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五脏痹实质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就五脏痹形成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痹气的概念,认为该病的致病因子是痹气,病机为脏腑气血闭阻,病位在阴血,从而突出该病的治疗手法应以调脏腑、和血络、消坚积为主。  相似文献   

2.
张国磊  刘健  洪靖  王星儒  孔雯 《中医学报》2020,35(2):244-247
《伤寒杂病论》认为,痹证的产生在外与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在内与营卫不和、脏腑虚损及瘀血闭阻等因素有关。张仲景治痹核心既不离治病求本,又不离"痛"之一字。治痹大法有发汗、散寒、祛湿、清热、补益脏腑、调和营卫及活血化瘀等。常用治痹药对有:麻黄伍桂枝,辛温逐寒、发汗解表,治风寒痹;乌附佐甘草,辛甘化阳、温阳散寒,治寒痹;防己配黄芪,扶正祛邪、益气除湿,治湿痹;石膏须知母,清润相合、清热解肌,治热痹;地黄协薯蓣,补益脾肾,治脏腑虚损痹;桂枝合芍药,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痹;水蛭须虻虫,搜剔活血,治瘀血闭阻痹。  相似文献   

3.
李济仁教授诊治顽痹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济仁教授为当代名老中医,临床40余载,融古通今,衷中参西,积验颇丰,尤擅内科疑难杂症。兹就先生治疗顽痹经验探讨如下,以志雪泥鸿爪尔。1 顽痹从虚辨治痹证迁延不愈,相合脏腑因之受累,经络气血虚弱,阴阳以失调谐,此为酿生顽痹之缘由。先生辨治顽痹,首察其...  相似文献   

4.
浅谈痹症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多因风寒湿痹久治不愈,蕴遏化热,或素体阳盛,或受邪之前已有伏热,或病久伤阴而致。通常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类。本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时,多属于邪实;病程年久,多属于正虚。有关痹症的记载,早在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就明确指出:“有风、湿、寒、热、挫闪、瘀积,皆标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中医治疗心痹.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辨标本虚实:心痹多由三痹发展而成.风寒湿热之邪杂至,侵袭五体,形成痹病,若不及时治疗,进一步由五体之痹内舍于脏腑,则形成内脏之痹.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化湿、宣痹和络.瘀阻肺络证治法:化瘀宣肺.  相似文献   

6.
肺痹病名肇始于《内经》,是脏腑痹之一,为痹证中重症。通过对历代重要医籍中有关肺痹的论述进行搜集整理,包括肺痹的病名释义、历代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及症状体征和治法方药的论述,认为本病是内外合痹,外因系外感六淫,内因系肺脾肾亏虚,两者往往互为因果,导致肺气痹阻,气血瘀滞。治疗上予轻清气药为要,具体治法又当审患者有余不足,分气血阴阳以补,分别佐以祛邪、化痰、逐瘀、益气、养阴等治法。本病预后与病情轻重、邪正盛衰、治疗是否及时恰当有密切关系,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内经》中咽与喉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已明确区分开,“喉痹”的病位不在咽而在喉;并将《内经》中“喉痹”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火热说、湿邪说、经脉气逆说、脏腑病变说等四种学说。此外,本文还对《内经》中“喉痹”的两条基本治则“针刺”和“内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9.
产后痹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临证多以产后“多虚多瘀”为病机特点,治以补虚泻实之法。玄府、络脉幽微难察,遍布全身,二者相互为用、沟通内外,是运行气血津液的功能性通道,也是外邪入侵、痰瘀等实邪产生的关键病位。本文基于“玄府-络脉”理论体系,阐明了玄府通、络脉荣、营卫调、脏腑和的生理功能,提出玄府开阖无常、络虚邪阻、营卫失和为产后痹的基本病机,临床上以开玄解郁、补虚通络、调和营卫为治疗基础,为从中医微观结构层次认识及治疗产后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对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痹的关系进行论述,从毒、虚两方面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认为毒损肺络、邪毒顽恶难解、痰瘀胶结、正气损耗是肺痹相关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关键;脏腑损伤增加毒邪化生,而毒邪内伏可进一步损伤脏腑之正气,终致毒、痰、瘀、虚互结,病势缠绵,变证丛生。因此,虚、瘀、痰、毒是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对《内经》中关于痹病的内容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纳,以期形成对痹病的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和治疗方法的系统认识。《内经》认为痹病的发生一方面除了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机体外,另一方面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而生病,强调先由脏腑内伤,阴阳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感受风寒湿、雾露所伤、治疗不善他病转变及五运不及而致病。《内经》对于痹证的辨证运用了多种辨证方法,指出了可采用针刺、砭石的方法、汤液、草药、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灸的治疗方法,这些丰富的治疗方法,对指导现代医生对于痹证的治疗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痹证多以肢体关节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肢体痹~([1])便是以此为依据按痹证发生的病变部位分类,即"肢体因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致气滞血瘀,津液涩渗,导致荣卫不和、津液不畅、经脉失养,而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者"~([2]),发生于腰的称为腰痹,发生于膝的称为膝痹。结合现代医学,腰痹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多见,膝痹则主要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营卫"不与风寒湿气合,故  相似文献   

13.
痹病的机理与治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病多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晨僵关节变形为特点。其病机为皮肉脉筋骨经络气血不通、不荣。临床常见有结缔组织病;急性风湿热、急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膝关节滑囊炎。软组织病: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血管疾病;静脉炎、闭塞性脉管炎。代谢性疾病:痛风等。1痹病机理 正虚是致痹的内在因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而后世医家又进一步阐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机体腠理空虚而至”。痹病的发病机理和其他疾病一样…  相似文献   

14.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多表现为病情迁延不愈,病势较剧,可累及其他器官.中医学认为,肺痹属于五脏痹之一,因内虚外袭导致肺失宣降,肺络不通的一种疾病,具有气机升降不利,留浊不去的特征,临床既表现有寒热,咳逆上气,喘息气急的特征,还有传变其他脏腑的特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与肺痹相关,病因病机与肺痹相通,从肺痹理论论治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以期能更清晰的认识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喉痹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痹是临床常见症、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咽炎。《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说:“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因咽喉疾病的产生,都有其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经脉闭阻的病理变化,因此,喉痹主要表现为咽干作痛,异物堵塞感,痰粘欲吐,胸闷不适,发声不扬,以及咽部粘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等,其病机复杂,又可以分为急性实证和慢性虚证。近些年,中医药治疗喉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蠲痹壮骨法内外合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行蠲痹壮骨法内外合用治疗的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总显效率85%,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蠲痹壮骨法内外合用可以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疗效佳、方便适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肺痹病因病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肺痹病因病机理论以《内经》为源,为五脏痹之一,后世阐发多宗于此;两晋隋唐时期,医家多从气极论述肺痹,并强调脏腑内虚在肺痹发生发展的作用;宋金元时期,发挥了《内经》多种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强调其虚劳性特点;明清两代,除了继承前代理论外,温病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或以肺痹为肺气痹阻,或以其为病机一环,扩大了肺痹的外延。   相似文献   

18.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研究中有关膝骨关节炎的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认为膝骨关节炎属"本痿标痹,痹痿并存",宜从筋论治,内外兼顾.  相似文献   

19.
三痹汤治疗风湿痹72例徐鸿群(安徽省贵池市中医院247100)关键词:三痹汤;风湿痹中图法分类号:R593.22;R255.6从1994年9月~1997年5月,笔者应用三痹汤治疗风湿痹72例,获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72例中,男21例,女5...  相似文献   

20.
"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是路志正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得出的重要学术思想。言"顾润燥"既是言气、血、津、液,亦是言阴阳。要顾及脏腑气血津液之多寡,五脏阴阳平衡,人乃安和。言"运四旁"是以中央脾土为主,以心、肝、肺、肾余四脏或肢体、皮毛、经络、关节、肌肉、血脉、筋骨、孔窍或上下二焦为辅。"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胃主受纳,燥润相得、纳化相成。顾脏腑润燥以运四旁,脏腑经络运气血达四旁以疗痹。将路老的学术思想指导实践,治疗痹病甚至是疑难杂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