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养蜂,一般人认为应该是在乡村、在山区林地,或是随着季节追随蜜源植物的花期走,哪儿有花、有蜜源,就把蜜蜂送到哪里,安营扎寨又不断迁徙。在人们的印象里,养蜂人是极为辛苦的一类人,他们远离城市、村镇、人群密集的地方,身处荒郊野外,风餐露宿,可以说,养蜂与城市风马牛不相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蜂这一产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城市也可以养蜂。下面我就谈几点对城市养蜂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谭家正 《中国蜂业》2009,60(2):28-28
一、蜜蜂授粉工作的兴起与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报刊上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研结果,全世界10种人健康长寿,第一种人就是养蜂者,当时就下决心投入养蜂实践。开始接触养蜂书刊和请教老一辈养蜂者。1991年潍坊市寒亭区史志办公室与区档案局合并。我离休后,就开始养蜂,1992年起,从1箱蜂发展到5箱、8箱、13箱,到现在到达80多箱,从定地养蜂到小转地养蜂,  相似文献   

3.
郭业寨 《中国蜂业》2012,(5X):59-60
<正>那年,我高考名落孙山,回到家乡,很是沮丧。之后,我通过刻苦自学,终于考入一家校办企业。因病学养蜂进厂后,我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平时省吃俭用,节余一些钱,生活开始好转时,我却不幸患上了慢性前列腺炎,我只好离开工厂,再次回到家乡。有一天,养蜂的舅舅到我家,对我说,家乡这两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油菜种植面积空前扩大了,这对养蜂来说是件大好事。舅舅还对我  相似文献   

4.
养蜂成了一项投资小 ,见效快的致富好途径 ,养蜂的人逐渐多起来。我是1996年自费参加第二届《数控养蜂法》学习班的学员 ,在学习班里 ,我目睹了养蜂专家杨多福老师的风采。系统地学习了《数控养蜂法》。在家里又通读了《蜂群生物学》《蜂箱与蜜蜂》等养蜂书刊。做了大量的心得笔记 ,并能活学活用 ,因地制宜 ,取长补短 ,由30群蜂很快发展到100多群 ,年产值4万多元 ,养蜂走上了致富路。村里人看见养蜂能发财 ,便认为蜂好养 ,也纷纷养蜂 ,一度出现了“养蜂热”。特别是一些年轻人 ,养蜂热情很高信心很大 ,却不知蜂养好了是蜂养人 ,养…  相似文献   

5.
父子蜂情     
王继法 《蜜蜂杂志》2014,34(10):48-50
<正>"跳出农门万丈高"是几代中国农村青年的追求。在改革开放初期,初中毕业的我并没有找到跳出农门的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上了养蜂之路。然而,在追花夺蜜的放蜂生涯中,我逐渐喜欢上了蜜蜂这个小精灵,把养蜂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追求,也把对绿色的向往与追求融入到了生活和生命中。受我的影响,大学毕业且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儿子王  相似文献   

6.
驻马店市西部山区地处温带,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灌木丛生,植被茂盛。山上山下各种野花从“立春”到“立冬”接连开放,大部分为辅助蜜源。山区主要蜜源有洋槐、荆条;山脚及山中小盆地还有种植蜜源如油菜、芝麻、玉米等,很适合定地养蜂。笔者在此地定地养蜂三年,现把初步探索到的情况总结如下,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7.
(接上期) 龚老师:您好! 今天下午接到您的电话.心中很是激动.你那么忙还自费到各地去传播养蜂技术,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仅这一点就令人难忘. 凤凰这个地方活框养蜂的人很少,多数还是土法饲养;我不是专业养蜂,而是业余养几群中蜂.小时候家里穷,兄妹7个,常常为上学的书费发愁,在暑假时就与小伙伴们挖药材卖,冬季就烧炭卖换取学费,有一次在崖边石缝中发现一群中蜂,当时雪还没化完,就有蜂出入,并带有花粉归巢.我与小伙伴们便用斧头砸开石头,取干草烧掉蜂取蜜.从此我就与中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张传盈 《中国蜂业》2013,(3X):13-13
<正>尊敬的社长:我是一名退休已5年整的教师,现年66岁。我从17岁开始养蜂(1964年6月),至今已经有49个春秋了。在这几十年的养蜂岁月中,《中国蜂业》以及改名之前的《中国养蜂》对我的养蜂事业起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保证了我几十年养蜂事业的顺利持续发展。我从1972年开始订阅贵杂志,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间断过。有很多人订阅了杂志报纸,也许会出于工作繁忙或者其它一些原因的耽搁,不一定保证期期都能认真阅读。与这些人不同,我订阅的杂志每一本每一篇都要认真研读,我也因此吸收并记载了许多养蜂专家、师傅们的先进经验,不仅应用于自己的养蜂实践中,我还帮助过一大批  相似文献   

9.
罗贵勇 《蜜蜂杂志》2014,34(10):42-42
<正>笔者是一位养蜂爱好者,从学生时代就迷上了蜜蜂。20世纪60年代,江浙一带的养蜂师傅常到我的家乡放蜂,由于跟他们的交往使我对蜜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革回乡,学业中断,苦闷之时,忽然想到养蜂,于是到野外收捕2群中华蜜蜂进行活框饲养。神秘的蜜蜂王国,一下就吸引了我。通过精心饲养,不到2年的时间蜂群增至十多群。后来割掉资本主义尾巴,不许私人养蜂(在那个年代养蜂也算搞资本主义),我也不敢养蜂了,只好无偿上交生产大队。生产大队组建蜂场,大队领导看我喜欢饲养蜜蜂又是回乡青年,便把我安排到蜂场养蜂,从此,我便真正走上了养蜂之路。跟全国各地的养蜂者一样,浪  相似文献   

10.
根据许多蜂友来信提出的各种问题 ,结合 2 0 0 2年第 9期《蜜蜂杂志》上开展的关于“城镇阳台养蜂”的专题讨论 ,笔者写了此文 ,与同行们交流。1 我是如何开始城镇阳台养蜂的我是在农村当知青时开始养蜂的 ,后来知青回城时 ,我的蜂群已有 2 0多箱。由于我对养蜂的偏爱 ,回城后我没有丢弃这项工作。开始是定地加小转地养蜂 ,主要是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后来 ,养蜂规模不断扩大 ,子女们相继成人 ,养蜂慢慢地由亲自管理改为定期指导管理 ;特别是 1988年以后 ,我将原平房住宅改造为二层楼房 ,并把屋顶改为阳台养蜂场后 ,才使阳台养蜂走上…  相似文献   

11.
<正>5月槐花香,蜂儿采蜜忙。前些天的小长假,城市人大都选择到大山里爬山,登高望远,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绿色氧吧,而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山里的人来说,到底该干什么呢。种地吧,春播已结束,再垦地秋后收获困难;外出旅游吧,自己没有车也舍不得花钱。于是乎,一个念头猛然升起,何不利用这段时间到养蜂伙计那里转一转,重温过去养蜂追花的快乐生活呢。  相似文献   

12.
我是河南洛阳市宜阳人,今年55岁。40年前我父亲养蜂,我也参与了,对养蜂有所了解。20年前,为了生计,我与伙伴们走南闯北赶花养蜂,积累了  相似文献   

13.
《蜜蜂杂志》2021,41(6)
正民谚中有一句"人过40不学艺",而我在47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与蜜蜂结缘,使我成为甜蜜产业中的小学生。说起养蜂的缘由,真让人哭笑不得。2013年在春季防火入户宣传中,我接触到一位定地养蜂户,在与他攀谈防火知识时,我流露出对养蜂的兴趣。当时我是说者无心,而谈蜂正健的他突然闭口不说话了,在寂静的尴尬中我起身离开,  相似文献   

14.
<正>我家在周边村镇里小有名气,一是我养了几十年的蜜蜂,独一无二,大家一说养蜂,指的就是我家。蜜蜂,则成了我家的代号。二是我爱学习,不断从医书上或民间收集些与蜂蜜有关的土验单方,为前来购买蜂蜜的人提供点治疗疾病的小方子,一则治好了他们的小病小疾;二则推销了我的蜂产品;三是养蜂虽说没有发大财,我家却是有名的长寿家族。今年75岁的我,有100岁健在的母亲,94岁健在的姨妈,90岁健在的大舅父,80有余的二舅父,  相似文献   

15.
杨玉华 《中国蜂业》2010,61(2):48-49
<正>2009年9月,我和女儿杨洋一起随中国养蜂学会代表团参加了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蒙彼利埃召开的第41届国际养蜂大会。期间有许多感受与大家一齐分享。  相似文献   

16.
第26属国际养蜂会议于1977年10月3日至19日在澳大利亚的南部城市阿德雷德召开。参加大会的养蜂工作者超过3,000人。国际养蜂协会主席哈纳齐教授宣布大会开幕,并指出从1897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第一届国际养蜂会议到今天已80周年了,第26届国际养蜂会议是第一次在世界  相似文献   

17.
自养蜂以来 ,我一直订阅《中国养蜂》 ,期期必读。“业余爱好者园地”的内容我要精读 ,并分门别类作好笔记 ,以备用时查找。这个栏目有两个内容 ,一个是“问题解答” ,一个是“小经验试试看”。这两个内容跟养蜂人息息相关。你有问它有答 ,拉近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是养蜂员的良师益友。解答好象是答给一个人的 ,实质是答给所有养蜂人的 ,因为现在没有遇到的问题 ,以后可能会遇到。遇到了翻开一阅 ,问题就解决了。小经验 ,说它小其实并不小 ,知道的人是小经验 ,不知道的人它就是大经验、好经验。它让人少走弯路 ,节省了时间 ,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18.
<正>龚、宁二位老师:你们好!来信搅扰你们,希谅!我是安徽休宁县溪口镇长丰村人,现年70岁有余,一直在家务农。家乡所在的皖南山区植被良好,自古就有人用杉木自制蜂箱养中蜂,种源也还可以。20世纪60年代,我便认识到养中蜂是农村的一项经济来源,当时也因养蜂创出了一些小业绩,从此与蜜蜂打交道多年,成了一位中蜂痴迷者。后因"中囊病"暴发而垮场,继而改养意蜂,但爱好中蜂之心总不能放下。后来改革开放,国  相似文献   

19.
《蜜蜂杂志》2021,41(5)
正在人生的长河中,总会遇到令自己尊敬崇拜的人,而让我崇拜尊敬的人便是宋心仿老师。知道宋老师是32年前的事。那时我刚养蜂不久,从书店购买了一本名为《蜜蜂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利用》的书,编著者是宋心仿。这本书对提升我的养蜂技术产生很大作用,从此,宋心仿这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便扎下了根。认识宋老师是在10年前我的蜂场。2009年8月宋老师到五征集团与姜卫东董事长研究养蜂车相关事宜,在五莲山区公路边无意中看到我的蜂场,他便停下车到我的蜂场去看一看,并与我交谈近一个小时。见到宋老师我像见到亲人、师长、领导一样,心情激动,话语增多,感觉有满腹的话要对他讲。我把养蜂人的艰难困苦与喜愁悲乐,  相似文献   

20.
封银 《中国蜂业》2005,56(5):15
我养蜂多年,现在是定地结合小转地养蜂.我读了很多养蜂期刊上有关治螨的文章,联想到我地蜂友在治螨时蜂箱底不垫纸,结果吃了大亏.通常蜂友们看治螨效果的方法是观察箱底和巢门口有多少落螨.殊不知,别说是小蜂螨,就是大蜂螨,有时因接触的药剂量不够,落螨的40%还在爬行,一旦爬行螨接触到蜜蜂,又会重新危害蜂群.所以,年年在治螨,年年受螨害,就是不能将蜂螨控制在最低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