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94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肝)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α2b—IFN)治疗,动态检测其血清抗—HCV、HCV—RNA及α2b—IFN—IgG表达水平。结果显示α2b—IFN治疗后抗—HCV、HCV—RNA阴转率分别为32.98%(31/94)和38.30%(36/94),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抗—HCV、HCV—RNA阴转率分别为10.OO%(4/40)和15.OO%(6/4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O.01)。α2b—IFN治疗后抗—IFN—IgG阳检率为5.32%(5/94),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O.05)。认为α2b—IFN对抗—HCV、HCV—RNA阴转具有肯定疗效,且优于常规治疗,是治疗慢性丙肝的有效药物之一。α2b—IFN虽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但在治疗过程中仅诱导机体产生低水平的抗α2b—IFN—IgG,对IFN—α2b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γ干扰素 (IFNγ)及I型γ干扰素受体(IFNγR1)在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中表达水平,探讨IFNγ和IFNγR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和肝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R1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血清IFNγ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Ⅳ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对比分析,观察IFNγR1、IFNγ及肝纤维化指标在慢血及晚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 结果 慢血患者IFNγR1和IFN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晚血未切脾患者IFNγR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而IFNγ增高(P<0.01);晚血切脾患者此两项指标又恢复正常;IFNγR1和IFNγ与HA、ⅣC、LN、PCⅢ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0.19、0.20、0.14、0.21)。结论 IFNγR1和IFNγ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关系 ,IFNγR1的表达与血吸虫病的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20位正常健康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旨在探讨血清IL-2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同济医院1996年2月~1998年3月肝病门诊及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5  相似文献   

4.
近年研究表明:IL—12是一种重要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细胞因子。我们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3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型)患者,动态观察了血清IL—12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30例慢乙肝患者为我院1999年3月~2000年3月经过肝穿刺活检确诊,其中,  相似文献   

5.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抗原限制性的辅助性(Th)细胞根据其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不同,可分为Th1和Th2。Th1以分泌干扰素γ(IFNγ)为主并介导细胞免疫,而Th2以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等为主并介导体液免疫。检测IFNγ和IL4水平可大体了解Th1/Th2功能。白细胞介素12(IL12)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DC)产生,它能增强Th1分泌IFNγ的功能,因而具有抗病毒作用[1,2]。为研究这三种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我们检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IL4水平,并对…  相似文献   

6.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FN-γ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文明  曹文贵 《肝脏》2002,7(4):287-288
近年来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对 1996年 4月至 1998年 6月本院 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6(IL 6)、γ干扰素 (IFN γ)进行了测定 ,并与临床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慢性丙型肝炎 (C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γ 干扰素 (IFN 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5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IFN γ治疗组 (A组 )和常规药物治疗组 (B组 ) ,疗程 9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 3、6、9个月及治疗结束后 3个月作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肝功能检查、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 [透明质酸 (HA)、层粘素 (LN)、Ⅲ型前胶原 (PⅢP)和IV型胶原 (CIV ) ]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治疗结束时及 3个月后A组患者血清HA、LN、PⅢP及CIV显著改善 ,脾脏厚度缩小 ,而B组无明显变化 ,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 64 .0 % ,显著高于B组的 12 .0 % (P<0 .0 0 1) ,A组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 15例 (60 .0 % ) ,一般在 2~ 3天自行消退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各 2例 (8.0 % ) ,且程度轻 ,停药后可恢复 ,B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γ 干扰素能有效安全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γ干扰素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检测γ干扰素水平,并与31例单一肺结核患者进行比较,同时观察IFN-γ表达水平与呼吸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涂阳/涂阴)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肺结核(涂阳/涂阴)组;两组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IFN-γ表达水平无显著性,治疗后3月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与肺结核患者IFN-γ表达水平各有不同,均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IFN—α和核苷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但单独使用IFN—α有效率仅为30%~40%。有报道基线时HBVDNA水平低,ALT水平高,且在治疗1个月时HBVDNA载量下降2log10的患者,使用IFN—α治疗6个月应答率高。但停药观察至12个月,仍有部分病例出现反弹,故需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10.
重组人γ-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冬梅  周霞秋  郭清 《肝脏》2002,7(2):98-100
目的 研究重组人γ干扰素 (IFN 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采用IFN γ和常规药物联合治疗 ;B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疗程为 9个月。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 3、6、9个月及停药后 3个月血清HA、LN、PⅢNP及Col Ⅳ水平。结果 A组血清HA、LN、PⅢNP及Col Ⅳ随治疗时间逐渐降低 ,至 9个月到最低点 ,而B组无明显降低。有效率A组为 61.1% (11/18,脱落 2例 ) ,B组为 10 .0 % (2 /2 0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4)。结论 γ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病持续不愈的最终结局。近来对终末期肾衰的治疗虽然有了重要进展,透析及肾移植疗法可使部分病人得以长期生存。但是,由于这些肾脏替代疗法代价昂贵,设备复杂,供肾来源不易,据统计只有不到5%的终末期肾衰病人能够接受这些治疗。因此,深入研究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措施及其机理已成为国内外肾脏病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一、大黄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作用机理文献报道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往往是着眼于其导泻作用。利用大黄缓泻效应达到排除过剩体液,缓解水钠潴留和高钾血症以及从肠道清除一部分氮质代谢产物的目的。在方法上大都是以灌肠为主,强调大黄的局部作用,疗效不突出。即使经口服用也都是作为复方汤剂的一个组成成分。本文以  相似文献   

12.
国的探讨血清铁蛋白的变化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观察48例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与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血清铁蛋白的增高与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在干扰素治疗的48例患者中,血清铁蛋白水平<300ng/ml者疗效明显优于300ng/ml以上者(P<0005),提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使患者对干扰素的反应降低,在有治疗反应的23例患者中,持续反应者与暂时反应者血清铁蛋白均值差异有显著意义(t=3.484,P<0.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较高可能降低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性且使疗效不稳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检测了25例慢性肾衰病人,13例特发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病人及正常对照组23人的尿可滴定酸度(TA)、铵离子(NH+)排泄量。结果显示慢性肾衰和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尿TA、NH+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前者TA降低的程度不比后者显著,而NH+二组病人间无明显差异.经相关性比较还显示,慢性肾衰病人尿NH+与血Cr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作者讨论了慢性肾衰时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衰血清泌乳素及垂体—性腺轴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测定40例慢性肾衰患者血清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发现慢性肾衰患者血清PRL升高,T降低,LH和FSH升高,并讨论了慢性肾衰患者性激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40例慢性丙型肝炎分为两组接受重组α干扰素治疗。用细胞变抑制法测定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病人血清抗干扰素中和抗体。结果显示,接受干扰素αl治疗的病人中和抗体产生率为7.7%,显著高于干扰素α-2b治疗的病人。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透析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肾衰透析时机的选择汤兵季大玺关键词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时机选择促红细胞生成素中图法分类号R692.5慢性肾衰(CRF)患者开始透析的时机,取决于患者的尿毒症症状及一些客观指标。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找到了延缓肾衰进展、推迟终末期肾衰进入透析的保守疗...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的营养治疗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首次应用我国研制的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建立了ABC-ELISA方法。用此方法检测了81例乙肝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乙肝患者体内的IFN-γ水平异常,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失调。认为乙肝的慢性化、纤维化的病理改变与其异常水平的IFN-γ参与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老年发热患者进行T-SPOT.TB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以年龄≥60岁的119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后没有明确发热原因,因不排除结核菌感染,进行T-SPOT.TB检测。对T-SPOT.TB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9例患者中,50例(42.02%)T-SPOT.TB检测阳性,64例(53.78%)T-SPOT.TB检测阴性,5例(4.02%)可疑阳性。T-SPOT.TB检测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在性别、年龄、既往有无结核病史、影像学检查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影像学有无结核病灶方面T-SPOT.TB检测阳性组较阴性组有更高的阳性率(20.45%vs 10.17%),T-SPOT.TB检测阴性组较阳性组更多地表现为影像学正常(45.76%vs 34.09%);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阳性组均高于阴性组,红细胞沉降率在T-SPOT.TB检测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39),在最终临床诊断为结核病方面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发热患者中,T-SPOT.TB检测结果与既往是否存在活动性结核病无关,但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相关,在排除其他感染的同时如炎症反应相关实验室检查升高,结合T-SPOT.TB检测阳性,要警惕结核病的可能,尤其是潜伏性结核菌感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1 历史背景对于进展性肾衰或终末期肾衰 (ESRF)患者 ,通过肾脏替代治疗 (renalreplacementtherapy,RRT)来缓解病情 ,延长寿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 ,这种治疗手段何时使用最为合适 ,从透析疗法发展之初直至40年后的今日 ,仍没有明确定论。在一些经济贫困的国家和地区 ,经济问题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大多数ESRF患者无法承受 ,甚至拒绝RRT这类昂贵的治疗手段是情有可原的。然而 ,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对RRT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争论的焦点在于究竟是饮食控制还是早期透析对ESRF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