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9年9月至2022年7月于我院接受EMR或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MR组(44例)和ESD组(4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ESD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P<0.05;2组病理组织分型及异型增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ESD组病变组织直径明显大于EMR组,P<0.05;ESD组整块切除病变组织直径≥2 cm者比例及病变组织直径≥2 cm治愈性切除者比例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3.81%)明显高于EMR组(6.82%),P<0.05。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组织大小和医者操作经验,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能更好地切除较大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但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病变组织大小和医者操作经验是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早期胃癌由于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率很低,故其预后明显优于进展期胃癌。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ESD治疗适用范围较EMR扩大,提高了整块切除率,减少病灶残留,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对消化道病变的治愈率。因此目前ESD是早期胃癌主要的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文献后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5个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共4 673例患者,其中ESD组2 154例,EMR组2 519例。Meta分析显示,ES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EMR组,但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均P<0.05);并发症方面,两组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组的穿孔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 结论:ESD治疗EGC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长、穿孔率高,但以上结论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于早期胃癌治疗效果,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行EMR术,另外80例行ESD术。比较EMR组与ESD组的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出血发生率和穿孔发生率。结果 EMR组的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低于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的局部复发率高于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的手术时间较ESD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发生率和穿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具有更好的切除效果,降低了局部复发率,是治疗早期胃癌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在韩国和日本,其适应证不断扩大。本研究旨在评估扩大适应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一样都具有侵袭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EGC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MR组(32例)和ESD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禁饮禁食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病理、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局部复发率、肿瘤残留率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 结果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53.35±7.12)min vs(34.23±5.74)min,t=2.009,P=0.043],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10.26±3.42)ml vs(3.35±0.71)ml,t=2.511,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92.9% vs 62.5%,χ2=7.693,P=0.006)及治愈性切除率(78.6% vs 43.8%,χ2=7.545,P=0.006)均高于EM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不良反应率为14.3%(4/28),高于EMR组的3.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5,P=0.001)。两组患者术后2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423)。 结论与EMR相比,ESD可能是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病理符合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治疗(普通圈套器电切组,12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EMR组,47例)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ESD组,39例)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疗效。 结果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78.57%(77/98)。普通圈套器电切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为66.67% (8/12),EMR组为82.98% (39/47),ESD组为76.92% (30/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63)。仅1例ESD治疗后发生穿孔,其他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均未复发。 结论内镜治疗对病变未超过黏膜下层的小的消化道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胃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之一~([1])。中国是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国家。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多。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基础上发展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SD逐渐成为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的标准方法之一。本文介绍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2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D组、EMR组,各4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不同肿瘤直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比较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长于/多于EMR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1 d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比EMR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显示,ESD组复发率明显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各有优势,可根据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选择,对于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可选择EMR,可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多种直肠类癌内镜下切除术的优缺点,Zhao等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了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透明帽辅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该研究共纳入了30例直肠类癌患者,3种方法各10例,肿瘤直径均小于1cm。研究结果:传统EMR组、EMR.C组及ESD组中各有8、8及10例的肿瘤被一次性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减少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术中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上消化道早期癌或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而接受ESD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术中分别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和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统计患者黏膜下注射后引起的出血次数/黏膜下注射次数的比值以及单位面积病灶剥离时间,分析两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使用胆道造影管行黏膜下注射的患者注射后出血几率和单位面积黏膜切开所需时间均小于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组。结论利用胆道造影管进行黏膜下注射有助减少ESD术中出血,缩短ESD手术时间,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镜治疗因其微创、并发症较少而成为早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且易被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由于其能够完整地剥离病灶,且复发率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有明显降低,在治疗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由于直肠部位存在较多的血管,在进行ESD治疗时容易发生出血,影响操作视野,延长手术时间,因此,良好的黏膜下层暴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治疗早期胃癌新技术,同样适用于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的浅表癌。ESD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及EGJ处癌前病变,与外科剖腹手术及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等内镜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ESD治疗EGJ处病变,手术难度较高,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收治的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大于2cin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我国,ESD应用于临床始于2006年,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技术已日益普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 )和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性。方法2009年2月~2014年4月,对胃镜、色素内镜、内镜窄带成像( narrow band imaging ,NBI)、超声胃镜发现的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进行EMR或ESD治疗。16例病变位于黏膜层、病灶<5 mm者行EMR,其余行ESD。结果85例病变均成功切除,其中EMR 16例,ESD 69例。81例(95.3%)整块切除,4例(4.7%)分次切除。80例(94.1%)完整切除,5例(5.9%)病灶残留,其中切缘残留2例,基底部残留3例。手术时间15~69 min,平均40 min。术后病理证实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4例,黏膜内癌4例,黏膜上皮层癌3例,黏膜固有层癌11例,黏膜肌层癌23例,黏膜下层癌10例。术中出血3例(3.5%),用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热活检钳电凝或金属止血夹夹闭处理后成功止血。术中穿孔3例(3.5%),均为ESD治疗者,穿孔直径<10 mm,均用金属夹成功夹闭;术后迟发型出血7例(8.2%),口服肾上腺素盐水及静脉药物止血、抑酸等治疗后缓解,无迟发型大出血。追加外科手术8例(9.4%),其中5例因病灶残留,2例因ESD术后病理结果为病变侵及黏膜下层,无病灶残留,但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腺癌,1例36岁患者ESD术后病理为中分化腺癌。无死亡病例。结论 EMR、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完整切除率高,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其通过完整彻底的切除整块病变,从而使得更多的消化道病变能够一次性的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实现根治消化道管壁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