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子华  施文全 《气象学报》1985,43(3):358-364
冰雹微结构的研究是冰雹微物理研究的基础,它对成雹机制的研究、冰雹数值模拟以及人工抑制冰雹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利斯特(List)[1]、麦克林(Macklin)[2]、雷伊(Rye)、列维(Levi)等对冰雹的晶体和气泡结构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徐家骝[3]、施文全[4]、李子华[5,7]等对我国雹块的微结构也作过许多分析。但以上工作多研究球形雹块,对圆锥形雹块的系统分析工作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2.
一次雹暴回波和雹块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6年6月4日甘肃平凉发生一次猛烈雹暴。地面降雹前,等效反射率因子 Ze≥10~(4.6)mm~6m(-3)的强回波有二个轴。主轴顶伸展较高,约离地8公里(对应环境温度约-40℃);次轴顶较低,约离地6公里(环境温度约-25℃)。两个轴在离地3—4公里(-5℃—-10℃)间互相连接。地面收集的雹块经切片分析后得知:雹胚有52%为透明和半透明圆球;雹块内部结构有4—5个层次和1—2个层次的各占45.8 %和33.6%。由110个雹块的外形得知,扁球、圆球和半圆球形的各占33%、23%和22%。微结构特征说明雹块主要生长在温度较高和扰动较大的过冷却水滴区。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冰雹尺度谱分布分析对于冰雹和人工防雹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它是研究成雹机制、雹量参数化、估计雹灾程度的基本资料.本文以1982年7月16日和19日昭苏两次雹暴的地面雨雹谱作为基本资料,对雨雹谱参量、降雨雹动能通量、冰液水含量,降雨雹强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雨雹参量作分析和讨论,并给出这些参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雹块的微结构是由生长条件决定的,分析它的微结构,可以推论其生长条件。本文讨论了推论的基本方法,并用“5.1”雹块的气池和冰晶结构资料,定量分析了雹块的增长路径,以及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含水量和垂直气流速度。  相似文献   

5.
1977年6月25日1707至1950在我国甘肃平凉消雹基地,首次完整地观测到一次多单体雹暴.为了弄清我国雹暴的结构及其形成的物理过程,更有效地进行人工防雹作业,我们对这次雹暴进行了雷达回波和地面雹块微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原五个雹块的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仕雄 《气象学报》1987,45(2):169-178
通过对1983年7月23日及8月6日青海两次强雹暴降落的5个雹块的氘含量测定和给晶结构的分析及温度标尺的确定,得出了两次雹暴雹块的氘值为-65.8-76.6%和-6.1-58.6%.相应雹块生长的环境温度分别为-18-23℃和-1.3-27℃(高度7.7-8.6km和5.4-9.0km).雹块胚胎为锥状霰,氘值分析表明,霰胚分别在-16.8-19.5℃和-11.8-20.8℃形成.雹块皆生长在云的中部和中上部.7月23日雹块是在上升气流中一直上升增长而成,而8月6日是经历一上一下运动增长而成.文章通过两种方法计算的上升气流速度,对雹块的轨迹作了有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人们对冰雹的认识是从研究降落到地面的雹块开始的.通过分析雹块的大小和形状,得到雹块的外观特征;通过分析雹块的内部结构,获得雹块的一些微物理特性.雹块的外观特征和微物理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雹块在雹云中的生长过程,因此,冰雹微物理  相似文献   

8.
新疆昭苏六次雹暴的雹谱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2年7月新疆昭苏地区6次降雹过程雹谱的连续取样资科,对该地区降雹雹谱进行了分类,并就雹谱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分布作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平均谱的数学表达式。这些工作对研究该地区雹暴的成雹机制、设计人工防雹方案和检验其效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连四胚雹块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大多数雹块只有一个胚胎,很少有多个胚胎同时包含在一个雹块中。徐家骝等人(1965)[1]和L.N.Rogers(1971)[2]曾分别收集到双胚雹块,并作过切片分析。他们都把双胚雹块认为是由两个大小相当的冰球粘连而形成的,但他们没有对此作肯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文全  徐家骝 《气象学报》1986,44(3):357-362
雹块微结构中包含着有关雹块在云内生长情况和雹云本身的某些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已被认识,更多的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为揭示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的相互关系,1982年夏天我们在新疆昭苏地区开展了雹块微结构和雹云宏观特征的配合探测,取得了一定数量资料。本文根据同年7月4个降雹日(7日、13日、16日、19日)的雷达回波和500多个冰雹切片资料,着重分析了冰雹的胚胎类型,提出了比较细微的雹胚分类标准;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雹胚类型统计特征和雹云单体的关系,发现复合单体和弱单体的雹胚类型分布有着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12.
由10个大雹块(长轴47—64mm)切片中的43个氘样分析得知:雹块的平均δD值为-93.8‰,其相应高度为海拔807m(-14.7℃),干生长层的平均δD值为-101.8‰,相应高度为8803m(-19.5℃),湿生长层的平均δD值为-91.5‰,相应高度为7413m(-11.4℃)。氘含量与冰晶平均长度之间有较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子华  吴坚  施文全 《大气科学》1985,9(4):428-433
1982年6—7月,新疆昭苏地区取得的10586个雹块样品和1013个冰雹切片中,圆锥形雹块占59%.本文分析了圆锥形雹块的结构特征,提出了它在云中的生长方式.由此推导了圆锥形雹块的生长方程和热平衡方程,并从中得出云中临界有效含水量公式和垂直气流速度的表达式.这些工作为研究圆锥形雹块的生长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雹块尺度建立作物受损评估模式根据雹块尺度建立作物受损评估模式农作物损失与降雹分布特点有关。西班牙Leon大学,J·L·Sanchez等专家建立了有关不同农作物损失的量化评估模式,提出了简单尝试性产量损失评估方法。首先根据冰雹尺度、作物种类(大麦、...  相似文献   

15.
关于雹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仕雄 《气象学报》1986,44(3):307-313
本文在研究冰雹胚胎上,不仅较有分析地提出定义雹胚的建议以及指出由于切片方法和外观观察方法的局限性可能造成的胚胎判断的错误,而且通过七个大冰雹过程所收集的269个雹块和1500张多层连续切片照片,分析了高原雹胚的类型,并研究了粒霰胚的存在。分析表明,高原雹胚主要是霰,并占雹胚的84%(其中粒霰胚占15%);冻滴胚占4%。文章应用冰晶大小和同位素氘的分析方法讨论了霰胚的生长部位,其生长环境温度为-13°-25℃,海拔高度7-9Km,而粒霰生长较一般的层霰在更高的高度,长粒霰生长在较低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云南鹤庆弱单体雹云降雹雹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雹云具有不同的类型,各类型结构不同,成雹机制不同,因而降雹雹谱也不同。1979年9月10日至11月2日,在云南省鹤庆县坝区,利用铝箔测雹板得到9次降雹资料,其中3次取样暴露时间不可靠,舍去未用,另6次分属5个雹日的6块雹云的降雹。本  相似文献   

17.
《气象》1977,3(2):18-18
昭苏位于伊犁河谷南面的中部天山以南、天山主脉以北,特克斯河流贯昭苏盆地中部,自西向东流去,形成一个狭长的东西向河谷盆地。盆地海拔在2000米以上,南、北、西三面地势较高,惟东面河谷开口,是冷空气进入盆地的通道。在这样特殊的地形条件下,昭苏的寒潮有其本身的特征。 春季是我县农牧业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雹云模式,对河南南阳1999年5月9日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云内存在过冷水累积区,冰雹在过冷水累积区长大;使用不同催化方案催化后,均能起到减少地面降雹的作用,但是在雹云形成的不同时间、不同的催化部位和使用不同的催化剂量,其消雹效果不一样,在冰雹形成前于过冷水累积区催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雹云模式,对河南南阳1999年5月9日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云内存在过冷水累积区,冰雹在过冷水累积区长大;使用不同催化方案催化后,均能起到减少地面降雹的作用,但是在雹云形成的不同时间、不同的催化部位和使用不同的催化剂量,其消雹效果不一样,在冰雹形成前于过冷水累积区催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由晶体大小和气泡含量分析雹块生长的垂直轨迹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在六盘山区地面采集的六个雹块(直径2.6—5.9cm)的薄切片结构照片,并用Macklin方案计算得它们的垂直生长轨迹。六个雹块的雹胚(直径3—6mm)生长历时平均为165秒,冻滴胚的生成高度比霰胚的约低1200米。六个雹块由零生长至平均直径3cm的历时为1073秒,其中最大雹块由零生长至直径5.9cm的总历时为2302秒。六个雹块生长的海拔高度在5700—8440米间,相应的温度为-9.2℃—24.2℃。文中也讨论了Macklin方案的可信程度和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