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包括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9例中病变主要位于膀胱直肠隐窝8例,后腹膜1例,均表现为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8例肿块边界欠清呈分叶状,1例边界清楚有包膜。肿块内可见偏心性带状、团状低密度区,2例肿瘤内混杂出血。肿块易侵犯邻近组织,周围均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CT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均表现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程度较其中心强化明显,静脉期、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结论发生于盆腔的儿童RM S在C T影像学表现中有一定的特征性和临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5例行MRI增强扫描,2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例发生于上肢,5例发生于下肢,5例边界较清晰。在MRI上与肌肉相比,T1WI上以等信号为主,2例内部可见线条状留空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上呈较均匀的高信号,注射Gd-DTPA增强扫描,3例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病灶强化较均匀;4例可见明显包膜形成,瘤周未见水肿。2例在CT检查中显示病变与肌肉相比在平扫可见等、低密度成分,以前者为主,1例相邻骨质可见溶骨性破坏且瘤内可见散在不规则钙化影,增强扫描轻度及明显强化各1例。结论四肢软组织横纹肌肉瘤无明显影像学特征,若在检查中发现四肢软组织肿块且强化明显时,横纹肌肉瘤应纳入鉴别诊断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临床资料,5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5例均为透明血管型,2例伴有子灶,1例肿块内见散在斑点状钙化。CT动态增强扫描,5例均见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持续强化,其中肿块内有钙化的1例不均匀强化。结论: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其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小儿腹盆腔RMS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腹腔及腹膜后RMS,5例CT表现为腹盆腔边界清楚巨大软组织肿块,最大径12~19cm,1例为边界不清多发结节状团块融合;平扫6例密度均低于肌肉,4例均匀,2例内部可见不规则片状更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动脉期5例肿块内部可见迂曲肿瘤血管,静脉期6例均为肿瘤内部不均匀片絮状强化。4例膀胱RMS CT均表现为膀胱腔内低于肌肉密度葡萄簇状软组织肿块,膀胱壁不规则增厚,增强后肿块中度均匀强化,并可显示膀胱壁以黏膜下层增厚为主,其中2例合并膀胱外盆腔肿块。10例病理类型均为胚胎性RMS,其中4例起源于膀胱的RMS分属葡萄簇状亚型,余6例为梭形细胞型。结论小儿腹盆腔RMS 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可初步反映其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儿腹盆部横纹肌肉瘤(RMS)的CT/MRI特点,为临床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RM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CT/MRI图像特征。结果:8例肿块均较大,位于膀胱直肠隐窝6例,腹膜后2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内部见偏向性带状、团片状低密度区,1例见斑片状高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较中心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3例瘤体内见迂曲走行的供血动脉,2例内部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MRI平扫T1WI呈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5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伴腹壁及大网膜转移,1例伴淋巴结转移。结论:RMS好发于15岁以内儿童,恶性程度高,腹盆部RMS早期即可侵犯周围组织,病理类型以胚胎型为主,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MS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8例HEAML患者的64层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8例均为女性,7例单发,1例多发.8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结节或肿块,未见脂肪密度;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或边缘见粗大的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接近腹主动脉,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呈“快进快出”表现,粗大畸形的血管仍持续强化;1例动脉期全瘤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与正常肝实质相近,呈“快进慢出”表现,病灶周边可见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低于腹主动脉.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引流静脉早期显影.6例可见假包膜,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强化. 结论 HEAML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内部或边缘出现粗大畸形的静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拟诊的GIST 21例,均在术前行16排螺旋CT扫描,再对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3例,发生于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4例,回肠1例);恶变3例。CT平扫显示紧贴腔壁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肿块最大者位于回肠,范围广泛,累及多段肠壁。2例中央可见囊变坏死区,未见钙化影。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符合率为85.7%。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对GIST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9.
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这种少见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本组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40岁。其中男7例,女3例。9例位于腹部,1例位于盆腔。4例既有CT也有MRI检查,4例仅有CT检查,2例仅有MRI检查。将影像学结果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0例中局限性9例,弥漫性1例。局限型9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表现为单发肿块6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3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多数病变(5/7例)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MRI平扫与肌肉相比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一致。4例肿块(直径〉5cm)增强扫描内部见裂隙状和放射状的CT低密度区和MRI低信号区,病理证实为较多纤维成分。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明显强化。结论 腹、盆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特点是单发肿块或单发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强化密度与信号接近大动脉,较大肿块内部增强后可出现裂隙状或放射状CT低密度和MRI低信号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大小、形态、边界、密度、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增强扫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36例中,CT正确定位31例(86%).全组病例瘤体平均体积为6.3 cm×9.7 cm×11.2 cm.32例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29例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出血或钙化.所有病灶均不同程度推压周围组织器官,28例与周围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粘连,部分边界不清晰,其中17例累及周围组织.增强扫描脂肪肉瘤内部的条状分隔及软组织肿块、结节可见轻度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及横纹肌肉瘤呈中等程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结论 CT能准确定位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明确肿瘤的特征、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动态变化。方法 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左侧肾上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接受了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其CT表现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平扫显示左肾上腺区有一大小约12cm×11cm×9cm的等低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楚,肿块内有斑片状及条带状钙化影。增强扫描后,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于动脉期肿块边缘有斑片状明显强化灶,于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灶逐渐向中心扩大。结论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在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唐浩  邹丹凤  陈卫国   《放射学实践》2012,27(2):182-185
目的:探讨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血管肉瘤3例(巨块结节型2例,弥漫多结节型1例),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内部见云絮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巨块结节型主灶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弥漫多结节型呈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均呈持续向心性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夹杂条带状低密度区;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另1例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延迟期强化度减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CT平扫呈较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且向中央扩展,延迟期肿瘤均匀强化且程度降低。结论: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CT features of Castleman disease of the abdomen and pelvis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CT features of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abdomen and pelvis. CONCLUSION: The most frequent appearance of abdominal or pelvic Castleman disease is of a single, well-defined enhancing mass. Smaller tumors (<5 cm) display homogeneous contrast enhancement; larger tumors (>5 cm) show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and attenuation when correlated with central necrosis and degeneration. Calcification was seen in 31% of the cases. Castleman disease may be consider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 discrete enhancing mass in the abdomen or pelv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外周性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资料.9例行CT扫描,4例行MR扫描,其中1例行DSA检查.结果:胸壁软组织5例,右肺下叶1例,肱骨2例,股骨1例,胫骨1例,脊椎2例.胸壁软组织的pPNETs CT平扫表现为大而边界欠清的软组织肿块,内见坏死,无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右肺下叶的pPNETs CT平扫表现为分叶状肿块,内见少量出血,边界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长骨pPNETs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块,无钙化,无骨膜反应.T1WI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 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脊椎pPNETs表现为椎体或附件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不累及椎间盘,其中1例骶骨pPNETs DSA检查示肿瘤由髂内动脉供血和大量新生血管.结论:CT和MRI均能很好地显示pPNETs的内部结构、病变范围、有无侵犯毗邻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DSA可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和反映新生肿瘤血管丰富的特点,可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CT增强扫描,测量CT值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均为单发肿块,全部位于腹主动脉周围,腹主动脉左侧9例(81.82%,9/11),腹主动脉右侧1例(9.09%,1/11),腹主动脉前方邻近肠系膜血管1例(9.09%,1/11);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10例(90.9%,10/11),1例呈轻度分叶状,肿块直径3cm~10cm,平均5.1cm,瘤体密度欠均匀,伴有不规则囊变和坏死。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增强后11例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部有无强化低密度囊变区。分析肿块平扫与双期增强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常位于腹主动脉旁,无临床症状。CT增强显示腹主动脉旁孤立类圆形富血供软组织肿块并囊变,应高度警惕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提示外科做进一步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模型对腹盆部CT图像范围及期相进行自动分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2019年10月14日-2019年10月18日PACS中连续416例患者的腹盆部CT图像(数据集A)。按照扫描范围分为腹部、腹盆部、盆部三类,按照扫描期相分为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和排泄期五类。以3D-ResNet为基础架构,训练CT图像范围及期相的分类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2020年1月1日-2020年1月3日本院连续657例患者的腹盆部CT图像(数据集B)。以影像医师的分类结果为金标准,采用混淆矩阵评价模型的分类效能。结果:在数据集B中,扫描范围分类模型在腹部、腹盆部和盆部的符合率分别为95.7%(243/254)、98.4%(362/368)和94.3%(33/35)。对数据集B中的腹部图像进行分析,扫描期相分类模型在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符合率分别为100.0%(77/77)、97.6%(82/84)和100.0%(11/11);对数据集B中腹盆部图像进行分析,扫描期相分类模型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和排泄期的符合率分别为96.6%(144/149)、100.0%(9/9)、100.0%(106/106)、66.7%(44/66)和100.0%(32/32);对数据集B中盆部图像分析,扫描期相分类模型在平扫、门静脉期、延迟期和排泄期的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70.0%(7/10)、88.9%(8/9)和100.0%(1/1)。结论: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建立腹盆部CT图像性质分类模型的准确性基本可达到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在儿童肝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12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肝右叶5例,左叶1例,跨越左右叶6例。平扫肿瘤均呈单发低密度,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肿瘤内斑片、点线状钙化6例。增强扫描9例肿瘤动脉期呈多个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肝组织,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3例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均呈低密度;包膜强化4例,瘤内可见迂曲血管3例,伴有腹水1例。结论肝母细胞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肝母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局灶结节样增生MR、CT表现(附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肝FNH的MR、CT表现,旨在提高对FNH认识。方法对6例肝FNH进行MR平扫及Gd-DTPA动态增强检查,其中3例CT平扫及动态增强,1例行CT平扫。结合文献分析其不典型表现。结果6例肝FNH不典型表现包括1例平扫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动脉期弥漫不均匀强化,假包膜的存在及延迟强化;2例动脉期仅轻度强化;2例MR、CT动态增强各期表现不完全符合。结论MR、CT尤其是动态增强是诊断肝FNH的有效方法。对肝FNH的不典型表现需有足够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