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转型期社会冲突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运用社会冲突的功能理论来研究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正功能,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界定,根据科塞的社会冲突的功能理论,从四个方面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更加全面认识农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期,传统性与现代性在价值领域持续对立冲突,而这种价值冲突也传递至社会制度领域,造成了现代性制度完整性的缺失与功能的弱化.社会制度定位摇摆与功能弱化,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与社会构架的畸形发展,群体性事件由此产生.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法治秩序,而确保法治秩序有效性的思想、价值前提就在于法治文化的弘扬.弘扬法治文化为现代性价值的凝聚与成长创造了可能,也决定了法治秩序的自然生成,从而为法治秩序提供内在的价值支撑,进而实现法治秩序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3.
王敏敏 《探求》2010,(6):50-53,34
社会冲突是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但是在认识社会冲突方面,在西方和东方都在存在着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西方对社会冲突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尽管西方学者们愿意循着一条实证的路径行走,但是不难看出,从帕森斯到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观点有较大的出入。作为走着比较特别路径的中国,领导者们容易受传统影响,一般性地把社会冲突视为危害社会的事件,这或许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恰当地为社会冲突定位,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4.
廖和平  曹汉林 《创新》2009,3(1):83-87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呈现,有些往往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式出现,正确认识这些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静 《创新》2013,(2):93-98
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作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衍生物和反应物,不满与怨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和情感的基调,在对待具有某类特征事件时具有被泛化的情感记忆。情感是社会的多棱角,从中折射社会事实,聚焦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就是由特定的刺激类型被还原为不公、腐败等原型后所激活的各种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对群体性事件的情感认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及时疏导不满情绪,引导良性的社会情感认知。  相似文献   

6.
李德新 《社科纵横》2009,24(11):18-20,23
社会稳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维护社会稳定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检验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尺。领导干部要创新思维模式,提高正确看待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创新领导方式,提高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创新工作程式,提高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创新机制样式,提高构建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能力。进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逐步形成了由多元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客体、多元利益意识与多元利益追求有机构成的多元化利益格局,该格局中各种利益交织共生,彼此制约影响,甚至产生矛盾冲突。由于解决利益矛盾的理念与制度缺失,多种利益矛盾的激化风险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催生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的根基在于理清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公民集体行动这三个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现实机理与逻辑关系,从而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过程与症结所在,进而为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找到法治思维进路,即以利益保障为要旨,将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公民集体行动纳入法治轨道,把法治作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现代制度的秩序保障与支撑,赋予法治以确保利益的有效保障与公正分配的重要使命,通过法治精神的引领与法治秩序的规范,促进三个要素的法治脱胎于有机协调,构建法治关怀下的和谐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8.
李萍 《探求》2011,(5):27-31
化解社会矛盾是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当前社会矛盾呈现出主体改变、群体性事件频发且燃点降低、诉求表达方式多元和非直接利益者参与度高的特点。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要正视矛盾、疏导民意、尝试运用新的组织架构,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完善诉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9.
刘娜 《社科纵横》2012,(10):22-23,41
社会组织建设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功能,成为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社会组织在促进民众就业、增强民众归属感、加强政府与民众间的沟通、动员社会慈善力量、预警群体性事件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功能。虽然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应在以下方面努力: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社会组织的公共财政扶持机制、适当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的特征表现为,发生的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负面影响有不断恶化的态势、性质大多属于利益型.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断裂增大社会的张力和价值冲突;阶层分化加大相对剥夺感和分配不公感;人们需求增长与需求满足滞后之间的矛盾;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体制洞"现象弱化了群体性事件的控制机制.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控制机制主要为预防、预警和构建高效合理的社会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1.
乌坎事件最后以一种较为开明的方式得到解决,没有酿成更大更激烈的冲突,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与经验。因此,对此事件作一些必要的分析,对于未来解决此类社会矛盾,会有启示性作用。解决此类事件暴露出的深层问题,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强化村民自治;建立健全农村自治组织各项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丁颖  侯琰婕 《社科纵横》2014,(3):97-101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持续高发,规模和影响都在增大,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2006年超过9万起……社科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群体性事件变成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官方重视,学界研究,媒介关注,公众热议。本文在传播学视域探讨什么是群体性事件,为什么发生群体性事件以及如何解决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胡述宝 《社科纵横》2009,24(12):15-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对待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保持社会稳定。从历史的角度,重新梳理我们党六十年来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无疑对我们党当前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静 《创新》2013,7(1):87-90,128
某些群体性事件以极其极端的形式释放出转型时期的社会阵痛。将情感作为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一个角度,借鉴差序格局的概念,通过情感差序格局区分出中心群体、边界群体和外围群体三个集群阶段,对群体性事件的情感演变和群体分类做一个初步的探索,从而为社会稳定建设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艳 《社科纵横》2011,(9):32-34
倡导"社会包容",已成为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个新思路,为中国政府治理研究提供新视角。社会包容理论蕴含着政府治理中要体现公平正义、公民为本、公共服务等价值诉求。同时,优化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等是实现政府善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萍 《探求》2010,(5):70-75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其中一些地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诱因。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有效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思路,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及广大环保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龙小农 《浙江学刊》2012,(2):186-193
社会因传播而存在,因传播而认同.传播缺失是当下中国社会管理失序、群体事件突起的关键诱因.社会传播系统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互动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可以使用的利益诉求表达和均衡机制.创新社会管理,要在创新当下社会传播系统,充分发挥社会传播协调社会冲突、制造社会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黄伟忠 《社科纵横》2009,24(4):22-24
社会转型的加快,使基层社会矛盾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纠纷居高不下、土地征用纠纷反复、劳资纠纷动辄引发群体性事件、环境污染、物业管理引起的纠纷增多。为了有效预防、成功调处和防止激化矛盾纠纷,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从黉l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要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夯实社会稳定基础,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马志同  曹勇 《创新》2012,(3):123-125,128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增长与群体性事件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经济增长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才是消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10):105-108
我国的传销群体具有复杂性、组织严密、欺骗性、职能化特点,传销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社会道德基础和诚信体系,造成个人和家庭生活伤害,引发刑事案件,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同时传销群体对社会政治稳定也带来了潜在威胁,会引发群体性事件,使社会不稳定因素扩大。为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抵制传销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取缔现存的传销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扩大就业机会,强化对出租房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基层监管防控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