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心电图改变,了解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入院后即行24h动态心电图描记,1周及2周时复查。结果本组20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170例出现心电图异常(82.5%),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组108例(92.3%),中型组51例,轻型组11例(40.7%)。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性改变和心律失常。绝大多数患者心电图改变在2周内随着伤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损伤可引起心电图异常变化,且其变化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心电图改变可反映急性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程度,为临床早期判断伤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监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 Press ,IC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 CPP)监护的作用.方法 选择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监护组患者入院或开颅手术后行ICP、CCP监护;对照组患者根据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未行ICP、CCP 监护.结果 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预后监护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连续性ICP、CPP监护,可及时发现颅内继发性病变,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IC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根据ICP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ICP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持续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性心肌损害早已被尸检证实,但目前临床上对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患者预后不良,为了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8年7月收治的3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与血清酶学检查,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心肌损害伤情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颅内压(ICP)监测在国内外均被列入颅脑创伤的治疗指南,并作为较高级别的推荐意见[1-2],但我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尚不普及.为探索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推广该技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 1年10月,对6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实施ICP监测来指导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49例未行ICP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环池改变20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环池动态改变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CT表现有环池改变的20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7例中CT环池明显狭窄、闭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致高密度铸型及动态改变恶化者死亡率50.6%,好转者死亡率5.8%,两者相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CT动态观察环池改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颅内压(ICP)监测与脑脊液乳酸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于我院神经外科ICU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组,预后良好组(轻、中度残疾)21例,预后不良组(重残及植物生存)44例,死亡组15例。对比不同预后患者住院期间ICP监测情况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探究ICP、脑脊液乳酸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预后组患者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后良好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al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均可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值=2.439、7.584、3.898,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监测对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977年Becker等建议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lasgow 计分≤8分者)应施行ICP监护,以确定是否采取外科手术,来防止继发性脑损伤并改善预后。为明确ICP监护指征,许多学者研究了CT异常与ICP增高之间的关系,包括占位效应、中线移位、对侧脑室扩大、第三脑室缩小及中脑环池消失等。 由于ICP监护有一定危险性,有学者提出对重型颅脑伤中一部份较少发生ICP增高者可不行ICP监护。Narayan报道脑损伤昏迷病人的CT若正常,ICP增高的可能性较低(<13%)。而Eisenberg认为,重型脑损伤病人最初CT无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10.
2058例重型颅脑创伤颅内压动态监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持续动态监护对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救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脑窜内及脑实质内ICP监护法,对2058例sTBI患者进行ICP持续动态监护,观察ICP与患者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关系,分析其对脑室外引流及其他降颅压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 ICP持续动态监护末并发严重颅内感染及出血,脑室外引流对持续ICP增高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ICP值与患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ICP持续动态临护安全、易行,其有助于sTBI患者病情变化的及时、正确判断,能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病人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颅内压监护在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71例伤后24h内入院的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无手术指征,将其随机分为ICP监护治疗组(35例):入院后即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脑室内穿刺置管法行ICP持续监护,用美国产Marquette监护仪进行4 ~ 7 d连续监测;常规治疗组(36例):进行包括脱水、止血、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监测生命征、意识的改变及血、尿等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结果ICP监护治疗组出现3例ICP>40 mmHg或入院后ICP很快进行性增高,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原位血肿增大、中线明显移位,即手术治疗。术后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轻残;另有5例患者ICP监护中发现达中度增高(20 ~ 40 mmHg),CT检查提示仅为脑水肿加重,不具手术指征,经调整脱水药剂量,间断开放脑室外引流后病情平稳好转。结论中型颅脑损伤伤后病情不稳定,行ICP监测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颅内压(ICP)及中心静脉压(CVP)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脑水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重型颅脑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及治疗组(24例)。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方法控制ICP;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监测ICP及CVP,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疗终结后随访半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1周内日均甘露醇用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GO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ICP及CVP联合监测既能保证ICP的精准调控,又能保证血容量的平衡,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高血糖、伤情和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形成机制与伤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当时、第3d和第7d检测空腹血糖,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同时与对照组(轻、中型颅脑损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死亡组血糖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重型颅脑损伤组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时血糖与 GCS 和预后显著相关(P<0.01),且入院时血糖≥10mmol/L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糖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糖升高程度越明显,脑损伤程度越重、预后越差;动态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对了解病情、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05~2011-05,我院诊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监护组)和观察组(ICU早期监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愈率(76.7%)明显提高,伤残率(16.7%)和病死率(6.6%)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1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而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压(CVP)能准确反映右心功能状态和血容量是否充足及过量[1-2].颅内压(ICP)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以脑脊液压力为代表[3].复合性颅脑损伤系指伤者既有颅脑外伤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4].既保证患者容量适当,又保证ICP治疗的精准有效,CVP监护和ICP监护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温和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对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28例手术治疗,3例保守治疗)进行连续的脑温和ICP监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3月后随访,7例预后良好(22.6%),5例中残(16.1%),8例重残(25.8%),5例植物生存(16.1%),6例死亡(19.4%)。死亡病例的脑温持续降低,ICP随着脑水肿的加剧持续增高,与存活组的相应值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存活病例的脑温在一定范围波动,没有明显下降,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手术病例的ICP在术后缓解,以后逐渐升高,继而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脑温与ICP无明显的联系,但监测脑温对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对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使用半导体降温毯、局部冰枕冰敷和冬眠镇静药物降温。结果44例术后4—6h降到设定温度,8例术前有发热病史的病人,术后8.12h降到设定温度,22例寒颤病人10~12h降到设定的温度。42例痊愈,14例好转,3例植物生成,15例死亡。结论制定及实施合理的早期监护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亚低温治疗及其重要,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监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08-01-2011-03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8例,分为常规组90例,ICU组108例,观察2组病例预后。结果观察2组病例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所需时间、病情变化需行复查时间、术前准备所需时间、发现高热实施降温时间、病死率并及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改变非常迅速,ICU能够及时发现和连续观察,了解病情变化并及早处理,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康复打下良好基础,ICU早期监护对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后心电图及血清CK—MB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心电图及血清CK-MB活性变化,了解心肌损害情况。方法 入院后即行24h动态心电图描记,1周及2周时复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伤后4、12、24、72h和1周、2周静脉血CK-MB活性。结果 本组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59例出现心电图异常(88.1%),血清CK-MB伤后均持续升高,24h达高峰。结论 心电图改变,血清CK-MB活性变化两者结合可从不同侧面反映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脑组织氧分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5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结果亚低温组治疗后,ICP明显下降,PbtO2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提高PbtO2;伤后24h内持续PbtO2<5mmHg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