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胸痹心痛危险证型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胸痹心痛诸证型的危险度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7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证候分类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证型的危险度。结果进入以“冠状动脉狭窄”和“冠状动脉造影01”为因变量方程的依次是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寒凝证,阳虚证和气滞证未能进入方程。结论胸痹心痛的危险证型按其影响程度依次为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寒凝证。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3,34(3):290-29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一步为冠心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病人血瘀证、痰浊证及其他证型(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气滞证和寒凝证)的相关性。所有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冠心病前1周左右,行颈部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痰浊证和血瘀证组颈动脉病变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痰浊证和血瘀证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证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提供冠心病痰浊证和血瘀证及其他证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305例胸痹心痛患者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的证型和超声心动图(UC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0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冠状动脉造影和UCG检查,对比研究不同证候在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方面的改变。结果冠脉正常且无室壁运动异常时血瘀证和痰浊证的比例均较低,而冠脉狭窄且室壁运动异常者血瘀证、痰浊证比例较高。冠脉狭窄且舒张功能异常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均显著高于无冠脉狭窄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的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气滞证候组的左室射血分数(EF)低于非气滞证候组,痰浊证候组的EF值低于非痰浊组;阳虚证候组的短轴缩短率(FS)低于非阳虚证候组,痰浊证候组的FS值低于非痰浊证候组。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胸痹心痛辨证分型的临床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不同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将1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痰浊证、寒凝证7组,常规检查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并进行评分。结果:重度血瘀证动脉病变程度(血管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P〈0.05),痰浊证显著高于阳虚证、气滞证(P〈0.05)。结论:血瘀证及痰浊证是冠心病的多发证型;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及痰浊证与其他证型的宏观分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寻求辨证防治冠心病的客观化指标。方法对40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不同证型、证型相兼虚实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 405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寒凝证阳虚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126例(31.1%),双支病变135例(33.3%),三支病变144例(35.6%)。血瘀证和痰浊证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以单支病变为主(P0.05);气虚证、阳虚证、气滞证及血瘀证的Gensini计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一证型的单支病变最多,复合证型的双支、三支病变较多(P0.05);实证中单支病变最多,虚证以双支病变最多,本虚标实证则以三支病变最多(P0.05);Gensini分数随着兼夹证的增多而增大(P0.05)。结论冠心病中医不同证型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存在差异,随着证型兼夹增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冠心病各中医证型与血常规中两常规化验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26例经冠脉造影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寒凝、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阳脱)7个证型,检测其血常规中RDW和MPV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气滞及兼证、非气滞证两组比较,血瘀及兼证、非血瘀证两组比较,痰浊兼证、非痰浊证两组比较,气虚及兼证、非气虚证两组比较,阴虚及兼证、非阴虚证两组比较,阳虚及兼证、非阳虚证两组比较,RDW、M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及兼证、非寒凝证两组比较,RDW、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MPV值由气滞证、寒凝证、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到阳虚证逐渐增大。结论 RDW、MPV与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有相关性,可一定程度上揭示冠心病在各中医证型间传变规律,为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型及其标准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寻求冠心病辨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对471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χ2检验。结果:4711例冠心病患者常见主要证型依次为:血瘀型、痰浊型、气虚型、阴虚型;气滞和阳虚虽为常见证型,但难分主次;寒凝和阳脱型较少见。冠状动脉痰浊、血瘀型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以单支病变为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辨证分型以血瘀型、痰浊型、气虚型为主,其他次之;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的关系。方法将405例胸痹心痛患者按中医辨证为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寒凝、痰浊7个证型,检测其血脂水平和hs-CRP、ESR值,并进行比较。结果痰浊证与非痰浊证比较,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证与非气虚证比较,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证与非阳虚证比较,E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比较,hs-CRP、ES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证型相兼数目增多,TC、LDL-C、hs-CRP、ESR检测值增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实分类中TC、LDL-C、hs-CRP、ESR检测值大小排列为本虚标实>实证>虚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证候与血脂和炎症相关,血脂水平、hs-CRP、ESR可能作为胸痹心痛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对89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血瘀证、气虚证、热证、痰浊证、气滞证、阳虚证、阴虚证、寒凝证等证型。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4例(60.7%),气虚证50例(56.2%),热证32例(40%),痰浊证20例(22.5%)最为常见,气滞证13例(14.6%),阳虚证8例(9%),阴虚证6例(6.7%),寒凝证3例(3.4%)。介入术后3天中医辨证中以血瘀证40例(44.9%),气虚证33例(37.1)最为常见,热证17例(19.1%),痰浊证15例(16.9%),气滞证13例(14.6%),阳虚证9例(10.1%),阴虚证6例(6.7%),寒凝证0例。结论:介入术后胸闷、胸痛及汗出临床症状较介入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乏力、眩晕、气短等症状在介入术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①"热证"已成为冠心病的临床常见证型;②虽然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收集348例行冠脉造影患者四诊信息作出证候诊断,以冠心病为因变量,以痰浊、血瘀、气滞、寒凝、气虚、阳虚、阴虚7个中医证候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瘀证、气虚证在冠心病组较常见,而气滞证在非冠心痛组较常见;临床表现为血瘀证患者其冠心病罹患率为非血瘀证患者的2.487倍,临床表现为气滞证的患者罹患冠心病的几率为38.1%.结论:出现血瘀证的胸痹患者更易患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沈阳城区冠心痛患者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特征,寻找可能的预防和中医药干预方法。方法:选择前来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就诊及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98例,入选病例均为沈阳城区人口,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治疗开始前由资深中医师进行辨证诊断和血瘀症评分。结果:198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气虚型33例、阴虚型16例、阳虚型19例、气滞型71例、血瘀型198例、寒凝型37例、痰浊偏寒型34例、痰浊偏热型48例。阳虚证和寒凝型患者的平均血瘀症记分均明显高于总体样本,而阴虚和气滞证患者记分明显低于总体样本(均P〈0.05—0.01)。阳虚证和寒凝型冠心病患者的重度血瘀症(〉23分)例数明显多于总体样本,但上述两种证型的中度血瘀症(15~23分)例数明显少于总体样本,而阴虚型患者的重度血瘀症例数明显少于总体样本(均P〈0.05)。阳虚证和寒凝型患者的冠脉平均狭窄程度、平均狭窄支数和平均狭窄记分均明显高于总体样本,而阴虚证患者的平均狭窄程度、平均狭窄支数和平均狭窄记分均明显低于总体样本(均P〈0.05—0.01)。结论:沈阳城区冠心痛患者中医证型以血瘀型分布最多,但阳虚和采凝型者病情较重,后两者春、冬季发病居多,血瘀症程度和冠脉狭窄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13.
胸痹心痛患者375例的冠脉病变程度及证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胸痹心痛的证型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胸痹心痛患者375例进行辨证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不同造影结果的证型特点.结果:前降支和/或其分支超过50%的狭窄时,血瘀证和痰浊证多见,P<0.05;回旋支和/或其分支超过50%狭窄时,血瘀证多见,P<0.05;右冠和/或其分支超过50%狭窄时,痰浊证多见,P<0.05;前降支和回旋支双支病变时血瘀证和痰浊证显著增高,以血瘀证增多为主,P<0.05;前降支和右冠脉双支病变时血瘀证和痰浊证显著增高,以痰浊证增多为主,P<0.05;回旋支和右冠脉双支病变时血瘀证和痰浊证的增高程度相当,并伴有气滞证的减少,P<0.05:三支病变均超过50%狭窄时,血瘀证和痰浊证多见,P<0.05.结论:胸痹心痛的证型随冠脉病变支不同及病变程度不同,其证型分布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不同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不同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多属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之证;不同性别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比较,男性多兼见阳虚证(P=0.028),女性多兼见阴虚证(P=0.006)及气滞证(P=0.07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单支及双支病变较多兼见气滞证(P=0.038),三支及合并左主干病变多见痰浊证(P=0.040);狭窄程度较重患者多见痰浊证(P=0.012)。结论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待于更大样本临床调查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活动平板试验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冠心病的早期辨证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将36例活动平板试验阴性,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辨证方法采用虚实辨证,虚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分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并对证型分布、证型相兼、血瘀证积分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别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在证型分布中以气滞证、阴虚证为主,而所有病例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征象;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这类患者主要为单支病变,狭窄程度较轻。结论:活动平板试验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以气滞证、阴虚证为主,血瘀贯穿于冠心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这类患者的冠脉病变通常较轻,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延缓冠心病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和肌钙蛋白(c Tn I)与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胸痹心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 1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心血瘀阻、阴寒凝结、气滞胸痛和胸痹心痛的变证真心痛证型: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共10个证型,1个对照组;并设立冠心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组,搜集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各个中医证型NT-pro BNP、c Tn I的数据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由ROC曲线确定NT-pro BNP水平从而诊断(辨证)心阳不振证型。结果:NT-pro BNP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心病组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冠心病组NT-pro BNP、c Tn I低于急性心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NTpro BNP:心阳不振阳虚欲脱气阴两虚痰瘀交阻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痰浊闭塞、寒凝气滞气滞胸痛、心阴不足对照组。心阳不振与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与阳虚欲脱比较,P0.05;ROC曲线AUC面积为0.874(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T-pro BNP对心阳不振的辨证(诊断)有意义。c Tn I冠心病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c Tn I真心痛的证型值(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最高分别与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NT-pro BNP可以作为心阳不振辨证的客观指标,最佳临界值是NT-pro BNP为563,约登指数为(Youden index)0.588。c Tn I可以作为辨证真心痛证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选择10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照胸痹的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证型归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证型分布依次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痰瘀证>气滞血瘀证=阴虚痰瘀证>阳虚痰瘀证=痰瘀交阻证>单纯血瘀证>单纯痰浊证=单纯阴虚证>单纯阳虚证>单纯气滞证>单纯气虚证;进一步归纳:阳虚及其各兼证组(单纯阳虚证 阳虚痰瘀证 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及其兼证组(单纯气虚证 气虚痰瘀证)>阴虚及其兼证组(单纯阴虚证 阴虚痰瘀证)>气滞血瘀组>痰瘀交阻组>单纯血瘀组>单纯痰浊组>单纯气滞组.阳虚兼证组内出现率超过50%的症状依次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常见舌象有:舌质紫暗、淡紫、暗红、淡红,舌体胖大、齿痕、嫩,苔多白腻、白滑,脉象常见沉弦、沉弱、沉涩.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机复杂,虚实相兼;阳虚寒凝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8.
胸痹心痛患者QT离散度与中医证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黎明  杨振伟 《光明中医》2009,24(6):1059-1060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患者QT离散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具有完整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的132例胸痹心痛患者资料分析.结果:心血瘀阻型的QTd、QTcd最大,其次为痰浊闭阻型,心血瘀阻型与其它证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气滞心胸型、气阴两虚型、心肾阴虚型、心肾阳虚型与痰浊闭阻型、寒凝心脉型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证的Qrd、QTcd显著延长,易发生心律失常,是胸痹心痛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信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阳虚血瘀证是血栓前状态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结论:聚类分析对于中医证候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证候的归纳提供相对可靠的辨证依据,为辨证治疗用药及科学地评估中医疗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丁邦晗  严夏  林晓忠  李松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61-1262
目的:了解胸痹心痛患者的血脂异常与其中医基本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36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检查血脂,以血脂异常的不同指标为因变量,以基本证候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5例胸痹心痛患者有278例至少有一项血脂异常,87例血脂正常,两组间各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症与血瘀证和痰浊证呈正相关;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与阴虚证呈负相关;高低密度脂蛋白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orL)与阴虚证呈负相关,与气虚证呈正相关;血脂异常与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呈正相关,与阴虚证呈负相关。结论:胸痹心痛患者的血脂异常所表现的临床证型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