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收集整理唐宋时期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采用SPSS 20.0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唐宋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常用的药物是发散风寒药、温里药、祛风寒湿药、熄风止痉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补血药等,常用治法有温阳益气、祛风散寒、熄风通络等,唐宋时期出现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内风”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2.
谢乐  伍大华  曹思佳  刘涵 《中医药导报》2021,27(1):163-166,170
目的:分析历代中医文献中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历代中医文献中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对收集到的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20.0对用药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历代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常用的药物为发散风寒药、息风止痉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温阳祛风、息风通络、养血活血等。结论:历代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以发散风寒药为主,辅以息风止痉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  相似文献   

3.
治疗中风 勿忘祛风——张琪研究员治疗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中风的治疗逐渐趋于治内风为主,祛风剂的使用日益减少。然张老临症却常以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祛风剂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因而对外风学说应予正确对待,祛风通络的治法仍具有实用价值。然“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风邪外中,必因正气先虚或脏腑阴阳失调,而风邪始得外中。张老据此而设祛风清热养血通  相似文献   

4.
唐贤彪  谭子虎 《河南中医》2013,33(4):615-616
唐宋以前,中风病以“外风”学说为主,以“正虚邪恋”立论,治疗上以祛风通络为主,调气补虚兼顾.唐宋以后医家除考虑外内因素致病外,还考虑到了内在因素明清时期,“内风”学说日趋成熟与完备.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疾病发病与风邪密切相关,发病形式、证候特征大都表现为风性。风类药质轻气清,疏解宣透,多具有辛、散、窜、透、动等特点。冠心病络滞风阻,治以温阳散寒,祛风通络,辛散祛风、活血祛风;心律失常本虚标实,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标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治以辛散祛风、平肝熄风、解毒祛风、活血祛风、养血祛风、搜络祛风。高血压肝风内扰,风阳上亢,平肝熄风类、理气熄风;无风不作眩,平肝熄风、理气熄风;无虚不作眩,补肾祛风、养血祛风;无瘀不作眩,活血祛风、辛散祛风、理气祛风。风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重视风邪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1和SPSS 22.0进行药对挖掘,分析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的组成,探究治风剂常见的药对运用规律,以期为风证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为主线,全面整理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构建治风剂Excel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明代外风方、明代内风方、清代外风方、清代内风方中药对的运用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和探讨,提炼其用药特点,探究其演变和递嬗关系.结果:共搜集出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1347首,其中明代949首,清代398首;在明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289首,外风方有660首;在清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125首,外风方有273首.以朝代与内风、外风为分类标准,经过分析,在明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刺蒺藜、当归-知母、当归-续断等23对;在清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防风-蝉蜕、乳香-没药、防风-荆芥、当归-秦艽等14对.在明清外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补气药-补血药、补血药-祛风湿热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等.在明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白芷、川芎-白芷、川芎-独活等10对;在清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麝香-没药、人参-附予、麝香-乳香、乳香-没药等24对.在明清内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开窍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清化热痰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等.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具有一定的配伍模式.结论: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运用规律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根据外风与内风不同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辨证施治,或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或两者兼而有之,如外风与内风相互影响,互为病因,宜分清主次,兼顾治之.因此明清治风剂药对的应用规律与药对配伍模式在临床治疗风证方面值得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治风活血法立论,通过对风药活血、治风活血方剂的历史记载,及对风药活血的作用机理、现代研究、临床应用的阐述,说明治风活血法作为治则的存在。结论:祛风活血法应作为中医的治疗法则在活血化瘀诸多治法中占一席之地,与益气活血、行气活血、养血活血等法放于同等地位,供临床治疗血瘀证所选用。  相似文献   

8.
经筋理论是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用于指导经筋病的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属于经筋病的范畴,经筋理论可指导本病的中医康复。笔者通过探讨以经筋理论指导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并附以病案加以说明,以期丰富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手段,为本病的中医康复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9.
治风活血法治疗脑血管病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风活血法是指在治疗血瘀病证时,风药可为主药起活血化瘀作用,或为辅药起协同作用,或作为引经药引药直入病所,能明显加强活血化瘀药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治则。目前,应用本法治疗脑血管病取得一定进展。 1 治疗学机制研究 由于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发展演变,目前对本病的认识已日渐由风转向血,治疗上或认为其病在血,与风无关,或忌风药辛燥升散,多用血药而摒弃风药,其应用亦为多数医者所回避甚而禁忌。但由于风药非独祛风,而是治血,有活血、止血、补血之功,在中风病治疗中有着他药不可替代的独特治疗作用[1],故仍有医者作了一些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深入中医典籍,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病名、病位进行探源溯流,分类整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古代名称有瘫风、偏枯、拘挛、挛急等,现代名称"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为简便起见,可简称为"中风痉挛"。中风痉挛的病位在于筋、肝以及肝之经、阳明经、机关等,以筋与肝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收集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现代临床中药内服复方治疗癌性疼痛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95—2009年间发表于国内医学期刊中有关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的复方,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究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癌性疼痛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复方40首,涉及中药101味,共计210味次。频数分析发现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常用药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及化痰药等。结论:通过现代文献分析可知,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多遵循"不荣则痛,荣则不痛"的原则,遣方用药多以补益之品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温经通络、化痰散结等功效的药物,以达标本兼治之功,而重在治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强直性脊柱炎名医医案的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中收录的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名医医案,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核心药物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名医医案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医案100篇,合计149首处方,包含210味药物,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狗脊、白芍、当归、杜仲、威灵仙等,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多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寒除湿药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桑寄生、狗脊"杜仲、狗脊"白芍、狗脊"桂枝、白芍"甘草、当归"等.结论 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补益肝肾的药物为主,辅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祛风散寒等药物,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活血通痹液治疗风湿类疾病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提高风湿病的疗效,探讨养血活血药对风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具有祛风除湿、养血活血作用的活血通痹液治疗观察,并与风湿圣药治疗的患者对照。结果:治疗组无论是对风湿病还是对甲襞微循环异常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显示了养血活血药的治疗作用及优越性。结论:在祛风湿药中适当加入养血活血药能显著提高疗效,并能改善甲襞微循环,对风湿病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所包含的明清时期瘟疫治方用药的相关文献进行挖掘及整理分析,探索瘟疫用药及组方规律,为瘟疫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以"瘟疫""瘟""疫""时疫""时邪"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及因子分析对挖掘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药物175味,发掘核心药物16味,核心药对41对,核心药组16组,核心药团21项,核心处方14方。结论瘟疫的病机特点为"风、寒、湿、热、郁、毒",以"湿"为核心,治疗用药多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仍不明了,祖国医学认为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经络闭阻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无论中西医学内科治疗此病,所使用药物多有毒、副作用,久服伤人。我们以"阴痹"、"阳痹"辨证,以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祛风胜湿为治疗大法,根据风、寒、湿三邪偏盛调整药物侧重,浸浴外治阴痹诸证,既避免了药物内服的毒副作用,又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通络法治疗疾病常用的药物主要为活血类药物、益气类药物、辛味药物、藤类药物和虫类药物。近年来,络脉理论深受学术界的重视,许多久病、痛病运用各种通络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络病的治疗均以"通络"为治疗大法,通络法总体可分为祛邪通络法如化瘀通络法、祛痰通络法、祛风通络法、祛寒通络法、祛湿通络法、理气通络法、清热通络法、解毒通络法与扶正通络法如益气通络法、养血通络法、滋阴通络法、温阳通络法两大类12种。尽管越来越多的医家重视通络法的临床应用,然而对通络法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还缺乏更全面、系统的研究,希望通络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辨证论治体会,认为可采用散寒祛湿、益气活血;清热化湿、活血通脉;清热凉血、解毒通脉;益气涤痰、开窍通络;温阳散寒、化瘀通脉;健脾补肾、温阳通脉;补肾益精、养血通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回本扶元、气血双补等方法论治多发性大动脉炎.  相似文献   

18.
张建平主任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主要为外感风寒,寒凝血瘀,脾肾阳虚,病机为虚实夹杂,以邪风和瘀血为标,脾肾阳虚为本。治则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方法为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养阴补血、温阳通络。将归经理论作为治疗的基本理论,运用引经药、虫类药及风药,妙用神曲、三七粉,神曲,淫羊藿。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认为痹证的形成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表现为人体本身之气虚及阳虚,外因为风、寒、湿邪之侵袭.因此,在治疗上以益气温阳、解表散寒、祛风除湿药为主药.观其用药,在众多的此类药物中,又偏重于黄芪、附子、麻黄、桂枝、白术、薏苡仁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