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综述化学药、中药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为开展中药缓释制剂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综述液相色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以及串联质谱法等在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中的应用;中药单体、中药有效部位、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结果化学药检测限越来越低;中药缓释制剂常应用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进行药动学的研究。结论现代分析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稳定地测定化学药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对测定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具有针对性。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文献资料可指导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有关问题。方法 分析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现状,从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指导原则,药动学参数的选择,成型工艺,质量监控等方面阐述了作者的看法。结果 与结论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及其研究基础的薄弱,使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难度较大,但意义巨大,很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马建民  李宏  王东风 《中成药》2003,25(7):581-582
缓释制剂属于制剂发展的第三代。西药在缓释制剂的研究方面已臻成熟 ,一些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中药在缓释制剂的研究与之相比 ,就显得有些滞后。本文以近几年来中药缓释制剂研究文献为基础 ,对中药缓释制剂的开发进行总结和提出构想 ,以期促进中药缓释制剂更快地发展。1 发展概况及分析1.1 缓释制剂的特点与类型传统剂型 ,大多数的释药过程均按一级动力学进行 ,其药物的血药浓度有可能低于最低有效血药浓度和在治疗浓度内维持时间短的缺点。为达到治疗目的和降低副作用常采取多次服药方式 ,这样使得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下降。缓…  相似文献   

4.
中药口服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口服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中药单体化合物、有效部位、单味药和复方的口服缓释制剂均有研究报道,内容主要是缓释制剂的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度评价,也有制剂缓释作用综合评价方法的探索,以及药动学和药效毒理等方面的研究。随着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深入,中药缓释制剂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药缓释制剂研究之管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吴伟康  奉建芳 《中成药》2001,23(6):459-462
对目前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与西药缓释制剂相比相对滞后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应用特点,剂型特点及研究程度等对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将中药缓释制剂过程中有关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的前处理、缓释制剂的设计、成型工艺的研究及质量监控定量指标的确定与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等5个方面作为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陈丽华  冯怡  徐德生 《中草药》2006,37(10):1590-1594
从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及其相结合的PK-PD模型等研究方法方面综述了中药缓释制剂药物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对其在物质基础研究、整体观认识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表明中药缓释制剂药物动力学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通过药动学的研究,探索体内释放过程,有助于促进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远卓 《新疆中医药》2012,30(4):124-127
近年来,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加,研究广度和深度显著加强,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现就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制剂的类型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思路,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胃漂浮片又称胃内滞留片、漂浮给药系统或水动力平衡系统,足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设计制作,口服后在胃液中呈漂浮状态的一种特殊缓释制剂[1].开展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改变中药传统剂型落后的特点,有利于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药物载体在中药中的应用,为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途径,有利于中药的创新和提高中药研发水平.因此,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  相似文献   

9.
吴博  刘志宏  林密真  杨慧丹  宋洪涛 《中草药》2015,46(12):1853-1857
中药膜控型缓释制剂具有较高的释放调节操作性,不同的包衣材料、包衣厚度及膜控型缓释技术可以控制口服中药膜控缓释制剂的释药速率、释放时间或释放部位,易于实现中药中各成分的同步释放,己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通过整理归纳近几年中药缓释制剂的相关文献,对口服中药膜控型缓释制剂进行综述,以期为口服中药膜控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缓释制剂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国俊  潘金火  陈军  蔡宝昌 《中成药》2011,33(12):2137-2140
由于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具有多成分和整体性的特点,其缓释性能的评价不能完全参照化学制剂的评价方法。本文阐述、分析了目前中药缓释制剂常用的体内外评价方法,包括体外释放度、指纹图谱、药物动力学、血清药理学等,结合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出将PK-PD结合模型、代谢组学等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评价,并分析了这些方法评价中药缓释制剂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缓释性能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分析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发提供思路。方法:系统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注册和审批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新药注册、专利和文献,进行信息学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若干关键技术领域的进展。结果:中药缓控释制剂论文、专利和药品注册等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加强,针对成型技术、释放度、吸收动力学和体内药动学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但在研究方法学上存在重要缺陷,多局限于单组分评价和套用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评价方法,亟待建立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中药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结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取得明显进步,但需要加强新药研发和注册,其评价理论亟待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发提供思路。方法:系统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注册和审批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新药注册、专利和文献,进行信息学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若干关键技术领域的进展。结果:中药缓控释制剂论文、专利和药品注册等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加强,针对成型技术、释放度、吸收动力学和体内药动学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但在研究方法学上存在重要缺陷,多局限于单组分评价和套用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评价方法,亟待建立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中药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结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取得明显进步,但需要加强新药研发和注册,其评价理论亟待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制剂药物动力学国内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以下简称药动学)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则是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结合中药复方制剂的中医药理论特点,进行药动学研究,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阐述组方原理、制订合理的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以及研制新药均有重要意义。1992年以前的中药复方制剂的药动学研究前人已有综述[1] ,本文拟就1992年以后的最新研究动态加以综述。1 研究概况1 1 血药浓度法 这种方法源自化学药物的  相似文献   

14.
卡波普在口服缓释制剂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介绍卡波普在口服缓释制剂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为我国开展缓释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研究工作,从卡波普在口服缓释制剂上的应用特点、释药机制、制备工艺、释药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作综述。结果与结论 卡波普作为一种新型的缓释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很早便有了缓控释技术的雏形。现代缓控释制剂作为第3代药物制剂,具有服药周期短、药物作用时间长、安全性高、疗效好等显著的优势,已成为中药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中药缓控释制剂以缓释片、缓释胶囊、微囊微球及凝胶剂等剂型研究较多,结合相关文献对现代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缓控释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及其价值和局限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控缓释制剂研制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控缓释制剂是通过定时定量控缓释给药,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近30年来,以西药为原料药物的缓释制剂在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设计原理、辅料、成型工艺、生物药剂学特性(包括药物体内外释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层次较深,并已有大量成熟产品应用于临床。与西药缓释制剂研究相比,  相似文献   

17.
中药品种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针对中药品种与中药制剂质量的现状,从中药品种的本草学、鉴定学、质量评价、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分析中药品种研究对中药制剂质量的影响。认为应从源头即中药制剂药材的基原品种及质量上加强监控,保障中药制剂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  相似文献   

18.
药用丙烯酸树脂在中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控释制剂因剂量准确、疗效可靠、使用方便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近30年来,化学药的缓控释制剂在设计原理、辅料及成型工艺、药物动力学等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中药基础工作研究的深入,关于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报道愈来愈多,涉及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多个层次.重视和加快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是临床应用的需要,也是中药药剂学学科发展的需要[1,2].  相似文献   

19.
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昆  王兴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2):118-119
结合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现状,并就中药的特殊性对其缓释制剂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缓控释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作用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释药稳定、不良作用小等特点,已经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剂型。通过回顾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历史沿革,梳理中药缓控释制剂分类及释药原理,归纳临床常用中药缓控释剂型,探讨中药缓控释制剂制备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人群,结合相关文献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对中药缓控释制剂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