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您刊1980年第11期“热证可灸论”后,深受教益。兹对疗疮灸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疗疮灸法,有病灶灸和穴位灸的区别。病灶灸,即在病变局部直接灸治,如文献所说的“当疮头”、“可疮口大小安之”、“安于疮顶上”等。穴位灸,指远离病灶的取穴灸治,如《外科大成》所载:偏历穴治颧疔、腕骨穴治鼻疔等。因此对疗疮可灸与否,应该区别具体的灸法,而分别对待。病灶灸法的宜忌,应以辨证和辨病为准绳。清·  相似文献   

2.
郭爱松  金宏柱 《陕西中医》2007,28(1):121-123
《伤寒论》中用灸总的原则是“阴证宜灸,热证忌灸”,灸法多用以温虚寒,热症用灸法则易出现变证,加重病情。本文对《伤寒论》“热证忌灸”的观点进行探析,并探讨“热证可灸”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针灸疗法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内容,散见于各篇条目之中,给后学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惑,考<伤寒论>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仲景先师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并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的治疗原则;同时倡导"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实证不宜用火治(包括艾灸、熏熨、温针、烧针等),若用灸法易出现变证、坏证,即阳盛阴虚忌用火灸法;阴虚热证,灸治亦应忌用,故针刺法多用于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方可避免一些失治、误治的变证.  相似文献   

4.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赵建新(050091)《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认为灸法能补针药之不足,故历代医家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化脓灸为一特殊的灸法,前人用之颇多效验,笔者临床用治一些顽固性病证,体会化脓灸法确能于针、药之外独建殊功,...  相似文献   

5.
新安针灸医家群英荟萃,他们的学术思想促进了灸法理论的发展。王国瑞在临床上针灸并用,补泻兼施,因病施灸,并且配穴独特。汪机提出"灸治疮疡,灸有补泻""灸瘢阻气,无病忌灸"之说。徐春甫详细阐发用灸理论,涉及广泛,并提倡针灸与药物结合的思想。吴谦提出"背部多灸,兼治多证""重用奇穴,灸治急症""灸病火足,气到则愈"的理论。吴亦鼎认为辨证审穴则灸效可期;灸有宜忌,施灸要慎;灸分阴阳,亦分补泻;疮疡宜灸,热证可灸,并提出灸针并重,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王国瑞、汪机、徐春甫、吴谦、吴亦鼎5位著名医家灸法学术思想的整理与分析,探讨其对灸法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隔物灸、实按灸、温和灸的使用特点、灸量范围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阐述灸法的“壮”“疮”与“效”的关系,发现灸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壮数以及“疮伤”。在研究灸法问题时,我们应当紧扣关键问题,立足于中医学说,顺应时代潮流,强调灸须足量,减“疮伤”增“疗效”,厘清灸法的量效关系,在传承灸法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提高灸法疗效。  相似文献   

7.
沈蓉蓉 《河南中医》2011,31(9):962-963
《伤寒论》中针灸用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以其疗效判断疾病的预后,倡导“三阳经痛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提出表证忌用温针、火灸,阴阳虚忌火针,热证是火灸、温针等禁忌.但临床上针刺亦可用来治疗许多“三阴证”和虚证,灸法也应用于一些热证的治疗.只有灵活辨证地运用针灸和汤药,才能彰显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何刚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7):1-1,i00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药并重,针灸治疗中强调辨证为先,主张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盛阴虚,忌用火灸,并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提出了很多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琦教授认为"方为人所用,方为人所宜",主张"主病主方论",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下辨体用方。阳虚质辨证多为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对于阳虚质未病状态,可以采取不同的灸法,尤其在春夏阳气较为旺盛的阶段进行分时调理。灸法调理时根据阳虚质不同证型,针对不同怕冷部位灸,针对不同病证择时灸,针对不同病证循经灸。根据阳虚质兼夹体质或病证的不同,采取多种疗法相结合,"杂合以治",是调治兼夹体质的优势方案。不同的灸法、灸质、灸量、灸治过程等对疗效具有影响,灸法不是阳虚质的调体专利,亦可通过选择不同的灸法调理其他中医体质类型或兼夹体质。因此,正确掌握艾灸的灸治方法,针对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灵活选用相应的灸治对策或杂合以其他疗法,保证灸法施治效果,对改善体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对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延缓其癌变进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结直肠腺瘤的防治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从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术后防复。未病时摄生养慎,改善体质为要点;已病时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宜培本固元,脾肾并调;祛邪当化痰祛湿,化瘀解毒;腺瘤术后重视益气摄血,预防出血,健脾运脾,顾护胃气。阐述“治未病”理论在结直肠腺瘤防治中的作用,对于指导中医药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考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灸必发疮"之说多系古人为加强灸量刺激达到"气至"得效标准,而过度艾灸所致,非特指灸法得效标志。  相似文献   

12.
陈自明为南宋江西旴江医家,其代表著作《外科精要》中多处专论灸法治疗痈疽疖疮等外科疾病。从辨证施灸,治病求本;提出上病下灸原则;灸药兼施为用;多种灸式灸法;明确灸治痛痒为度以及告诫重视灸治禁忌等方面总结概括其灸法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主要强调了邪气不得外越的病机及其治法。自古以来,热病是否能用灸法治疗一直是各大医家探讨的热点。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阐述了因热邪积聚所致的痈疽可用灸法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也说明了灸法可用来治热病,佐证了“灸之所宜”的观点。张仲景则有不同的见解,他提出“病在三阴宜泻,病在三阳宜针”,认为热病禁灸。《伤寒论》里有多种灸法治疗热病导致病情加重的病案,对后世影响颇深,使得部分医家反对灸治热病,认为其与内经所提到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相悖。针对这样的情况,试图围绕“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在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热邪伏于体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因势利导、开合腠理和引热外出的治疗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了“火郁发之”理论在灸法治疗热证的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证明了灸法治疗热病的功效,可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诸方面.  相似文献   

15.
灸法在治未病中有着积极且肯定的意义,古今医家应用灸法治未病时强调灸法的介入时机,认为适宜的介入时机是灸法治未病产生防病保健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特定的时令节气、人体某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或特殊的时期、或疾病的发作间期和早期介入灸法,选用关元、足三里、肾俞、百会、神阙等穴位可以促进健康、强壮延年、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根据个人的体质差异而选用适宜穴位及灸量来治未病。  相似文献   

16.
《针灸学·施灸的禁忌》谓:“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疔疮实热阳证的病因病机为外感火热毒邪,而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热盛肉腐而成脓。治疗原则应为“热者寒之”,宜用清热解毒法,药用寒凉之剂,内治外治皆然。若用辛温的艾灸之,以火济火,似犯重戒,故疔疮实热阳证忌灸,似乎以成定论,但笔者以为不能一概而论,故特商榷如下。 1 文献记载疔疮实热阳证可灸 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灸法治疗众多疾病的内容,因当时针法尚未产生,故所有的经脉病证均用灸法治疗,并未指明灸法仅适用于虚寒阴证而禁用于实热阳…  相似文献   

17.
保健灸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又称为“逆灸”,具有疗效确切、适应证广、安全、无不良反应等优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灸法保健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防病保健的理想方法和手段.笔者通过对近20年文献的整理,将灸法保健常用穴位、应用范围及其临床与实验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又曰:“缓则治本为原则”。所渭“治未病”,即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与病证的传变规律,以防止病邪的发生和传变,是说明防病重于治病.至于“本”,即指患者的禀赋及病情的内在因素.但现在治疗疾病中,多重视“治已病”而忽视“治未病”;重视“治标”而忽视“治本”,所以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仅能减轻症状,而不能防止病症的反复发作.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应该重视“治未病”和“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才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以治未病理论指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主要包括5方面:辨别体质,养生防病;欲病救萌,防微杜渐;伏病调治,防其发作;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治未病”理论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在中医学传统理念中占有至关重要地位。灸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春秋左氏传》,灸疗在现代常用于调理亚健康,主要有艾灸和天灸2种方式。艾叶提取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极具抗氧化活性,艾叶燃烧物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作用。常用灸法有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可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调整脂质代谢及血液循环,抵抗或减轻各种致衰因素对身体的损害。保健灸不同年龄施灸策略:未成年灸肺俞、风门,补益肺卫之气;壮年灸中脘、神阙、足三里,补中气,目的健脾胃;老年灸关元、命门、肾俞,培补肾气,延年益寿。施灸需持之以恒,精确定位,注意安全,保暖防暑,适量施灸,监测温度。今后应重视"治未病"宜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因人而异施灸;疾病不同阶段把握施灸程度,根据病情发展针对性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