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目的:研究益肾蠲痹丸对晚期踝关节炎关节镜下植骨融合术后患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及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经过关节镜辅助下植骨融合术治疗后的晚期踝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从入院前第1天起,对照组患者采用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同时口服塞来昔布与盐酸氨基葡萄糖片,并在术前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益肾蠲痹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osteocalcin,OC)、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TX)]、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8. 33%)高于对照组(51. 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骨代谢标志物、IL-1、TNF-α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TH、β-CTX、IL-1、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OC、PIN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的创口感染、畸形愈合及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晚期踝关节炎患者关节镜下植骨融合术后经过益肾蠲痹丸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融合术的疗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很好地调节了骨的代谢,显著降低IL-1、TNF-α水平。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康复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0月在本院骨伤科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益肾蠲痹丸治疗16周,治疗前后采血检测患者血清,检测治理前后GM-CSF、IL-6、IL-17、TNF-α、IgA、IgM、IgG含量。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GM-CSF、IL-6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IgA、IgM、IgG含量显著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肾蠲痹丸可以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虎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1活性和PGE2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益肾蠲痹丸组、三虎丸组TNF-α、IL-1和PGE2的含量均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蠲痹丸组、三虎丸组TNF-α、IL-1和PGE2的含量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益肾蠲痹丸组与三虎丸组比较,TNF-α、IL-1和PGE2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虎丸能控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的IL-1、TNF-α、PGE2等炎症介质的活性,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乌益肾骨康丸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每天口服钙尔奇D 600mg及骨化三醇0.25μ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服用3次首乌益肾骨康丸,每次服6g,均连续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测量骨代谢指标TP1NP、β-CTX。结果:治疗组骨代谢指标β-CTX下降明显(P0.05),TP1NP上升明显(P0.05);对照组骨代谢指标β-CTX、TP1NP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首乌益肾骨康丸对骨质疏松骨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益肾蠲痹丸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益肾蠲痹丸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方法,选用新癀片作为对照。两组共治疗70例,其中益肾蠲痹丸40例,新癀片30例,疗程均为40d。结果经治疗40d后,益肾蠲痹丸治疗组和新癀片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休息痛、活动痛、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指数。其中益肾蠲痹丸治疗组较新癀片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益肾蠲痹丸能更有效的缓解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的急性发展,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李雪芬  钟诗婷  邓矢明 《河南中医》2016,(11):2007-2009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联合来氟米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9月在本院骨伤科住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治疗,治疗组在口服来氟米特的基础上加服益肾蠲痹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有效率为9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1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蠲痹丸联合来氟米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8,(12)
目的对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 Med数据库,收集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 Man5. 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829例患者。试验组(采用益肾蠲痹丸)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用益肾蠲痹丸)(P 0. 01);在缩短晨僵时间,减少关节压痛、肿胀数,降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面,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1);在改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增加握力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 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服益肾蠲痹丸联合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4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患膝关节腔内透明质酸钠注射,每周1次,连用5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蠲痹丸口服治疗,连用5周。2组治疗后进行VAS疼痛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症状和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口服益肾蠲痹丸联合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显著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服益肾蠲痹丸联合外敷双柏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11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58例与对照组58例,对照组常规给予碳酸氢钠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试验组给予患者益肾蠲痹丸联合双柏散外敷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评分及血清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尿酸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疼痛等症状评分、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及血尿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为75.86%,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蠲痹丸内服联合外敷双柏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炎性反应,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肾蠲痹丸结合针灸理疗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关节炎患者60例,其中行益肾蠲痹丸结合针灸理疗治疗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行益肾蠲痹丸药物治疗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静息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及关节肿胀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活动痛指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蠲痹丸结合针灸理疗治疗骨性关节炎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蠲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关节炎指数(AI)、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4、IL-10水平的影响,探讨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喋呤对照组、蠲痹汤高/低剂量组,制备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给药组以不同剂量蠲痹汤灌胃,对照组代以生理盐水,检测AI、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4、IL-10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明显上升,IL-10、IL-4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蠲痹汤高、低剂量均能明显降低实验大鼠AI和血清TNF-α、IL-1β水平(P0.05或P0.01),对IL-4水平无影响(P0.05),蠲痹汤高剂量组能显著升高模型大鼠IL-10水平(P0.01)。结论:蠲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TNF-α等炎症因子具有干预作用,提示蠲痹汤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的表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RA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对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治疗患者骨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绝经后乳腺癌AIs治疗患者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基础辨证中药汤剂中,加用补肾中药;对照组不加补肾中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氨基前端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的变化,以及对临床症状和VAS评分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及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PINP上升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β-CTX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中药能有效改善乳腺癌AIs治疗引起的骨关节疼痛以及骨代谢指标的异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β-CTX抑制骨吸收、增加PINP水平促进骨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水白虎汤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炎症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三水白虎汤。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功能指数、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类风湿因子(RF)水平、骨钙素(OC)水平、骨密度检测25羟维生素[25-(OH)VitD]水平、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功能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IL-6、R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OC、PI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β-CTX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25-(OH)VitD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三水白虎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骨代谢,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联合美洛昔康片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将92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美洛昔康片治疗,治疗组予益肾蠲痹丸结合美洛昔康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对照组为71.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血沉及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晨僵时间、20 m步行时间、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益肾蠲痹丸联合美洛昔康片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益肾蠲痹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弗氏完全佐剂制作大鼠关节炎模型,评价益’肾蠲痹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方法:使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模后,测量益肾蠲痹丸对对侧足爪肿胀和脏器指数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Ⅱ(TNF-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测量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并用Westernblot法检测益肾蠲痹丸对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益肾蠲痹丸可有效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所引起的足跖肿胀,且对胸腺脾脏指数无明显影响。益肾蠲痹丸可有效抑制血清中TNF-Ⅱ,IL-1β,IL-6含量:抑制血清中iNOS活性;下调Bcl-2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结论:益肾蠲痹丸的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与其调节主要炎症因子,下调炎症部位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记录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将前来我院诊治的11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西药和益肾蠲痹丸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只接受西药治疗。待两组治疗完成后,比较临床疗效,RF、ESR、CRP水平,VAS、D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过诊疗后,观察组所取得的临床疗效,RF、ESR、CRP水平,VAS、DAS评分均好于对照组。结论:采取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够有效降低RF、ESR、CRP水平,改善VAS、DAS评分,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顽痹清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顽痹清丸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秋水仙碱治疗。治疗10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尿酸、炎性细胞因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89.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评分及关节活动受限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血尿酸、关节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顽痹清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临床疗效,可降低尿酸、缓解关节肿胀、降低血清IL-1β、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蠲痹养肝益肾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来氟米特片、洛索洛芬钠胶囊,治疗组患者加用中药煎剂(蠲痹养肝益肾汤)。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和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加用蠲痹养肝益肾汤治疗可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体征,降低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结论:蠲痹养肝益肾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治疗孕前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孕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10 mg/次,1次/周,口服;来氟米特10 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益肾蠲痹丸,8 g/次,3次/d。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占91.7%;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6例,有效率40.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蠲痹丸治疗孕前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有效、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类风湿关节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期间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