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Less is more"是著名德国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的一句话。这种"少即多"的设计理念被借鉴于电催化析氢材料设计工作,近日由贵州省纳米材料模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邓明森和中科大教授熊宇杰、江俊课题组共同完成的《电催化析氢材料设计取得突破性进展:Less is more》近日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Angewandte Chemie》上发表,并被该期刊以封底形式加以介绍。电催化析氢反应是在金属电极表面放氢腐蚀的阴极过程,是在可逆氢燃料电池中产氢的重要过程。金属铂是该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纳米材料模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邓明森副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江俊教授课题组共同完成的电催化析氢材料设计工作《电催化析氢材料设计取得突破性进展:Less is more》发表在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邓教授等人将"少即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分析煤中氢元素含量的测氢仪常用三节炉法、二节炉法或电量法测定,在GB/T476-2008《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中对测氢仪的工作原理和测定方法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本文主要对测氢仪本身计量特性的校准方法及要求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氢在钢中晶格间隙和氢陷阱之间的扩散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氢在晶格间隙和陷阱点的扩散包括:氢在晶格间隙之间的扩散,氢从晶格间隙扩散到陷阱点,氢从陷阱点逃逸到晶格间隙的过程。本文运用气体在金属中的扩散理论,分析了氢在钢中晶格间隙和氢陷阱之间的扩散模式,以及通过扩散在两者之间建立的平衡状态。氢陷阱中氢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晶格间隙的氢扩散到陷阱点引起的氢浓度变化率减去陷阱点中氢逃逸到晶格间隙引起的氢浓度变化率,其数学关系式符合McNabb和Foster建立的氢陷阱模型。氢在晶格间隙和陷阱点之间的平衡,实质是氢在晶格间隙的化学势μL和氢在陷阱点的化学势μT之间达到局部平衡,氢在陷阱中的占据分数很低的情况下(θT《1),氢的有效扩散系数Deff的表达式是与陷阱结合能EB有关的温度函数。  相似文献   

5.
为保障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氢循环系统停机时,顺利、安全地将低温氢排放至大气中,设计一套可靠的氢排放系统非常重要。设计的氢排放系统包括氢排放管道、氢放空管、净化吹扫管道以及排放控制阀、阻火器、止回阀等装置。介绍了CSNS氢循环系统流程,CSNS氢排放方式和氢排放系统的流程,详细阐述了氢排放管道的设计和允许排放流量的计算。CSNS氢排放系统的设计考虑了CSNS装置的现场环境、风向、风速及居民区的距离,并通过计算确定了氢排放管道的长度,氢排放的最小流量和最大流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氢能行业不断发展。氢燃料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具有一些相同的安全特征需求,车辆需要符合厂家及政府监管的相关标准要求,而由于氢燃料汽车内部包含高压气体、高压部件等危险源,在进行碰撞等破坏性试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要求,因此SAE在2022年2月份发布了SAEJ3121_202202《氢燃料汽车碰撞试验实验室安全指南》,旨在告知碰撞测试、设施管理等相关人员安全风险点及对应措施。本文主要解析SAEJ3121中相关技术要求,为氢燃料汽车碰撞试验提供试验流程、安全管理等相关指南方法。  相似文献   

7.
纯化贮氢器是利用贮氢材料吸放氢的原理,同时纯化和贮存氢气的一个小型装置,器体采用铝合金瓶.原料气纯度≥99%,充入压力为3.0Mpa,吸氢2h,可连续释放高纯氢1800L以上,不需加热,室温下工作压力为0.5Mpa,流量>IL/min,两台交换,可连续使用.叙述了吸放氢原理、工艺流程、试验方法、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8.
氢在贮氢合金中的扩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述了吸氢电极充放电过程中氢在贮氢合金中的扩散行为、氢扩散的研究方法以及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金属中的氢分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金属中氢分析技术对金属材料研究的重要性。概述了氢分析中氢的提取、定量方法,并对当前氢分析仪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硅谷》2014,(19):I0005-I0005
科技部网站消息,近日,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纳米材料模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邓明森副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江俊教授课题组共同完成的电催化析氢材料设计工作《电催化析氢材料设计取得突破性进展:Less is more》发表在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杂志)(http://dx.doi.org/10.1002/anie.201406468)。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在表面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工作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Molecular Hydrogen Formation from Photocatalysis of Methanol on AnataseTiO 2(101)(《甲醇在Anatase-TiO 2(101)表面光催化产氢》)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化学会志》上。  相似文献   

12.
经过十几年的氢医学研究,“氢健康产业”正在悄然兴起,氢健康相关产品特别是富氢水进入大健康领域发挥作用,成为中国健康消费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通过检索全球富氢水领域的相关专利,从专利申请趋势、创新主体竞争态势、核心技术焦点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明晰全球富氢水领域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氢具有易燃、易爆的危险特性,设计了一套氢安全系统,以保障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低温系统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设计的氢安全系统包括配气系统、监控系统、排放系统和真空系统4部分.介绍了CSNS低温氢循环系统的原理,并根据纵深防御设计理念,详细阐述了CSNS氢安全系统的组成及设计方法.采用的多重屏障隔离措施是氢安全设计的一大特点,对今后其它系统的氢安全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用于超高压化学热压缩的稀土储氢合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有融氢净化和氢压缩于一体等重要特性的金属氢化物化学热压缩器将成为未来加氢站的核心设备.本文简要介绍了金属氢化物化学热压缩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针对金属氢化物化学热压缩器对储氢合金的要求,研究开发了一种储氢性能优良、适合于作为化学氢压缩机用的稀土系储氢合金(Mm-Ml-Ca)(Ni-Al)5,测定了合金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利用该合金设计制作了一台氢容量大于1000L、氢压大于40.0 MPa的压缩器样机,在20℃时氢压小于3.0 MPa可吸氢饱和,165℃放氢可得氢压大于40.0 MPa的超高压产品氢.原料氢纯度为98%时,产品氢纯度达到99.9999%.并且对压缩器的热效率进行了计算,其热效率达到21.9%.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氢民研究,氢能汽车的贮氢技术、氢气发动机研究以及氢雪动机与汽油机的性能对比等。  相似文献   

16.
《工厂动力》2007,(2):43-43
美、德两国科学家成功合成出具有独特化学特性的氢铝化合物。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出推力更强大的固体火箭燃料,也有望应用在氢动力汽车和其他能源方面。有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贮氢材料工作原理,氢化物形成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总结了目前三大系列,15种适用的贮氢合金的成分,性能和 P-T-C 曲线。文章介绍了贮氢材料在贮氢、输送氢,氢气纯化,热泵,空调,氢压缩机,燃氢汽车等方面的多种用途。本文不仅概括了许多最新资料,而且总结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贮氢材料研究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我们近年来利用离子微探针对氢在材料中的基本行为研究取得的若干新进展:(1) 在裂纹尖端氢分布研究方面有突破性进展,首次实验发现在受载裂纹尖端存在着氢富集的双峰,对氢双峰的变化规律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2) 实验确证了氢在六角密堆结构(hcp)和高位错密度(10~(12)/cm~2)材料塑性形变过程中的可动位错输运行为,并揭示了氢在位错芯部的“隧道扩散效应”;(3) 定量测定了工程厚度材料微区氢浓度分布,通过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建立了新的微区氢扩散方程解析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Less is more"是著名德国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的一句话。这种"少即多"的设计理念被借鉴于电催化析氢材料设计工作,近日由贵州省纳米材料模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邓明森和中科大教授熊宇杰、江俊课题组共同完成的《电催化析氢  相似文献   

20.
唐永帆  谷坛  袁曦  杨力  汪枫 《材料保护》2013,46(3):64-66,2
天然气输送管道氢致开裂问题日益突出,而API X52管线钢在气田模拟水溶液中氢渗透和氢致开裂的研究较少。模拟了饱和硫化氢某气田水溶液,采用电化学和恒载荷拉伸试验方法,测定了API X52管线钢在不同充氢电流密度下的氢扩散系数、可扩散氢浓度(ω0)及管线钢氢致开裂临界可扩散氢浓度(ωHIC)。结果表明:API X52管线钢可扩散氢浓度(ω0)与充氢电流密度呈线性关系,即ω0=0.99+0.07J;其恒载荷下开裂临界可扩散氢浓度的对数值(lnωHIC)随拉应力(σ)呈线性下降,即σ=475-450lnωH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