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砂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河塘组为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勘探层位之一.东河塘组是在海侵的背景下沉积的一套滨岸砂体,岩性特征表现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隙,次生孔隙仅占次要部分.通过对东河砂岩储层的受控因素分析,认为东河砂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因素为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针对苏里格东二区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微观孔隙结构及非均质性特征复杂等问题,开展以岩相为基本单元的储层特征研究,并结合宏观结构与微观特征对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盒8亚段共发育块状层理砾岩相、块状层理中粗砂岩相、交错层理中粗砂岩相、平行层理细砂岩相、波状层理/块状层理粉细砂岩相和水平层理/块状层理泥岩相6种岩相类型。其中交错层理中粗砂岩相及块状层理中粗砂岩相物性、孔喉大小及连通性相对较好,非均质弱。基于岩相、孔隙结构及其非均质性表征参数,建立了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标准,将目的层储层划分为Ⅰ—Ⅳ类,并基于单井储层分类评价结果,总结了递变型、厚层交互型、薄层频繁交互型、厚薄相间型4种储层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含砾砂岩段分布复杂的隔夹层严重制约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致使油田产量低这一问题,综合运用岩芯、录井以及测井资料,以塔中16含砾砂岩段为解剖对象,划分了该层段内隔夹层成因类型,分析了典型单井的不同类型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预测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剖析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含砾砂岩段发育泥质、钙质、低渗透泥质砂岩3类隔夹层;钙质隔夹层主要分布在5小层底部、泥质隔夹层则主要分布在3小层底部、低渗透泥质砂岩夹层则零星分布在各小层砂体内部;隔夹层影响了流体的垂向渗流能力,致使含砾砂岩段形成了2套油水压力系统,在同一个压力系统内,夹层易造成高渗储层水洗严重,低渗部位剩余油富集。通过开展隔夹层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可明确油水分布特征及剩余油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4.
浅水型三角洲前缘利于油气成藏,储层砂体中的钙质夹层对油气分布、储藏和运移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滴水滴酸、测井识别等技术,对王家川油田佛古源区长6储层的钙质夹层进行研究,进而确定钙质夹层对油藏的形成及开发的影响。研究认为:钙质夹层形成于水体不流畅的浅水蒸发环境的叠加砂岩中,后期洪水期,原废弃分流河道再次复活期;钙质夹层非常致密,孔隙度、渗透率极低,是稳定的渗流屏障;在测井曲线上,具有"三高三低"的典型识别特征,即高电阻、高密度与高微电极和低自然电位、低自然伽马与低声波时差;在垂向上,钙质夹层常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底部的小型的侵蚀—冲刷面处,还多见三角洲前缘河口坝顶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上呈下部粒度粗,而上部粒度细的正韵律,初期泥质含量较低,砂岩粒度较粗,进而原生孔隙比较发育,孔隙水容易流动,容易形成钙质夹层,砂岩顶部和底部的钙质夹层厚度为0.5~1 m,砂岩内部的钙质夹层厚度较薄,为0.3~0.7 m,泥岩中的钙质夹层厚度多大于1m;在平面上,钙质夹层在水下分流河道的边部厚度一般大于河道内部。  相似文献   

5.
安塞油田多期河道叠加致密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 油井含水量升高, 油层有效动用不均, 整体压裂易出现水窜、水淹现象, 已不适应油田现今的生产状况。针对这一问题, 通过对油水井单砂体进行细分和对比, 建立岩体力学模型和三维应力场分布模型, 结合现场压裂施工参数, 开展单砂体全缝长压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安塞油田多期河道叠加致密砂岩油藏侧向复合砂体内部单砂体间泥质、钙质物性夹层发育, 形成的应力夹层对压裂裂缝的展布有较好的封隔作用, 即使压裂施工过程中隔夹层产生裂缝, 但随着泵压的降低, 张开的裂缝会随之闭合, 支撑剂并没有进入隔夹层中产生有效裂缝, 油层单砂体间有效动用不均, 60%的层有效动用程度较低。由此提出针对小层内动用程度不高的11 口井的单砂体补孔、重复压裂、堵水、隔采等措施, 经过现场实施, 增产效果明显, 平均日增油1.2 t 以上, 最终形成多期河道叠加致密砂岩单砂体细分与压裂改造的技术方法体系, 对今后类似油藏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为例,利用丰富的岩芯、动态监测资料及密井网条件,采用层次约束和动态拟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河口坝储层内部隔夹层的类型、成因和表征级次,讨论不同级次隔夹层的发育位置、沉积产状、规模及分布样式。研究表明,河口坝储层内部发育泥质、物性隔夹层和钙质夹层3类。5级界面处的隔夹层限定河口坝复合体,位于复合河口坝顶部,泥质、物性隔夹层侧向拼接,呈连片状,沿单层较连续分布,钙质夹层延伸规模小,呈孤立状,离散分布;4级界面处发育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限定单一河口坝,位于单一河口坝相互叠置处,顺单一河口坝顶部延伸,侧向与5级界面斜交,离散分布;3级界面处的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限定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增生体,数量多,厚度薄,分布离散,向湖心方向以低角度倾斜。  相似文献   

7.
裂缝性储层的层间力学性质差异是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准确识别岩石力学层结构并建立与裂缝分布的关系,对于提高裂缝预测和建模精度至关重要。以库车坳陷D气田深层致密砂岩为例,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基于力学实验、古孔隙度恢复和数值模拟方法,识别泥岩隔夹层和裂缝特征,恢复古孔隙度、古弹性模量、古泊松比及古应力场,探讨岩石力学层与裂缝发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力学层-裂缝层综合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岩石力学层常以岩相、隔夹层、力学参数的垂向差异为主控因素,单一岩性条件下,层厚与裂缝密度负相关,与裂缝间距正相关,复合砂岩条件下,层厚与裂缝密度正相关,与裂缝间距负相关;裂缝密度、长度与泥岩隔夹层频率负相关,裂缝平均间距与泥质含量负相关,在互层条件下,砂泥岩厚度比约为6.7时,裂缝密度呈现高值,中尺度缝以层间穿透缝为主,小尺度缝以层内缝为主;弹性模量与基质孔隙度幂指数正相关,泊松比则与孔隙度"躺椅式"负相关;岩石力学层和裂缝发育对应模式可划分为水平型和褶皱型两大类,进一步划分为厚层砂岩低密度裂缝型、中层砂岩+薄层泥岩高密度裂缝型、厚层泥岩+薄层砂岩中密度裂缝型和等厚泥岩+砂岩低密度裂缝型。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厚油层内剩余油的挖潜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厚油层内隔夹层的存在使其内部非均质性更加复杂,进而严重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以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为研究区,研究厚砂劈分及隔夹层特征,为厚油层内剩余油的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首先利用研究区目的层的沉积特征和测井资料确定了复合砂体的可分性,其次确定不同期次河道砂体间沉积的隔夹层为复合砂体的劈分依据,最后根据成因和岩性将隔夹层划分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三种类型.将复合砂体劈分与隔夹层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岩石学、测井相特征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对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19-1油田珠江组二段I油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层主要为滨岸相沉积,共识别出前滨、临滨两种亚相,前滨滩坝、临滨滩砂、临滨泥和海泛泥4种微相。前滨滩坝发育于潮间带,岩性主要为肉红色陆源碎屑质生屑灰岩、灰白色钙质砂岩,块状构造,层理不明显,垂向上为下细上粗的反韵律,自然伽马呈低幅枣核状、锯齿形或箱形;临滨滩砂和临滨泥发育于潮下带,岩性主要为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泥质条带,波纹层理,常见生物扰动构造,在自然伽马曲线上,滩砂呈中幅漏斗型,临滨泥呈高幅钟形;海泛泥发育于水体加深、水动力减弱的区域,为一套广泛分布的细粒沉积物,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透镜状层理,常见生物扰动构造,自然伽马呈高幅锯齿形、钟形。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厚油层内剩余油的挖潜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厚油层内隔夹层的存在使其内部非均质性更加复杂,进而严重影响剩余油的分布。本文以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为研究区,研究厚砂劈分及隔夹层特征,为厚油层内剩余油的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首先利用研究区目的层的沉积特征和测井资料确定了复合砂体的可分性,其次确定不同期次河道砂体间沉积的隔夹层为复合砂体的劈分依据,最后根据成因和岩性将隔夹层划分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三种类型。本文将复合砂体劈分与隔夹层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11.
皮伟  陈敬轶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1):13265-1327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十里加汗地区上古生界广泛发育致密砂岩气藏,不同类型砂岩储层天然气富集程度不同,有效识别不同类型砂岩储层对于进一步研究气层的富集规律至关重要。利用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等实验资料综合分析,主要含气层位下石盒子组盒1段、山西组山2段储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山西组山段储层主要为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数值均大于岩屑砂岩储层。通过不同类型砂岩储层测井响应评价,补偿中子(CNL)、光电吸收截面指数(Pe)、自然伽马(GR)、声波时差(AC)4条测井曲线特征差异明显,岩屑砂岩储层总体具有相对高CNL值、高Pe值、高GR值、高AC“四高”特征,石英砂岩储层总体具有相对低CNL值、低Pe值、低GR值、低AC“四低”特征。交汇图分析表明,岩屑砂岩储层CNL值、Pe值分别大于11%、2.10b/e,石英砂岩储层CNL值、Pe值分别小于12%、2.30b/e,结合GR值、AC值响应特征,能够有效识别岩屑砂岩储层和石英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对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有更加全面透彻的认识,采用非常规天然气的气含量解吸法和等温吸附试验对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进行测试分析,测得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致密砂岩气井气含量参数值与等温吸附常数.同时,研究了砂岩气储层特征和砂岩气含量试验测试技术方法.结果表明:鄂尔多斯东北部致密砂岩气井所采平均气含量为9.94 cm3/g;根据致密砂岩气储层的等温吸附常数与储层压力得出砂岩含气饱和度为57.8%,临界解吸压力为7.26 MPa.作为现阶段测试砂岩气参数指标的主要手段和方法,砂岩气储层气含量实验测试和等温吸附特征得出的砂岩气参数为勘探区砂岩气资源评价提供了比较基础数据,对砂岩气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东部某油田老第三系沙河街组第三段中亚段砂岩储层注水开发前后粒度分布特征的对照研究 ,以及研究区块内由生产井带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对照研究 ,认为注水开发过程造成了储层砂岩极细砂粒级沉积物的丢失。由于这些极细砂的主要赋存状态是粗砂、以及砾级碎屑颗粒间的充填物 ,因而极细砂沉积物丢失可造成岩石物性和孔隙结构的一系列变化 ,尤其是渗透率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也说明注入水的压差、流速、流体粘度和流动方式等物理学特征 ,以及储层本身的孔隙大小、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极细砂级沉积物的搬运条件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表面活性剂在地层岩石表面的吸附状况 ,对比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BS在抽提清洗前、后地层岩心表面的吸附情况。实验表明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BS在抽提清洗前、后砂岩 (分别称为油砂和净砂 )表面的吸附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与净砂相比 ,ABS在油砂表面达到平衡吸附的时间较长 ,饱和吸附量约降低2 1%。ABS在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等温线均呈典型的“S”型 ,但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在出现最大值后又大幅度下降。NaCl的存在将增加ABS在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量 ,而碱则减少其吸附量。  相似文献   

15.
砂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砂岩储层压裂裂缝起裂、扩展规律以及期望的裂缝形态,提出了砂岩储层可压裂性具体含义。分析KGD模型中各因素对压裂裂缝的影响规律,借助成熟的有限元方法对上述规律进行验证及补充,建立了砂岩储层可压裂性与储层岩石弹性模量和最小水平地应力之间的关系,绘制了可压裂性指标的变化规律,即弹性模量越高,最小水平地应力越小,砂岩储层的可压裂性越高。根据地震资料可以绘制砂岩储层的三维可压裂性分布图,可以为压裂选井选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甘肃靖远白垩系风成砂岩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针对商541低渗透砂岩地层,进行了压裂优化研究,分析了裂缝长度与增产倍比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地层厚度和地层渗透率情况下合理的前置液量、合理的携砂液量以及合理的支撑剂用量和砂比,为单井压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储层岩石的铸片及扫描电镜观察 ,双河油田核三段砂岩在整个成岩演化过程中 ,孔隙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沉积物通过机械压实、不稳定组分蚀变、碳酸盐胶结和交代、石英次生加大及脱碳酸盐化等一系列的成岩变化 ,经历了由原生孔隙损失到次生孔隙形成的演化 ,形成了大量的次生孔隙和有效的储集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储油岩芯对液体的吸附机理,用同一砂岩岩芯制成以下几种样品:①吸附不同量的煤油;②吸附不同量的水;③先吸附一定量的水再吸附一定量的煤油.对以上 3 组样品,做了 N M R 自旋 晶格弛豫时间测定,考查了岩芯样品中各弛豫成分量与液体吸附量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岩芯内水和煤油受束缚越紧其弛豫时间越短的结论.依据大量石油地质学的结论建立了砂岩孔隙中油水二相系统的核磁共振模型  相似文献   

20.
黄骅坳陷板桥凹陷老第三系埋藏深度超过 3 5 0 0 m的砂岩体普遍处于超压系统中 ,异常超压的形成与油气的初次运移直接相关 ,与断层相关的异常超压泄漏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一个重要因素。次生孔隙是因颗粒或胶结物的溶解而形成的 ,异常超压并不是形成有效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但由于超压在断层处的泄漏 ,导致砂岩体中的溶解物质得以搬运出储层 ,从而形成次生孔隙并伴随着孔隙度的净增加。板中地区深层异常超压的形成和泄漏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次生孔隙形成后随着油气的介入而得以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