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璐  李芳 《贵州医药》2023,(3):350-351
目的 探讨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首先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poE-/-小鼠模型,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ApoE-/-小鼠12周,在造模完成后,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高脂对照组、益气滋阴活血通络中药复方组、阿托伐他汀组,并分别予以蒸馏水、益气滋阴活血通络中药复方、阿托伐他汀干预12周,以检测小鼠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中药复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组、高脂对照组比较,在益气滋阴活血通络中药复方、阿托伐他汀组中、高剂量组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系数都有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中药复方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减少了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表达。结论 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方具有稳定AS斑块的作用,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方可以通过抑制血管新生,从而降低新生血管在斑块内的表达,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调脂及抑制动脉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高脂血症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73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TC、LDL-C、HDL-C、hs-CRP水平均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结束后肝功能复查无异常,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能显著改善HDL-C、hs-CRP水平,对改善血脂成分、抑制血管内膜炎性反应、稳定动脉粥样斑块、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抑制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乌榄果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E knockout,ApoE-/-)小鼠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阿伐他汀钙组、乌榄果组.空白组:基础饲料+生理盐水,模型组:高脂饲料+生理盐水,阿伐他汀钙组:高脂饲料+阿伐他汀钙,乌榄果组:高脂饲料+乌榄果水提取物.4周后,乙醚麻醉取血,颈椎脱臼处死取材.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胸腹主动脉纵切面油红O染色,测量红色斑块面积占比.结果 乌榄果组的AI(TC/HDL)、TG/HDL及LDL/HDL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和阿伐他汀钙组(均P<0.05),模型组高于阿伐他汀钙组(均P< 0.05),乌榄果组的动脉斑块比值小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的动脉斑块比值大于阿伐他汀钙组(p<0.01).结论 乌榄果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自南基及降脂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陈巧莲  钟根明 《中国药房》2011,(28):2612-26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8例ACS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d-1,连用20周。对照组不口服阿托伐他汀,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组。结果:2组患者治疗20周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0周后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他汀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中对患者各血脂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8月收治的82例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IMT以及血脂指标。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12%,39/41)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28/41),实验组治疗4周后IMT、LDL-C、TG、TC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4 w后HDL-C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明沈  卢敏 《海峡药学》2011,23(3):95-9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抗高血压、降颅内压、阿司匹林抗凝和活化脑细胞等基本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9(MMP-9)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C、TG和LDL-C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和MMP-9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血浆hs-CRP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血脂、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赵曲波 《海峡药学》2016,(2):156-157
目的:普罗布考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研究。方法64例动脉粥样硬化确诊患者随机分成PAS(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和AS(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浓度以及内膜-中膜厚度( IMT)。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ox-LDL、hs-CRP浓度以及IMT值均明显下降,PAS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普罗布考可与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协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hs-CRP的影响。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TC、TG及LDL-C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通过迅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两组均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方案,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每晚睡前口服,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阿托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降脂、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厚度,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补肾和脉方(HMF)对载脂蛋白 E 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 24 只 ApoE-/-小鼠随机分为高脂组、 HMF 组和阿托伐他汀组, 每组 8 只。高脂组给予高脂饲料(0.25%胆固醇和 15%可可脂) 喂养, HMF 组给予高脂饲料+HMF[1.37 g/(kg·d)]喂养, 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5 mg/(kg·d)]喂养。8 周后, 戊巴比妥钠(0.8%, 0.05 mL/10 g)腹腔注射麻醉, 取小鼠胸主动脉切片, 行常规 HE 染色观察胸主动脉斑块大小; 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 CD68、 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白细胞介素 (IL) -1β 和 IL-8 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小鼠总胆固醇 (TC) 和总三酰甘油 (TG) 水平。结果 HMF 组胸主动脉斑块大小, 胸主动脉斑块内 CD68、 TNF-α、 IL-1β和 IL-8 的表达水平, TC、 TG 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脂组, 高于阿托伐他汀组 (均 P<0.05)。结论 HMF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可抑制 AS 进展,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 减轻斑块炎症细胞浸润, 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CAD)的治疗效果,及对CA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收治的CAD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2组均进行CAD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2组治疗周期均为2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hs-CRP及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χ2=5.252,P<0.05).治疗24周后,2组血清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2组患者治疗24周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IMT及斑块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降低CAD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减轻斑块炎性反应;并能稳定、控制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剂量为40 mg/d的阿托伐他汀临床疗效优于20 mg/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7月朔州市朔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脂情况〔血清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FMD)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hs-CRP、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瑞舒伐他汀改善患者TC、LDL-C、hs-CRP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是临床防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采取随机盲选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划分为2组,各组平均为15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的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3%,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 <0.05)。②治疗后,观察组Ox-LDL、IMT及hs-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实行阿托伐他汀医治具备明显的效果,所以值得推广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脑心通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分别在服药前、服药后6个月、12个月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同部位斑块的大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明显稳定斑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5年1月社区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患者96例,按门诊单双号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三酰甘油(TG)水平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 TC、LDL-C、HDL-C、TG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 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 hsCRP 少于治疗前,NO 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较辛伐他汀更能平稳有效的控制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体内慢性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17.
陈静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480-3481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疗法与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体征、血脂指标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瑞舒伐他汀强化组(38例)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38例),瑞舒伐他汀强化组给予20 mg/次瑞舒伐他汀,1次/d;阿托伐他汀强化组给予40 mg/次阿托伐他汀,1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生化全自动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评判两组临床疗效,记录心血管事件、ADR事件。结果瑞舒伐他汀强化组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治疗后TC、TG、LDL-C、hs-CR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1),HDL-C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瑞舒伐他汀强化组治疗后TC、TG、LDL-C、hs-CRP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均P<0.05),HDL-C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P<0.05)。瑞舒伐他汀强化组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92.11%比86.84%、13.16%比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6、0.126,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疗法较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具有更强的调脂、抗炎效果,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临床效果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施延萌 《海峡药学》2016,(10):28-3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罗格列酮联合应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法2015年4月~2016年4月选取40只实验兔为研究对象,选取10只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喂养;另30只给予高胆固醇饮食喂养,4周后,随机添加阿托伐他汀、罗格列酮及联合应用,各组10只,12周后,观察实验兔的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总蛋白、TF、TF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的 TF、TFmRNA水平均低于研究1组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的脉斑块总面积、斑块/内膜面积均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罗格列酮联合应用,发挥了协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阿利吉仑单用或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周龄apoE-/-雄性小鼠给予高脂饮食,随机分为6组(n=8),包括模型对照组,肼屈嗪组、阿利吉仑低剂量组、阿利吉仑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阿利吉仑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组,均治疗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ELISA)测定血浆中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光学显微镜下测定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与总主动脉面积。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阿利吉仑单独用药对炎症因子MCP-1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阿利吉仑单独或者联合阿托伐他汀用药能够显著降低炎症介质IL-6、CRP的血浆水平(P<0.05),且阿利吉仑高、低剂量组之间对CRP和IL-6水平的影响亦有差异;阿利吉仑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组对MCP-1、IL-6、CRP水平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单用阿利吉仑或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面积,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单用阿利吉仑组、阿托伐他汀组均与联合用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利吉仑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有一定影响,并显示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同时与阿托伐他汀合用有一定的联合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云志 《海峡药学》2013,25(2):113-1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脂质代谢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响。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锻炼及控制血糖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连用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斑块大小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和IMT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斑块大小和IMT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及功能的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