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琼 《包装工程》2016,37(12):41-44
目的探究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法通过对现代室内设计现状的了解和研究,采用实地走访调查、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法对传统木雕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从人性化、个性化、情感化3个角度论证了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与创新。结论在当代工业文明急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室内设计的现状过于依赖西方工业文明成果,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木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将其通过解构、重组、简化、再造等手段巧妙地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这种应用不仅有利于传统木雕艺术的发扬与传承,而且还有利于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以及情感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图形作为具有东方魅力的形式艺术发展到今天,对各种现代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进行将标志设计与中国传统图形相结合的教学中,可以从"形"与"意"出发,引导学生把握好传统图形的"形"与"意",并让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在他们的设计中自然的流露出来,以创造出更具民族化、个性化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李崴 《中国包装》2022,(11):49-5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艺术对现代的包装设计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现代包装设计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经过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洗礼和浸润之后发展成为更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设计作品。为使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达到完美的结合,更好的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本文将通过阐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影响,探讨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冲 《包装世界》2014,(4):104-105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得到广泛应用,很多环境艺术设计师能够很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文概述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简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以及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重点对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张雅  尚华 《包装世界》2013,(4):94-96,98
何香凝先生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非同寻常,其绘画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浸染、蒙习并成长起来的,绘画理念受到广州、香港的岭南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题材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素材,并且"借画寓人",表达出一位女政治家和革命家的风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对何香凝绘画艺术的影响、何香凝绘画艺术的素材提取以及何香凝绘画艺术表达的寓意三个方面进行述析,以体现何香凝先生的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艺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现代招贴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资源。现代设计者对传统文化元素如唑謦孳、提炼守运用,葶警入现代的表现手法,能使传统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探索中国化图形设计新样式。  相似文献   

7.
李兵 《绿色包装》2023,(2):73-76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博大深远、优秀独特的传统艺术瑰宝。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朴素的中华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学的表现,对现代包装设计审美有着深刻地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包装设计审美的影响,并研究了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郝瑞敏  宋金龙  李勇  刘夫永 《包装工程》2021,42(14):312-317
目的 探讨中国传统艺术手法留白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首先从中国绘画、书法、文学等传统艺术的角度概括总结了留白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特点,其次在现代产品设计的语境下,对留白的内涵进行再解读,并结合对比召唤结构的概念,将留白的内涵在产品设计实践领域进行拓展.结果 留白在产品设计中的特征有二:其一,预设与随机性在留白中的统一,一方面设计师对材料、功能和视觉效果等要素进行控制,留白的生产过程不是随机的,另一方面留白的内部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留白内部有一种类似于召唤结构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来填空;其二,虚实统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元论相对应.结论 留白在产品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可以从三个方面阐释,分别是视觉层面、功能层面和行为层面.  相似文献   

9.
王宇 《包装工程》2019,40(14):300-303
目的 探究中国传统纹样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途径,推动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从中国传统纹样的类型与艺术特点入手,结合纤维艺术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拓宽艺术设计内涵方面的作用,并根据相关案例阐述纤维艺术在设计思维、符号元素、装饰技巧、创新设计等方面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借鉴,总结中国传统纹样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经验。结论 纤维艺术设计自传入伊始,在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而传统纹样则是凸显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最为关键的要素,在现代纤维艺术设计中传统纹样依然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设计师应善于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现代设计中传统视觉造型元素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案、汉字、书法、印章、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其对空闻、色彩、造型的运用及虚实关系与阴阳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文化价值.对传统文化的某个局部进行提炼和概括,可以构造出更为独立、丰富多彩的视觉符号并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可形成独特的、民族化的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11.
周雪冰  苏艳炜  徐俊华  强明礼 《包装工程》2021,42(14):201-205, 218
目的 补充和完善中国传统家具的概念,有利于人们对其形成全面的认识;归纳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演进特征,有利于理解其演进逻辑,为当代传统家具创新提供参考.方法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运用比较法对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品类、形制高低、腿足结构、设计观念4个方面进行历时性比较,并运用归纳法分别总结其演进特征.结论 中国传统家具并不是静态的、孤立的、一成不变的概念,它是经传统文化的浸染、设计者的巧思和技术的支持而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精神和气质的家具体系,包括古代传统家具、近代传统家具和当代传统家具3个部分;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4个演进特征为:品类由少及多、形式由低到高、腿足结构由面到线、设计观念由神到人;在当代传统家具的设计中,应适时拓展新的家具品类,继承与融合优秀的家具文化,创造多元的造型语言,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相似文献   

12.
吴玥  陈香 《包装工程》2023,44(8):331-338
目的 以中国传统食器中的泡菜坛为例,研究莫里斯符号学在传统食器设计中的流程和方法,旨在探索传统食器设计的新思路,挖掘传统食器更新的创新路径,以实现弘扬传统食器文化的目的。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传统食器的文化符号转译再生模型。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3个维度解读传统食器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将语义、语构、语用引入产品设计流程,结合用户研究、产品设计等相关研究方法,在对符号内容解读的基础之上得到产品设计的造型要素、结构要素、功能要素。结论 通过“语义提取造型要素、语构解剖结构要素、语用定义功能要素”对传统泡菜坛进行文化解读和创新设计,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传统食器产品的更新与开发提供了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魏婷 《包装工程》2019,40(24):297-302
目的对于中国传统灯具的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同时也为当今的灯具设计提供素材与路径。方法首先从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灯具的设计特征,并从符号学的视角讨论了传统灯具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再通过对传统灯具"形"和"意"的重构与分析,把握传统灯具符号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传统灯具符号元素在今天的灯具设计中的应用。结论从传统灯具符号的语义内涵入手,用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的方式,创作出适应现代生活和环境的灯具作品,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设计行业文化层面的提升。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实际运用,都要求当下的设计尽可能地从传统灯具符号的内涵着手,用整体的传承方式和再创造的方式,实现我国传统灯具的再生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方超 《包装工程》2018,39(14):263-266
目的探究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方法从传统图案的概念界定出发,结合凤纹、龙纹、祥云等传统图案的审美意趣,探讨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丰富设计语言、传承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然后从造型审美、形象运用、意境体现3方面详细探讨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并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实例,进一步探寻其中的设计思路及其所取得的设计价值与社会影响,最后以此为基础,探索更大意义上的创新与发展。结论将优秀的传统图案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中,通过学习、借鉴其中的精华元素,创新其形式及外延,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嫁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色彩,丰富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刘鑫  周欣越 《包装工程》2024,45(2):444-451, 471
目的 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为核心,提取、构建传统节日IP设计因子,并转化为形象设计应用的新路径,以探索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发展新思路,从而助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发展。方法 分析用户在节日活动时的具身认知发展特征,构建具身认知与我国传统节日IP设计关联的感知层、行为层和情境层,转化为节日文化设计因子。以春节为例,利用春节的文化内容为设计来源,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春节IP设计及IP文创设计中。结果 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具身认知设计方法研究,开展我国传统节日IP形象设计与IP文创设计实践。结论 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我国传统节日IP的设计研究,是建立在我国人民对传统节日文化独有的情感认知下进行的,有助于探索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玲琳  朱麒宇 《包装工程》2011,32(12):101-103,119
以传统工艺的发展传承现状入手,提出了传统工艺日渐远离现代生活的根本原因,并根据传统工艺产品的造型特点,分析了传统工艺的特性以及隐藏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针对现代社会生活需求,整合各个要素进行传统工艺的产品创新、制作创新、流通创新以及人才创新,从而使传统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7.
倪腾腾  牛犁  王志成  崔荣荣 《包装工程》2022,43(20):395-401
目的 以中国传统熨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制分类及造型特征,挖掘传统造物智慧和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方法 从设计学角度出发,结合考古类型学,对收集到的图像可考与现存可见的37件传统熨斗进行形制分类及造型特征研究。综合考虑传统熨斗基本造型和结构特征,将其分为斗形、船形、鸟形等三型五式。在形制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传统熨斗的演变轨迹,从结构功能、造型装饰、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提炼传统熨斗的造物思想。结论 考证了中国传统熨斗的常见形制,挖掘了其在结构功能上传达出的“致用利人”造物逻辑、在造型装饰上体现出的“制器尚象”造物方式、在文化内涵上反映出的“器以载道”造物智慧,为传承与发展传统造物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何佳  施爱芹 《包装工程》2019,40(22):236-240
目的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提升策略,通过现代设计的力量为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探寻一条可借鉴之路。方法结合当代手工艺领域的创新实践案例,从创新力、文化力、科技力和执行力这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传统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思维模式,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结论协同模式是传统手工艺设计提升的有效途径。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基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的设计创新都是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有益尝试。为了使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须实现其与当代生活的统一,并使传统手工艺品回归到实用与审美兼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生活用品角色,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相似文献   

19.
王健 《包装工程》2020,41(14):283-287
目的从设计管理的角度插入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辨析,不作纯哲学上的思辨,而是在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层面上力求探讨事物的发展途径。探析传统手工艺在图像消费时代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揭示两者之间生存博弈的问题,传统手工艺迫切需要在与当今时代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下达到可持续发展。方法从设计管理的角度讨论传统手工艺在图像消费时代中的管理机制,在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商业之间寻求到协同发展的方法和平衡点。结论设计管理视域下图像消费和传统手工艺的协同发展,有效地给时代作了哲学以及设计学上的注脚,从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用图景解读社会、用图景讲述人情世故的商业性本质;推翻了传统与现代二元背反、二元择一的简单认知,冀希传统手工艺与图像消费能够真正落实相互协作,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20.
雷雨 《包装工程》2020,41(6):296-299
目的探索艺术设计领域对传统的回归与创新,总结民族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及应用。方法从艺术设计的创作背景出发,探索艺术设计的重要价值,并结合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在艺术设计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提升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总结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及价值,最后从民族传统文化在未来艺术设计发展路径的角度把握方向与方法,探索其在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动漫设计等领域的运用。结论将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进行结合,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元素,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宝贵的创作资源,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增加其内涵,促进艺术市场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