. g/hm2 处理和对 照药剂 2%吡蚜酮颗粒剂 400 a.i. g/hm2 、3.6%杀虫双颗粒剂 1 500 a.i. g/hm2 、3%克百威颗粒剂 1 350 a.i. g/hm2 处理;供 试药剂 1 125、1 500 a.i. g/hm2 处理药后 75 d 对早稻稻飞虱防效为 91.37%~98.04%,药后 60~75 d 对晚稻稻飞虱防效为 54.65%~96.66%,优于或显著优于 750 a.i. g/hm2 处理和对照药剂 3.6%杀虫双颗粒剂 1 500 a.i. g/hm2 ,与对照药剂 2%吡 蚜酮颗粒剂 400 a.i. g/hm2 和 3%克百威颗粒剂 1 350 a.i. g/hm2 处理相比,无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供试药剂对稻田蜘蛛有 一定的杀伤作用,750~1 500 a.i. g/hm2 处理药后 45 d 对早稻和晚稻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 20.64%~34.12%和 30.52%~ 35.50%,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 2%吡蚜酮颗粒剂 400 a.i. g/hm2 和 3%克百威颗粒剂 1 350 a.i. g/hm2 处理,与对 照药剂 3.6%杀虫双颗粒剂 1 500 a.i. g/hm2 处理无显著差异;药后 90 d 早稻和晚稻蜘蛛密度均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0.5% 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适用于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对稻田天敌蜘蛛安全。  相似文献   

11.
在水稻耕作方式变化和二化螟抗药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寻找二化螟最适防治时期具重要意义。试验表明,防治第一代二化螟一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效果好于二龄幼虫高峰期施药,药后5d相对防效分别为98.04%,77.88%,两者间差异显著;保苗效果分别为97.2%,93.9%,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防治第四代二化螟以始穗期施药效果最好,虫伤株率为11.2%,齐穗期施药、卵孵化高峰期施药和CK分别为12.8%,32.3%和35.0%。选择一龄幼虫高峰期至二龄幼虫高峰期施药为第一代二化螟的防治适期,而选择在晚稻始穗期施药可有效防治第四代二化螟。  相似文献   

12.
用生物农药千胜 1.8%虫螨克、千胜 1.8%虫螨克 20%新杀虫王乳油混用,分别防治花生田二、三代棉铃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d校正防效分别为90.4%和91.0%。仅前二者混用,防治二代棉铃虫效果,药后5d为92.2%,药后7d高达94.8%。  相似文献   

13.
水稻生产中,二化螟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为害逐年加重。路明卫是一种防治水稻螟虫的悬浮种子处理剂,其主要成分是50%氯虫苯甲酰胺。为合理安全使用该农药,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开展了路明卫种子包衣处理对水稻发芽、出苗、秧苗素质以及二化螟防效的田间试验,同时进行了田间示范验证。结果表明,路明卫安全可靠,用其(10 m L/667 m2)处理干谷或芽谷,不影响种芽的伸长、种子发根和秧苗素质;且省工高效,用路明卫拌种后可减少水稻分蘖期间(播种至播后60 d)1次二化螟农药防治,不增加水稻枯鞘、枯心的发生,还表现出显著的抗卷叶螟优势。  相似文献   

14.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会导致大量白穗的出现,对白穗和正常穗的区分是采取植保措施和灾害评估的基础。通过研究获取了由水稻二化螟和穗瘟造成的白穗和正常穗的室内光谱,选取红边斜率、红边面积、绿峰幅值和绿峰面积等4个高光谱变量作为输入向量,利用学习矢量量化(LVQ)神经网络对水稻白穗和正常穗进行分类。利用测试样本对网络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对白穗和正常稻穗的分类精度高达100%。研究表明,基于LVQ神经网络对水稻白穗和正常穗进行辨别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补充和替代肉眼观测。  相似文献   

15.
双峰县水稻二化螟上升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化螟是双峰县水稻主要害虫。近年来,二化螟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危害程度持续上升,并分析了其原因。为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应大力推广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用药作保证的综合防治,采取以“狠治一代,巧治二代,重治三代,挑治四代”的策略,抓住防治适期选择对口药剂科学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穗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镇地区水稻白穗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主要是由病害、虫害和气候3方面因素所导致,其中包括水稻穗颈瘟和水稻条纹叶枯病引起的白穗、二化螟及地下害虫诸如华北蝼蛄等引起的白穗、低温引起的白穗等。对上述多种引起白穗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性诱剂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性信息素诱杀雄性成虫,减少雌雄成虫的交配,从而降低田间落卵率,达到防治二化螟的目的。为验证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对成虫具有较好诱杀作用,大面积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14年采用大区试验示范,研究了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区)及醴陵市(机插秧稻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机插秧稻区,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及稻飞虱的危害,对其防效分别达95.70%~100.00%、60.36%~84.84%、80.73%~90.41%、95.77%和74.31%~82.06%。此外,该技术的用药量比常规施药技术减少55.62%~78.25%,种稻效益增加209.73~289.35元/667 m2。  相似文献   

19.
30%度锐悬浮剂防治宿根蔗螟虫和绵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6%杀虫双颗粒剂为对照药剂,研究30%度锐悬浮剂不同施用量对宿根蔗甘蔗螟虫和绵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度锐悬浮剂450 m L/hm2、600 m L/hm2、750 m L/hm2处理在药后15 d、30 d、60 d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均高于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其中以度锐750 m L/hm2处理的防治效果最高且差异显著。30%度锐600 m L/hm2处理药后30 d、60 d的防治效果与3.6%杀虫双颗粒剂的防治效果差异达显著水平。30%度锐3个不同处理,于药后130 d、160 d、190 d对宿根蔗绵蚜的防治效果均达到100%,而杀虫双的防治效果只有27.81%~8.20%,且防治效果随着时间延长递减。30%度锐3个不同处理间的甘蔗平均锤度和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杀虫双和空白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本研究说明30%度锐悬浮剂对甘蔗螟虫和绵蚜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施用量建议为600~750 m L/h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二化螟及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设置稻田养牛蛙(DNW)、稻田养黑斑蛙(DW)、稻田养鱼(DY)和水稻单作(CK)4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二化螟虫口密度和杂草密度。结果表明,在齐穗期,DW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增加15.23%;在水稻生长期DW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为49.60%,杂草密度防治效果为73.78%,杂草干物质防治效果为76.44%,DW处理的杂草干物质量较CK显著下降。DW、DNW处理成熟期的穗干物质量较CK分别高3.21%和12.10%,但差异不显著。DW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较CK显著增加19.45%和18.50%。水稻实际产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DW与CK一致,DNW比CK增产9.89%,稻蛙共作具有较好的稳产效果。综上所述,“稻-黑斑蛙”共生能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减少二化螟危害和稻田杂草发生,达到稳定水稻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