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合水水库于2005年10月~2009年10月进行了加固扩建工程,正常高水位从134m升高至138m。2008年6月~2009年7月对水库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2条支流属Ⅳ类水,库区水质属Ⅲ类水。调查统计集雨区域内社会经济等指标,COD负荷为1 309.6 t/a远小于环境容量,水库扩容后COD容量增加123%。扩容后的总氮总磷环境容量将比目前增加200%以上;扩容后运行水位为138m时,预计总磷能满足Ⅱ类水标准,总氮则需要削减负荷,以满足Ⅱ类水标准。合水水库加固扩容后,产生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水库水环境容量也增加,有利于库区水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为了定量研究韩江流域的面源污染情况以及景观格局对污染的影响,建立了流域水文水质模型,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冗余分析方法,探索景观指标与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宁江流域地区的总氮质量浓度较高,最大值为3.91 mg/L;东部汀江流域地区总磷质量浓度较高,最大值为2.15 mg/L;流域总体水质呈恶化趋势;景观指标能解释81.7%的面源污染变化,且景观的面积越大,其组成格局可能比空间格局对水质的影响更大;林地的面积百分比与面源污染负相关,农田、城镇、草地景观则相反;城镇或农田等人类景观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等空间格局指标与污染物质量浓度负相关;旱地相比水田对面源污染的贡献更大;在研究区采用退草还林、农业结构调整等管理措施分别能够削减1.82%和4.63%的总氮负荷以及1.16%和7.31%的总磷负荷。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总氮污染系统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氮污染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诱发水华,为全面了解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总氮污染现状,有效掌握污染来源并制定系统治理对策,对水源区7个水库断面、16条入库支流和62个典型库湾进行了现场监测与资料收集工作。结果发现:丹江口水库历年总氮浓度在0.99~1.50 mg/L之间,均值为1.25 mg/L,并呈现逐年升高态势;硝态氮是水源区总氮的主要组成部分,平均占比70%左右;汉江及其支流总氮年入库负荷为2.706×104t,为水源区总氮负荷的主要来源;面源污染是水源区总氮升高的主要驱动力,对总氮输出负荷的贡献率在60%以上;耕地和居民地是面源污染总氮的关键源区。丹江口水源区总氮控制的关键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应加强流域总氮浓度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解析工作,建立源头-传输途径-汇水末端全链条控制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洱海湖区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以总氮(TN)、总磷(TP)为主要水化学指标,对湖区布设的4个站点进行雨水监测;结合同期降水数据和湖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阐释了洱海湿沉降污染物浓度和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湿沉降直接入湖污染负荷量,并评估了其入湖负荷对湖区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减,降水主要集中在6~10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9%~96%;(2)降水中总氮浓度均值为(1.180±0.682) mg/L,总磷浓度均值为(0.072±0.021) mg/L,降水总氮、总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浓度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3)总氮、总磷湿沉降通量7月份最大、5月份最小,沉降通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洱海湖面湿沉降总氮输入量约为183.32 t,总磷约为11.19 t,湖面湿沉降总氮直接入湖负荷占入湖河道年输入的20.01%,总磷占15.22%。  相似文献   

5.
根据梁家湾水库2014.11-2015.10为期一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该水库中总氮(TN)、总磷(TP)及叶绿素(Chl-a)等水质指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T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169~0.683 mg/L,年平均值为0.405 mg/L,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TP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002~0.072 mg/L,年平均值为0.029 mg/L,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TN/TP的年平均值为42.8,水库属于磷(P)限制型。TN、TP和Chl-a浓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富营养化评价表明,梁家湾水库为中营养,说明近年来对水库水质保护措施起的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渔光互补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缺乏精准量化研究的问题,构建了适用于柳堰集水库的水动力-水质-水生态-工程耦合数值模型,模拟了2020年8月自然现状和渔光互补工程实施后库区水温、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总磷、总氮、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时空分布,并计算了水体富营养化指数。结果表明:渔光互补工程实施后,柳堰集水库的水温、溶解氧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分别下降了0~6℃、0~0.02 mg/L和0~0.000 5 mg/L,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上升了0~10 mg/L;总磷、总氮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在光伏板下伏水域和未布设光伏板水域呈现较大差异性,光伏板下伏水域总磷质量浓度升高了0~0.814 mg/L,总氮质量浓度降低了0~0.125 mg/L;各水质指标在渔光互补工程实施前后的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入汇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显著下降,中央库区灌溉取水口水体富营养化指数提高了5.61~16.00。  相似文献   

7.
茜坑水库作为深圳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掌握其水质状况和关键污染源十分必要。选取2019年1 -12月茜坑水库水体的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铁、锰等8个典型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通过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水质现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识别关键污染源,估算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受浮游植物的影响,pH全年最高达到9.8;高锰酸盐浓度在6月份最高,为6.3 mg/L;氨氮浓度全年均小于0.1 mg/L;硝酸盐氮占总氮的71%左右,总氮浓度全年大于0.5 mg/L;总磷全年平均浓度为0.014 mg/L,水体呈现出磷限制;相关性强的铁和锰浓度全年均小于0.2 mg/L。在近年来多种治理措施的作用下,水库全年水质综合指数均值为78且呈现出向好趋势。水库水质受浮游植物的直接影响,而控制污染物引水汇入和内源释放是解决水库污染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针对面源污染为主的湖库型流域,为建立水质目标管理与污染总量控制之间更精准的响应关系,借鉴日最大负荷总量模式,基于物质量平衡原理提出考虑径流丰枯变化、不均匀混合、大气沉降等影响因素的湖库分区动态水环境容量精细解析方法,包括污染混合区设置、代表水文系列确定、逐日分区水量水质计算。以沙河水库为例,分别以全湖Ⅱ类、主湖Ⅱ类作为水质管理目标,采用2010—2015年代表水文系列对总氮动态水环境容量进行精细解析。结果表明:全湖Ⅱ类、主湖Ⅱ类水质管理目标下沙河水库总氮水环境容量的多年均值分别为36.7 t和99.43 t,若不考虑湖滨混合区,全湖Ⅱ类水质目标下总氮的年水环境容量计算值偏大66.43%;实施水质目标管理的水域面积越大,大气沉降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越大;径流年际及年内丰枯变化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显著;各分区总氮控制总量占全流域总量的比例与面积比基本一致。湖库分区动态水环境容量精细解析可量化不同因素对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影响,科学解析面源输入型湖库水环境容量的时空结构特征,实现水质目标管理与污染总量分区管控的有机联动,更好地支撑流域水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山仔水库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水质主要指标的时空变化以及气象、水文条件等因素,研究山仔水库富营养化特征。研究表明,山仔水库1997~2005年年平均质量浓度总氮为0.59~2.89mg/L,总磷为0.035~0.063mg/L,总氮、总磷从1997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后又有所回升,水库的进口、支流入口的总磷、总氮、COD、藻类数量相对较高。在1年内藻类种群冬、春季以硅藻为主,其余季节以蓝藻为主,水花微囊藻为优势种群持续的时间最长,每年的春末、秋初有2个藻类生长的高峰期。枯水年份水库水体滞留时间长,水力交换能力差,是导致2000~2004年水库水华频繁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对辽河水质进行预警,结合交叉熵随机抽样算法对辽河总磷和总氮水质概率区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总氮预测浓度区间在[0.51mg/L,0.60mg/L]的概率最高值为0.6008,总磷预测浓度区间在[0.11mg/L,0.13mg/L]的概率最高值为0.6839,总氮和总磷浓度波动曲线概率外包值为10%,研究成果对辽河地区河流水质污染预测、预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分别研究了水网藻在人工培养液培养下,微藻在以湖底泥为营养源培养下,藻代谢总糖浓度与溶液中总氮浓度、总糖与总磷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两均呈现一种反向变化关系。氮、磷是藻的重要营养组分,其浓度增高,有利于促进藻生长,伴随着溶液较低的糖浓度。在严重氮、磷限制条件下,藻的蛋白质合成可能停止,但细胞外多糖的生产仍以较高的速度进行,从而导致溶液总糖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2年新水法颁布以来,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制度已在上海、江苏、天津等地的得到积极探索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相当一部分地区尚未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对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抗制制度实行现状的分析,认为落实该制度的关键在于要摸清地下水资源可用量、未来地下水需求量,处理好不同的用水关系,抓住治理确定地下水总量控制指标与分析等重点环节,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实施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松涛  李铁 《吉林水利》2013,(10):47-50,59
通过分析查干湖水质长期监测资料,发现吉林查干湖水体总盐量多年来呈降低趋势,主要无机盐溶质组分也在发生变化,表明查干湖水体总盐量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表现出土壤溶液特征。其中硫酸盐、氟化物浓度和比例均呈增长趋势,已经对查干湖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以铬黑T溶液为显色剂,在碱性条件下,利用流动注射技术及分光光度法实现了对水的总硬度的自动检测。对流动注射系统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波长520 nm,载流液流速0.8 mL/min、反应管长250 cm、采样环25 cm、显色剂浓度0.02%时得到最大吸光值。线性范围为5~500 mg/L,回收率为96.8%~104.0%。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用水总量控制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方  盛东  高怡  曹钰 《水资源保护》2009,25(3):37-40
通过对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管理现状的综合分析,提出太湖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的对象、范围、目标及其实施重点区域;并提出包含目标型、动态型和考核型等指标在内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现对流域用水定量化的宏观管理,完善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为科学实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定额确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锦秀  马巍  史晓新  禹雪中 《水利学报》2005,36(7):0812-0817
本文针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入水体的途径和季节不同,而水体纳污能力也是随季节动态变化的特点,从既能充分利用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自净能力,又能保护环境等多重目的出发,提出了将90%保证率枯水期设计水文条件下计算得到的纳污能力的差额作为点源排放总量控制定额,而将90%保证率丰水期设计水文条件下计算得到的纳污能力减去枯水期纳污能力的差额作为面源总量控制定额。并以滇池为例进行了滇池点源与面源总量控制定额计算,为滇池水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宋敏  崔仁香 《东北水利水电》2003,21(12):30-30,39
本文根据降雨径流理论,结合水资源分析计算中的实践.详细介绍了在无水资源总量系列区域内的系列插补方法及有关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绵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提出一种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分解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方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分解径流总量控制指标时,分步骤先后确定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面积率和下沉深度;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配合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结果,给出适宜的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技术实施导则,以保证各单项指标的正确实施,并以某项目为例介绍了技术实施导则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在进行污染物模拟时并未考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措施的净化作用,致使计算年SS总量去除率时存在较大误差,为弥补该误差,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SWMM模型并考虑LID措施净化作用的年SS总量去除率值计算方法。以深圳市玉田河流域为例,构建SWMM模型,结果表明,年SS总量去除率值不考虑LID措施净化作用时为23. 2%,考虑LID措施净化作用时为30. 1%,后者为前者的1. 3倍。同时论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SS总量去除率的概念差异,指出两者之间并无确定比例关系。因为LID主要截留初期中小降雨,在考虑初期雨水冲刷效应的情况下,典型地块年SS总量去除率值可能大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值。  相似文献   

20.
工作总时差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作的总时差是工作的最主要时间参数之一,是网络图中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的判别依据。工作的总时差、自由时差和工作的开始与完成时间是工作的主要时间参数。本文通过总时差的定义及工作之间的联系,在概念的界定的基础上,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导过程,给出了任一工作的总时差、自由时差和开始与完成时间等基本时间参数之间的定量表达式,并将所给的方法具体应用于一个工程实例,为从事网络计划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