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空气夹层和透明蜂窝组成的复合透明蜂窝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就空气夹层厚度对复合透明蜂窝热损的影响作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明空气夹层的存在可大幅度降低集热器的热损。由于空气夹层的两侧具有较大温差,故可使蜂窝的工作温度降低,这对延长蜂窝材料的使用寿命有利。  相似文献   

2.
利用瞬态法测量透明蜂窝构件的热损系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宏  葛新石 《太阳能学报》2002,23(5):622-625
介绍一种原理简单,易于实现且可迅速测量透明隔热材料热损系数的瞬态方法。利用该方法测量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硬件民和中国科学技术大会合作生产的透明蜂窝构件的热损系数,并对其放置位置(水平或垂直),透明蜂窝厚度(蜂窝孔径为定值)以及复合蜂窝底部空气层厚度等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台用于测定太阳能吸收率的积分球,其特点是:(1)绝对法;(2)可测定不同投射角时的定向-半球反射率;(3)待测材料可以是镜反射表面、漫反射表面或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任意反射表面。对所述积分球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氧化镁及蒸铝镜面等反射率的实测数据。按测定反射率时积分球所起的作用,对积分球的分类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大孔径复合透明蜂窝结构中对流-辐射耦合传热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假定透明蜂窝壁面具有漫发射和漫反射性质的基础上对大孔径复合透明蜂窝中的对流、导热和辐射的耦合传热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吸热板的发射比、蜂窝孔的高宽比、宽度等参数对热系数的影响,并讨论了蜂窝孔内的自然对流情况。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被公认为21世纪的能源,在能源方面它将成为人类得以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在21世纪的头二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将更加成熟,在人们生存和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由透明隔热材料制成的构件是任何一类太阳能一热能转换系统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新型透明隔材料主要有透明蜂窝、透明凝胶、热镜等.它们对太阳辐射有较高的透过车,能抑制对流,有良好隔热能力.国外应用表明,用透明蜂窝作窗户的隔热构件,热损仅是原有的1/5;作为墙体外侧的隔热部件可使采暖能耗减少2/3……。随着新型透明材料的不断涌…  相似文献   

6.
透明蜂窝结构太阳辐射透过率的简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透明蜂窝结构太阳辐射透过率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一个适用于工程应用的近似公式,该方法忽略了对透过率贡献极小的透明蜂窝材料的散射,漫反射和漫透射,认为进入蜂窝单元底部的太阳辐射由三部分组成:1)经壁面的多次透射,2)经本单元壁面多次反射,3)经相邻单元的多次透射与反射,其中第一部分是主要的,据此,可导出横截面为四边形的蜂窝结构的透过率随太阳辐射入射角变化的近似公式,并由实验结果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较为普及的是各种型式的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其中的关键组件是集热器。改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性能的方法之一,是在集热板与透明盖板之间插置一蜂窝结构。这种蜂窝结构能有效地抑制集热板和透明盖板之间的自然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从而显著减小集热器的热损失,提高热效率。本文论述蜂窝结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分析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蜂窝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通用计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蜂窝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通用计算法--结构单元体传热分析法,藉此可估长不同材料和结构的蜂窝的有效导热系数,作为蜂窝结构、热性能设计的基础,进而可估算出采用蜂窝材料的相应系统的性能改善效果,利用该方法,计算了一些蜂窝的有效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9.
TIMS双层窗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季杰  陈雁南 《太阳能学报》1997,18(3):286-289
分析了一种带有透明绝热材料-透明蜂窝双层窗的传热特性,并模拟计算了两个地区冬季窗户的得热量。  相似文献   

10.
《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国家标准重要章节的说明(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铁鹰 《太阳能》1999,(1):20-22
五、关于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太阳吸收比引用标准:614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太阳吸收比(AM15)是在8°/d(积分球直径———编者)的几何条件下,对长度为1200mm和1500mm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使用具有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在...  相似文献   

11.
透明蜂窝结构的透过率是其重要性能之一。该文的工作基于Hollands简化方法将透明蜂窝结构单元(小孔)假想为一个由不透明材料围成的腔体;再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将腔体内光线的三维反射传播过程转化.为两个假想的平面在单元内不断反射传播的过程。该方法可简化透明蜂窝结构光学透过率的计算。所得计算结果与经典的Monte Carlo法相接近,而过程则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12.
透明蜂窝的太阳透过率是衡量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性能的主要参数.本文考虑入射光线所在平面垂直于集热器表面的情况,从而将光线在蜂窝内部的复杂的传播过程简化为在一个矩形单元内的二维多次反射.根据几何光学原理,推导出蜂窝的有效透过率的计算公式:τe=[(1-Atanθ+N)+(Atanθ-Nρe]τ2ρNe.根据公式,透明蜂窝的有效透过率为入射角θ、材料的透射率τ和反射率ρ、以及蜂窝单元的高宽比A的函数,与蜂窝的具体尺寸无关.该公式提供了计算透明蜂窝透过率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涡轮叶片耐温能力,将蜂窝冷却通道应用于涡轮叶片内部,通过流热耦合计算研究蜂窝冷却通道叶片的传热流动特性。对蜂窝冷却通道的参数化方法进行研究,将蜂窝通道拆分成两种基本结构单元,即可方便调整蜂窝通道的几何参数;使用增材制造的叶片进行实验,通过对比数值计算与实验的冷却效率,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在冷却二次流占比1%条件下,在原型蜂窝通道的基础上进行蜂窝通道空间布局和直径分布的调整,利用冷却效率、压降及相对阻力系数衡量不同通道的流动传热特性。研究表明:蜂窝通道由于增大换热面积以及增加分叉点强化换热,冷却效率提高到0.525,压降升高至229.1 kPa;通过调整蜂窝几何参数可以优化蜂窝通道的传热与阻力特性,通过增加蜂窝通道层数、增大次通道直径可以提高冷却效率,通过增加蜂窝通道入口数、增大主通道直径可以减小压降。  相似文献   

14.
该文报导了对多种带透明蜂窝的太阳空气加热器的实验研究工作。这些空气加热器的结构特点分别为:I型——透明蜂窝作为空气流道的一部分;Ⅱ型——透明蜂窝作为普通盖板使用;Ⅲ型——两级结构,前级为I型,后级为II型。作为比照,也做了普通平板型空气加热器的实验。结果表明,I型太阳能空气加热器具有良好的热性能:空气质量流率为55kg/h,进出口平均温差为31℃时,其日平均热效率达64%。这种结构简单的新型太阳空气加热器在太阳能干燥及采暖等领域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太阳能利用、航天技术、资源普查等领域中都必须测定材料或器件对太阳能的吸收率。在实验室里为了测定材料的太阳能吸收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装置,我们曾设计和研制过不同类型的稳态卡计法、非稳态卡计法、光谱反射法等太阳能吸收率测定装置,为了大批量生产时检验产品的太阳能吸收率,我们也研制并推广过太阳能吸收率的台式检验装置(包括椭球检验仪、半球检验仪,积分球检验仪)。本仪器(习惯上称作“小型化α_s检验仪”)是在台式积分球检验仪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一种带透明蜂窝盖板和辅助反射面的整体式(ICS)太阳热水器进行了实验研究。该太阳热水器采用截面为三角形的水箱,水箱背面和侧面用30mm聚苯乙烯泡沫隔热,其它两个面为吸热面。底吸热面利用辅助反射面加热,而上吸热面则覆盖5cm的透明蜂窝及2mm的有机玻璃板。这种设计加大了ICS太阳热水器的吸热面积,同时也降低了吸热面向环境的热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该热水器的热效率不高,但保温性能很好。  相似文献   

17.
《太阳能》2005,(6):59-59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面受热型太阳能加热装置。由水箱、受热面所组成,其特征为:水箱位于反射面体的一端,并位于反射面体和透明盖板组成的封闭整体中。水箱的上吸热面和反射面体的上开口处设有透明盖板、背面和两侧以及反射面体外面设有保温材料。水箱为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斜边为上吸热面,三角形的下直角边即水箱的底边,为下吸热面。上吸热面和下吸热面上涂有黑色或吸热材料,在水箱的上表面设有透明蜂窝,阳光通过透明蜂窝照到水箱上吸热面上,反射面体由抛物柱面和圆柱面组成一个整体,射入反射面的阳光被反射到水箱下吸热面上。  相似文献   

18.
不同深径比的透明蜂窝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制作 了多种不同深径比的透明蜂窝结构件,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不同入射角下的透过率以及不同温度下的热损系数,对流热损系数和深径比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9.
带有透明蜂窝太阳房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一种新型带有透明蜂窝府能墙式太阳房进行了模拟计算。该房在透明隔热系统与储能墙之间高有一层薄金属吸热板,室内空气借助风机在吸热板与储能墙夹层中流动,空气受热后,将一部份能量加热储能墙,另一总份由它自身传入室内。模拟计算表明,该太阳房具有良好的热性能,且克服了传统Trombe墙的积灰,热惯性大及热损大等缺点。  相似文献   

20.
新型蜂窝板     
传统蜂窝板在承受较大的压力时,就可能产生变形,如使不变形,蜂窝板就必须有较大的厚度,现介绍一种新型蜂窝板,能用更薄的板承受更高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