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饮病中据痰饮所在不同部位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之分。在胃肠者 ,笔者则冠以胃饮病 ,自拟建中逐饮汤治疗 ,每多效验 ,兹介绍如下 :1 病理机制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 :“太阴所至 ,为积饮丕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 :“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太阴之胜……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 ,历来医家著作中有“积饮不散 ,亦能变痰”、“停水则生湿”之论。本病实由后天之本虚损 ,水湿寒滞阳明胃土 ,脾失健运 ,肾不温煦 ,聚湿生痰所致。胃饮的主要特征为胃脘胀痛、…  相似文献   

2.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是常见的临床病证.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系指发生在心窝部或两胁部疼痛之证而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顾氏医镜》说:“胃脘痛,俗呼心痛。盖胃之上口名贲门,与  相似文献   

4.
羌法和胃止痛汤治疗胃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 :“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指出 :“胃病者 ,腹月真胀 ,胃脘当心而痛”。在当今社会 ,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诸多因素 ,劳累奔波 ,膏粱厚味 ,醇酒声色 ,再加上许多人为贪早眠之快 ,不食早餐 ,这不独戕伐先天之真———肾元 ,同时亦败后天之本———胃气 ,故几乎人人或多或少的患有胃疾。因此 ,胃痛在脾、胃、肠病症中最为多见 ,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且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众所周知 ,胃痛的病…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在中医书籍中有类似症状的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心胃痛、脘痛,厥逆隔咽不通。”《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  相似文献   

6.
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郁达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临床运用范围较广的治则之一。本文拟简要论述这一治则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意义。一、“木郁”的含义“木郁”在《内经》中具有运气的含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风气通于肝,风气骤变,内淫肝脏,肝经受病,传之于胃,而使肝胃不和。以致既有肝脏本经受病而现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者;也有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利,饮食难下等肝胃不和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胃病 ,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治疗胃病各家论述颇多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 :“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沈金鳌认为 ,胃脘痛“以肝气相乘为甚。”叶天士说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同时也提出 ,“凡醒胃必先制肝”。笔者认为 ,治肝可以安胃 ,理脾胃同疏肝木。现将采用疏肝法治疗各种疑难性胃病临床研究略论如下。1 疏肝活血法适用于瘀血停滞。证见胃脘疼痛 ,痛如针刺刀割 ,固定不移 ,吐血色黑 ,舌质紫黯 ,有瘀斑 ,脉涩。病因多由于胃病迁延难愈 ,气损及血 ,瘀血阻滞胃络 ,不通则痛。治宜疏肝化瘀 ,活血止痛。方…  相似文献   

8.
马明弦  鱼涛 《陕西中医》2007,28(6):768-768,f0003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古代文献中虽无此病名,但包括在"心下痛"、"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相似文献   

9.
沈秋生 《中医杂志》2003,44(6):467-467
周本善老师从医50载,擅治脾胃病,尤其擅长对胃病的辨治,今录之如下,供同道参考。1 治胃必先治肝肝者将军之官,主疏泄、通调气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周老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生存压力增强,忧思恼怒之人骤增,郁必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病。又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于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  相似文献   

10.
痞满一词始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则生满";《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伤寒论》则明确提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现代则认为痞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心下痞塞,胃脘部或两胁肋甚至满腹满闷,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一组  相似文献   

11.
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输精于皮毛。"《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五脏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这几段经文,不仅说明了脾胃在人体生命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 气虚和阳虚发热临床上较为常见,它不仅与一般的阴虚生内热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而且与《素问·调经论》所说的“阳虚则外寒”也迥然有别。下面就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要点谈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一、病因病机关于气虚、阳虚发热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早有论述。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调经论》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盈,上焦不行,  相似文献   

13.
胃咳临证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论五脏六腑诸咳,但经文最后一段强调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咳嗽“肺最重,胃非轻”(《医学三字经)》。如重“肺咳”轻“胃咳”,则不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本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183;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说明胃脘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183;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阐明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痛的机理。《素问&#183;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道出了暴饮暴食、饮食不节也是引起胃脘痛的常见病因。由此可见,《内经》对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为胃脘痛的诊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疗效满意。现就作者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26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杨贵荣治疗胃痛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所云:“胃痛者,腹撑胀,胃脘当心而痛”,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杨贵荣副主任医师临床30多年,对胃痛一症见解独到,见地颇多,笔者有幸随其左右,获益良多,现集其要者,简介如下:1胃脘作痛,首责之肝脾胃的收纳运化,中焦气机升降,均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杨老师认为胃痛当需首责之肝,盖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脾胃运化失司,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发胃痛。当今时代,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月真)张,胃脘当心而痛。”属于现代医学胃十二指肠溃疡范畴。本病发生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祖国医学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和运化水谷,上述几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若寒客胃中,则气机受阻而为痛,暴饮多食.胃之受纳过量,纳谷不下,腐熟不及,食谷停滞而痛。脾为脏,胃属腑;脾属太阴而多湿,胃属阳明而主燥;胃以阳气为本,津液为用,胃者体阳而用阴,与脾之体阴而阳刚好相应,胃之纳降功能,赖乎胃中阳气之温运,以及津液之涵养。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若  相似文献   

17.
<正>1概述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或但满而不痛、嗳气、餐后饱胀尤甚等为主要症状。如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仲景《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或"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等皆指胃脘部而云。再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病痛甚,谓之心痛也,"此指心痛即是胃脘痛。临床多伴有胃脘  相似文献   

18.
痞之辩惑论     
曹正柳  谢庆斌 《新中医》2011,(11):124-125
痞病,是一种重要的外感疾病,现在也属一种较常见的内伤杂病。论痞之源上溯至《内经》,多有否满、否塞、否隔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五常政大渤云:“备化之纪……其病否”等等。现代医家根据痞病的临床表现,认为大致包括现代医学胃肠道、肝胆系统某些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  相似文献   

19.
虚劳是由于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亦称虚损。历代医家对虚劳病的病因病机各有阐述,《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精气夺则虚”,《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劳所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之  相似文献   

20.
“三厥”理论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调经论》所论煎厥、薄厥、大厥三种厥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理论,对后世眩晕、中风及现代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指导意义。一、三厥的成因与病机 1.煎厥的成因与病机:有关煎厥的成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